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源性腰痛手术和椎间盘退避程度之间的关系,从而为椎间盘源性腰痛的相关诊断以及治疗提供有效的诊断依据。方法从本院自2015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的椎间盘源性腰痛患者中随机选择60例,为其进行源性腰痛手术,组别分类按照椎间盘退程度进行,退程度分级标准根据椎间盘造影Dallas分级和MRI的Pearce分级标准相对应进行,对照组(30例)的退程度需同时符合Dallas分级2级和Pearce分级3级,观察组(30例)的退程度需同时符合Dallas分级3级和Pearce分级4级及以上,比较手术疗效和退程度直接的关系。结果手术完成后,在治疗有效率上,对照组显然比观察组低,组存在的差异在统计学上是有意义的。结论椎间盘退程度越高,对椎间盘源性腰痛患者进行源性腰痛手术的疗效越好,故而在制定椎间盘源性腰痛的相关治疗方案时,可以将椎间盘退程度作为关键参考依据。

  • 标签: 盘源性腰痛 椎间盘退变程度 手术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X线平片和CT对颈椎退孔变形原因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颈椎退孔变形86例,对其X线平片和CT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颈椎退孔变形好发于C3~7,以C4~6发病率最高,多为钩椎关节及关节突关节的退行性。X线平片能直观地显示颈椎椎孔形态,是诊断本病最简单而有效的方法,而CT能清楚显示椎间盘、硬膜囊、关节突、钩椎关节和椎管内外结构的变化。X线平片及CT结合可清楚地显示小关节的解剖结构及病理改变,对颈椎椎孔变形原因的诊断具有较高价值,为临床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可靠的影像学依据。

  • 标签: 颈椎 退变 椎间孔 变形 X线摄影 X线计算机体层摄影
  • 简介:摘要目的由于在脊柱退变过程中发现了椎间盘和小关节相互影响,这一影响主要体现在脊柱稳定和正常功能,进而引发腰痛。在这一过程中人们对椎间盘和小关节之间的退关系一直存在争议,通过本文对两者之间退关系进行分析。方法回顾和分析了我院自2015年4月~2017年4月的140例腰痛患者MRI,并且将这140例腰痛患者按照年龄进行分为3组(<40岁,40~65岁,>65岁)。并且对每组患者的L2-S14个运动节段退情况进行分析和评估。结果腰椎小关节和椎间盘退会随着年龄的升高而升高,其中退最为明显的是在L4-5和L5-S1节段,通过对退比率的比较和分析发现,在<40岁和40~65岁的腰痛患者椎间盘退化比率要高于小关节退比率,并且两者之间存在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腰痛患者腰椎小关节和椎间盘退会随着年龄的升高而升高,但是腰椎小关节和椎间盘退顺序还是无法准确判定,还需要更进一步的对此进行研究。

  • 标签: 腰痛患者 腰椎小关节 椎间盘 退变 MRI比较
  • 简介:临床上椎间盘退行性疾病在保守治疗基础上,大多数需要通过外科干预达到长期缓解局部疼痛的目的.但由于椎间盘生物力学上的特殊地位,使得如何在保持椎间盘完整性的基础上,促进椎间盘细胞外基质再生的生物治疗方法成为椎间盘退预防和治疗的研究热点.椎间盘髓核基质数量和成分的改变被认为是椎间盘退的一个重要原因,目前许多学者试图通过引入各种外源性生长因子、种子细胞、基因以及基因转染的细胞,以期增加髓核细胞外基质含量,恢复II型胶原和蛋白多糖比例,逆转或延缓椎间盘退的发展进程.

  • 标签: 椎间盘退变 生物治疗 临床研究 基因转染
  • 简介:方寸之地,大有文章。别看U个头小,它可是设计师们最爱发挥创意的物件之一,经过他们的巧思,小U们都“装”成功,让人差点认不出来呢。

  • 标签: U盘 设计师 计算机 存储器 移动硬盘
  • 简介:目的观察骨髓充质干细胞(Bonemesenchymalstemcell,BMSC)结合藻酸盐凝胶支架,治疗兔椎间盘退的效果。方法将15只新西兰大白兔建立腰椎间盘退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空白组和治疗组。体外培养兔BMSC,治疗组椎间隙注射BMSC结合藻酸盐凝胶支架,对照组注射藻酸盐凝胶,空白组注射生理盐水。应用核磁共振、免疫组化和生化分析,观察椎间盘退的修复效果。结果治疗组影像学、病理组织学观察,以及蛋白多糖和Ⅱ型胶原的含量,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和空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BMSC结合藻酸盐凝胶支架可用于治疗兔腰椎间盘退

