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化教学 促进学生思维结构化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9-12
/ 2

结构化教学 促进学生思维结构化

牟建容

(成都市新都谕亭小学正德实验学校 四川 成都 610500)

数学是一门对学生思维体系构建更为严谨的学科,在思维能力培养、发展智力方面具有不可或缺的突出作用。良好的思维体系能够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因此,学生具有结构化的思维意识和能力尤为重要。教育学家布鲁诺认为知识是有结构的,教学不是教知识,而是教知识的结构。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对学生结构化思维的教学,培养学生数学学习的核心素养。小学数学结构化教学着眼于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和逻辑本质,通过教师的精心设计和对教学内容的整合,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采用探究、回顾、总结、提炼和反思等方法将零散的知识点逐步系统化和结构化。将不同年级、不同单元的知识点通过整体构建、融合于教学过程中,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增强数学学习的整体意识,提高学习效率。

当然,要达到这样的教学效果,就需要教师有较好的整合教材内容的能力,深入解读教材,把不同知识点之间的本质联系起来,形成知识体系,架构起知识网络。从某种意义上说,数学教材将数学知识分门别类只是为了教学的需要,实际上它们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一个整体。教学中,教师既要立足数学知识的整体结构,从整体上把握每一个知识点,又要洞察每一个知识点产生的根源,把握知识的来龙去脉。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结构性思维,让学生“见树木,更见森林”,形成知识网络。

一、把握教学内容的整体性,将教学内容结构化

教学内容的结构化,其实就是对于知识板块的整合。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的每册之间、单元之间以及单元之内各课时之间知识点的联系灵活进行教学设计,让知识的形成过程和能力的发展呈现一条清晰的脉络。

例如,在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要学习分数的乘法和除法,分两个单元进行教学。分数乘法与分数除法的应用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难点,学生在解决问题时经常将这两类问题混淆。分数乘法的应用是“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而除法则是“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问题。分开教学,归纳知识点是可以的,但会增加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难度。我们认真解读这两部分内容会发现,其知识本质是同一个,即运用同一个等量关系式。因此,若是把这两个知识点进行整合,予以整体呈现,也是不错的选择。例如,“①农场里有鸡40只,鸭的只数是鸡的5f5c65e8e9c63_html_79ac11a30cd79d0f.gif ,鸭有多少只?②农场里有鸭40只,是鸡只数的5f5c65e8e9c63_html_79ac11a30cd79d0f.gif ,鸭有多少只?”通过画图、列出等量关系会发现两道题都是同一个等量关系:鸭的只数=鸡的只数×5f5c65e8e9c63_html_79ac11a30cd79d0f.gif ,不同之处在于:第一道题单位“1”的量是已知的,第二道题单位“1”的量是未知的;第一道题的已知量在第二道题中是未知量,第一道题的未知量在第二道题中是已知量。既然这两道题的基本数量关系相同,解题思路也相同。尽管第二道题中单位“1”的量未知,但可以设未知数,借助列方程来解决。这样,就将分数除法应用题与分数乘法应用题的内容相联系,让学生再次发现和印证除法就是乘法的逆运算,真正实现了知识整合。教师要为学生构筑知识间的桥梁,帮助学生建立融会贯通的数学认知结构,引领学生感悟贯穿其中的数学思想方法,让学生的知识连成线。

二、善用问题情境延展性,促进思维的结构化

学生思维的结构化,是一个长期培养的过程。教师通过对内容的整体架构,让学生获取的知识形成体系,并在对已有知识结构的把握基础上促进其自主建构学习,这样思维能力就真正得以提升,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学生在对数学问题主动辨析、比较中,体会到数学知识间的联系,数学认知获得质的提升,思维深度得到真正开掘。

例如,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学习了圆柱的体积计算是底面积乘高,在练习题第1题呈现了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体的体积计算过程,让学生通过计算,进一步体会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这三个立体形状的体积计算方法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发现它们都可以用底面积乘高计算,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图形既然都用底面积乘高计算,那它们必然有共同之处,进而发现:所有的直柱体都可以用底面积乘高计算体积。通过教师的引导,形成知识脉络,拓宽学生的思维层面,真正实现触类旁通,让他们在感知、比较、辨析的过程中,体会到知识之间的联系,从而实现知识的串联。当学生经常进行这样的思考、分析、比较后,就能让他们的数学认知和思维深度获得质的提升。

三、借助知识迁移,帮助学生形成过程性结构

对于教学内容的整体性呈现,将问题置于比较情境之中,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有助于培育学生的学习迁移能力。在由教到学逐步放手的过程中,迁移知识形成的过程性结构尤为重要。

例如,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课是平面图形面积教学的重要内容,它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图形面积转化的第一课,其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也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学中,当学生运用割补法将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后,教师要追问:为什么要将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在转化的过程中,什么发生了变化?转化后的长方形和转化前的平行四边形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让学生在思考、思辨的过程中深刻理解转化的数学思想,将未知转化成已知,将陌生转化成熟悉,将复杂转化成简单。在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后,教师还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向未知数学领域延伸,继续追问:三角形、梯形也可以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图形吗?怎样转化呢?在不断地反思和追问中,使得转化这一数学思想扎根在学生的心灵深处,让学生的数学认知由感性上升到理性,学生的数学思维表现更丰满,思维能力得到了真正提升。

四、利用思维结构图,促进学生思维结构化

让学生的思维结构化,离不开教师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点的整理和归纳。教师通过引导学生绘制知识结构图或思维导图,使学生掌握知识间的前后联系,把各个单一的知识点进行整合,使原本零散的知识串成线、连成片,构建知识板块,有利于学生形成综合的学习能力,发展数学核心素养。利用结构图对所学知识进行整理就是利用学生原来的认知结构与新知识之间的冲突,实现知识转化的过程,通过优化知识结构,提高教学的时效性。同时用图的方式进行整理和思考,更容易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本质特征,促进学生思维的创新。

例如,学习长、正方体的认识一课后,可以要求学生根据对长、正方体的特征的认识和理解绘制知识结构图或者思维导图,将长、正方体的构成、特征等相关知识点用图式描述出来。当然,这个呈现方式会因学生思维方式的不同,呈现的效果也会多种多样,但它都能以学生喜欢的形式,让思维延伸开来。它给予了学生动脑、动手的机会,让学生能在轻松、快乐的学习氛围中养成数学知识整理的习惯。在构建知识结构图的过程当中,学生会不断的深入思考、在头脑中搜索相关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不仅可以让学生加深对知识点的印象,还能帮助学生快速理解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但可以促使学生掌握构建思维导图的学习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构建良好的结构性思维能力,使学生获得的概念、性质、法则系统化,有层次地由易到难,拓展延伸。

总之,如果教师能够深入解读教材,合理把握数学知识的整体框架,并能结构化地设计教学过程,教学效果就不再是碎片化的零散知识点,而是串在一起的知识链。当我们站在学生的角度帮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边学边串,将数学知识整体化,最终学生得到的不仅是数学知识链,更多的是数学思维能力的结构链。当结构化教学的成为一种教学常态时,必然能激发学生强大的学习动力,进而发展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让学生的思维走向自主建构的结构化,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作者简介:

作者:牟建容,女。四川成都人。毕业于四川师范大学本科毕业, 成都市新都谕亭小学正德实验学校数学教师。研究方向:小学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