核磁共振诊断椎间盘源性下腰痛的临床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9-18
/ 2

核磁共振诊断椎间盘源性下腰痛的临床研究

尚巍

黑龙江省农垦齐齐哈尔管理局中心医院 161005

【摘要】:目的 分析探讨核磁共振诊断椎间盘源性下腰痛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2018年12月~2019年6月收治的88例椎间盘源性下腰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行核磁共振诊断,对其诊断结果及诊断价值展开分析探讨。结果 88例腰椎间盘圆形下腰痛患者中131个腰椎间盘均呈现Ⅲ级以上的腰椎间盘退变,其中Ⅲ级44个占33.6%,Ⅳ级60个占45.8%,Ⅴ级27个占20.6%;发现软骨终板变性32个占24.4,其中MdoicⅠ级18个,Ⅱ级9个,Ⅲ级5个;发现HIZ 65个占49.6%。结论 核磁共振可通过椎间盘退变、软骨中班去变性以及纤维环后方的信号区来对椎间盘源性下腰痛进行诊断,且诊断效果良好,准确率较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核磁共振;椎间盘源性下腰痛;间盘退变

腰痛是脊柱外科疾病临床常见表现。椎间盘内部退变、破裂可能产生有别于椎间盘突出的疼痛症状,这种慢性腰痛来源于病变的椎间盘本身。椎间盘源性腰痛客观体征少,又缺乏特异性物理检查和辅助检查,所以明确诊断非常困难。本文选取我院2018年12月~2019奶牛6月收治的88例椎间盘源性下腰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行核磁共振诊断,分析探讨核磁共振诊断椎间盘源性下腰痛的临床效果,现将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8年12月~2019年6月收治的88例椎间盘源性下腰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48例,女40例,年龄28~65岁,平均(37.8±7.9)岁。临床表现为下腰部反复疼痛。

1.2方法

采用超导型磁共振成像仪进行检查。腰部表面线圈,磁场强度1.5Tes/a,自旋回波脉冲系列成像。T1加权(T1WI)为TR/TE=500/12 ,T2加权(T2WI)为TR/TE=4000/112。矢状面切层层厚4mm,横切面层厚5mm。测量和计算相对信号强度:测量T2WI矢状面上髓核和相邻脑脊液的灰度值,其比值作为髓核的相对信号强度(RSI)。RSI=(SIa×Na+SIb×Nb)/(Na+Nb)/SIesf,其中SIa、SIb分别为髓核赤道部低信号区上、下区域的平均灰度值,Na、Nb分别为髓核赤道部低喜好区上、下区域的像素值,SIesf为相邻脑脊液的平均灰度值。椎间隙高度测量:测量T2加权像矢状面椎间隙的前高(h1)和后高(h2),求其平均值h=(h1+h2)/2为椎间隙平均高度,求椎间隙前高和后高的比值R=h1/h2,判断前、后高度变化程度。

1.3观测指标

①腰椎间盘退变近软骨终板区变性。采用Modic分级,分为Ⅰ、Ⅱ、Ⅲ级。②腰椎间盘退变程度。根据MRI T2加权信号强度评估腰椎间盘退变程度,共分5级:Ⅰ级和Ⅱ级为正常;Ⅲ级主要为髓核信号稍降低;Ⅳ级为髓核信号强度中等度降低,纤维环和髓核的分界消失;Ⅴ级为髓核呈低信号,椎间盘高度明显降低。③腰椎间盘内纤维环后方的高信号区(HIZ),HIZ于T2WI矢状位均呈大小不等、规则或不规则圆点状高信号或于横断面主要呈弧线形,少数呈规则或不规则圆点状。

2结果

88例腰椎间盘圆形下腰痛患者中131个腰椎间盘均呈现Ⅲ级以上的腰椎间盘退变,其中Ⅲ级44个占33.6%,Ⅳ级60个占45.8%,Ⅴ级27个占20.6%;发现软骨终板变性32个占24.4,其中MdoicⅠ级18个,Ⅱ级9个,Ⅲ级5个;发现HIZ 65个占49.6%。

3讨论

慢性腰痛是脊柱外科的常见疾病和多发病,在西方国家,53%的轻体力劳动者患有慢性腰腿痛,而重体力劳动者可高70%,而在我国慢性腰痛的发病率更高。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人们把椎间盘突出压迫神经而导致的神经根性疼痛作为腰痛的主要病因。但是腰椎间盘病变常发生于下位腰椎间L4-5,L5-S,下腰痛是涉及上位腰神经(L1·L2)后支节段性支配区域的疼痛,下位腰椎间盘在无明显“突出”的情况下如何能“压迫”上位腰神经后支继而引起下腰痛,这是用传统的机械性压迫学说无法解释清楚的,因此椎间盘源性腰痛作为一种独立的疾病备受重视。

腰椎成像常用的序列是T1加权矢状位自旋回波序列(SE)和T2加权矢状位快速回波序列((FSE) ,再加上某些选定层面的轴位成像。矢状位FSE T2压脂成像和轴位FSE T2WI非压脂成像多用于对神经孔,中央椎管和侧隐窝狭窄的评价。这些序列也可用于对椎间盘含水状态的诊断或评价椎间盘和椎体的异常信号,脊髓和椎间盘突出周围结构的信号强度。T1WISE 成像多用于显示脊髓的解剖结构和某些椎体的信号强度。椎间盘由髓核、纤维环构成,纤维环分内纤维环及外纤维环。椎间盘在T1加权像上呈较低信号,分不清髓核与纤维环,在T2加权像上,髓核及内纤维环呈高信号;外纤维环在T1加权和T2加权像上均呈低信号,这说明椎间盘内含水量较高。髓核富含水合胶原蛋白及糖蛋白,内纤维环以2型胶原蛋白为主,而外纤维环以含较少水合物的1型胶原蛋白为主。正常椎间盘内髓核、内纤维环、外纤维环之间移行可清楚显示。随着椎间盘退变,含水量减少,则移行部变得不明显。在成人椎间盘中央可见到一横行低信号带,认为是凹入或折入的纤维组织造成,属正常表现。椎体后方中部可见水平走向条状凹陷,为正常椎基底静脉所致,在T

1加权像上呈低信号,在T2加权像上呈高信号。

本文研究结果显示,88例腰椎间盘圆形下腰痛患者中131个腰椎间盘均呈现Ⅲ级以上的腰椎间盘退变,其中Ⅲ级44个占33.6%,Ⅳ级60个占45.8%,Ⅴ级27个占20.6%;发现软骨终板变性32个占24.4,其中MdoicⅠ级18个,Ⅱ级9个,Ⅲ级5个;发现HIZ 65个占49.6%。

综上所述,核磁共振可通过椎间盘退变、软骨中班去变性以及纤维环后方的信号区来对椎间盘源性下腰痛进行诊断,且诊断效果良好,准确率较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汪洪艳.探讨磁共振在腰椎间盘源性腰痛中的诊断意义[J].中国保健营,2017,27(10):109-110.

[2]夏文杰.腰椎间盘源性疼痛机理的临床研究[J].中外医疗,2017,13(2):13-15,41.

[3]宋哲.探讨分级综合保守疗法治疗椎间盘源性下腰痛的临床效果[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7,8(7):5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