  • 标签: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藻酸盐 椎间盘 退变
  • 简介:背景:椎旁骨化(paravertebralossification,PO)是颈椎人工间置换术(cervicalartificialdiscreplacement,CADR)后常见的并发症,目前关于颈椎不同退程度对CADR术后PO的影响尚不明确。目的:探讨颈椎不同退程度与Bryan人工间置换术后PO及手术节段活动度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2月至2007年12月行单节段Bryan人工间置换术且随访时间超过10年的颈椎退行性疾病患者71例,男44例,女27例;年龄26~69岁,平均(45.9±8.1)岁;C3/4节段2例,C4/5节段15例,C5/6节段45例,C6/7节段9例。按术前CT及MRI结果将患者分为单纯颈椎间盘突出症组28例,退行性颈椎管狭窄症组43例。分别于术前、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拍摄颈椎过伸过屈位X线片并测量手术节段活动度,于末次随访时拍摄颈椎CT,并采用McAfee分型方法评估PO分级。比较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手术节段活动度及PO分级的差异,采用连续变量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分级变量Mann-Whitney检验进行统计分析,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结果:颈椎人工间置换术后远期PO的发生率为93.0%(66/71),其中高等级PO的发生率为35.2%(25/71)。单纯颈椎间盘突出症组中89.3%的患者在末次随访时出现PO(25/28),其中高等级PO的发生率为10.7%(3/28);退行性颈椎管狭窄症组中95.4%的患者在末次随访时出现PO(41/43),其中高等级PO的发生率为51.2%(22/43)。单纯颈椎间盘突出症组术前手术节段活动度为9.5°±4.7°,术后3个月为11.1°±3.6°,末次随访时为10.5°±4.6°;退行性颈椎管狭窄症组术前手术节段活动度为9.8°±4.5°,术后3个月为8.6°±4.9°,末次随访时为7.3°±5.5°。两组患者术后手术节段活动度与PO分级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不同类型的颈椎退行性疾病会影响人工间置换术后PO的形成与手术节段活动度。退行性颈椎管狭窄症患者CADR�

  • 标签: 颈椎人工间盘置换术 颈椎退行性疾病 椎旁骨化
  • 简介:下腰痛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它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和精神状态,成为困扰人类的疾病之一[1-3]。很多因素都会导致下腰痛,其中椎间盘退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4]。目前临床上针对椎间盘退引起相关疾病的治疗策略是解除椎间盘退变相关的脊髓、神经和血管刺激或压迫,并非针对椎间盘退的病理过程,因而临床症状可反复发作,而且手术后病变节段的相邻节段椎间盘退加速[5-6]。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分子生物学技术不断进步,延缓甚至逆转椎间盘退正成为可能。目前治疗椎间盘退的分子生物学技术主要包括三大类:细胞治疗、组织工程治疗及基因治疗。本综述主要着重基因治疗。

  • 标签: 腰椎 椎间盘退行性变 基因疗法 综述
  • 简介:椎间盘退行性是腰腿痛的重要原因之一,其特征性改变是髓核中蛋白多糖特别是聚合体含量下降、胶原类型的改变及伴随的水分的丢失.

  • 标签: 炎性因子 细胞因子 椎间盘 退变
  • 简介:五七炮直横车进三兵快马对屏风马骑河车局,黑方为了阻止红马过河再奔卧槽,曾出现退右马例,取得过较好的实战效果。但在2004年安庆开发区杯赛,赵国荣对胡荣华一局,黑退例不敌红五七炮,兹评介如下:

  • 标签: 中国象棋 布局 下法 “退马变例” “五七炮”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多节段腰椎退患者行腰椎后路固定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与腰椎退自然病程之间的关系。方法对我科37例行腰椎后路固定椎融合术和48例行保守治疗的多节段腰椎退患者进行为期2年随访研究,定期行MRI检查,并以ODI及VAS评分评估临床疗效,分析手术组与保守治疗组之间椎间盘退有无差别,评估临床疗效与ASD相关性探讨ASD与自然病程的关系。结果手术治疗疗效显著,但手术组ASD致椎间盘退明显高于保守治疗组,且与手术存在相关性。结论手术治疗可明显改善患者症状,但腰椎融合后邻近椎体生物力学等变化不可避免导致了ASD的进展,且这种变化较自然病程更为明显,对于存在多节段腰椎退患者,术前应综合考虑患者个人情况,如年龄、性别、体重、骨质疏松等,同时慎重考虑融合方式及内固定可能带来的影响,从而决定相应的手术方式)本研究通过对本院2010~2012年因腰椎退行性疾病行后路腰椎椎融合术(PLIF)的37例患者及48例保守治疗患者进行对比分析。

  • 标签: 多节段腰椎退变 邻近节段退变 腰椎固定融合术 自然病程
  • 简介:椎间盘退变性疾病是脊柱外科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多见于中老年患者,随着近年来人们生活和工作方式的改变,此类疾病呈年轻化趋势。

  • 标签: 椎间盘 模型 动物 综述
  • 简介:腰痛为骨科的常见病、多发病,脊柱领域的权威杂志《Spine》在1996将腰痛列为关系人类健康的世纪难题——80%的人一生中至少经历1次腰痛。据保守估计,美国每年用于腰痛的医疗支出约900亿美元。腰痛因其巨额的医疗支出引发经济压力而成为重要的科学问题、临床问题,乃至社会问题。

  • 标签: 椎间盘 细胞外基质 分子生物学 综述
  • 简介:摘要下腰痛在多数情况下为非特异性疼痛。在慢性下腰痛人群中,椎间盘源性下腰痛占39%~41%。椎间盘退变为椎间盘源性下腰痛的病理基础。常规MRI无法定量诊断椎间盘退及椎间盘源性下腰痛,但随着定量磁共振技术的应用,无创检测退椎间盘中的成分和结构成为可能。磁共振影像标志物是定量磁共振在对椎间盘组织进行扫描后得到的各种参数信息或图像,如T1ρ值、T2 mapping弛豫时间、ADC值、FA值、MTRasym值、Ksw值、△T1值、代谢物质的波谱信息等,通过对影像标志物的分析,可以定量测量椎间盘内特定物质的含量并反映椎间盘结构的变化,可为椎间盘退的早期改变及椎间盘源性下腰痛提供准确而全面的信息。

  • 标签:
  • 简介:摘要输电线路在长期运行过程中,会出现诸如散股、断股等缺陷,导地线需要及时更换。在这种电力线路技术改造工程中废旧导地线的回收成为现场清理工作的重中之重,现阶段,传统废旧导地线回收方式为液压牵引机回收,回收流程繁琐、回收时间长、花费资金大、投入人力多,增加了施工的风险和成本。文章主要阐述的是通过在牵张机装置中使用新式废旧导地线回收退,实现废旧导地线回收工作全机械化,从而大大提高回收旧导线的效率。

  • 标签: 导地线更换 导地线回收 新式废线回收退盘
  • 简介:近日,州市离退局组织四个组对全市易地安置离休干部、生病住院老干部、建国初期参加工作的老干部以及生活困难老干部遗孀进行走访慰问,共计走访慰问73人次,发放慰问金(含物品)及生活困难补助7.9万元。

  • 标签: 老干部 生活困难补助 离休干部 易地安置 建国初期
  • 简介:故障现象:一款开迪车的转向转向时沉,仪表上的红色转向故障灯K161常亮。故障诊断:作为PQ35平台上的开迪和速腾车都采用了先进的电子转向助力系统,由以下部件组成:转向、带转向转角传感器G85的转向柱开关、转向柱、转向力矩传感器G269、转向齿轮、电子机械助力转向电。

  • 标签: 转向盘 转向助力系统 电子机械 转角传感器 力矩传感器 故障现象
  • 简介:目的探讨后方韧带复合体对腰椎椎融合术后早期相邻节段退的影响。方法2000年1月至2010年1月在我科实施后路腰椎减压椎融合内固定治疗L4~5椎间盘突出患者60例。A组(30例)行保留后方韧带复合体的腰椎椎融合术(posteriorlumbarinterbodyfusion,PLIF),B组(30例)行切除后方韧带复合体的PLIF术。比较两组手术前、后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orthopaedicassociation,JOA)评分及改善率。术前、末次随访时测量腰椎X线片上L3~4椎间盘的高度和椎间隙动态角度、L3~4椎体滑移距离并进行比较。术前及末次随访时对L3~4椎间盘进行Pfirrmann分级。结果手术前、后两组患者的JOA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JOA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之间改善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9例患者出现了L3~4节段的邻近节段退(adjacentsegmentdisease,ASD),B组17例出现了L3~4节段的ASD。其中A、B两组均有2例患者为有症状的ASD。术前两组患者X线片上L3~4椎间盘的高度、椎间隙动态角度、L3~4椎体滑移距离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末次随访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末次随访时Pfirrmann分级1级6例,2级22例,3级2例,无4、5级病例。B组末次随访时Pfirrmann分级1级4例,2级24例,3级2例,无4、5级病例。结论腰椎椎融合术中保留后方韧带复合体可减少术后早期相邻节段退的发生。

  • 标签: 后方韧带复合体 腰椎 椎间融合术 邻近节段 退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