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江纵队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的实践探索——以概论课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9-10
/ 2

“东江纵队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的实践探索——以概论课为例

钟晴伟

广东科技学院

摘 要:在推进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大背景下,弘扬本地红色文化,将“东江纵队精神”融入概论课的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之中,打造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双驱动的教学模式,激活和传承红色基因,有利于增强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

关键词:东江纵队精神,思政课,概论课,红色文化

红色文化是革命战争年代党领导人民群众创造的富有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是社会宝贵的精神财富,它不仅表现为物质性的存在,更蕴含着强大的精神感召力。对于教育者来说,它是独特的德育资源,是开展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人生观与价值观教育的有效资源。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 在大力倡导创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开展思政课教学改革的大背景下,积极发掘本土红色文化,凝练华南抗日劲旅东江纵队的精神,将其运用于思政课教学之中,具有重要意义。

东江纵队,是诞生于抗日战争时期的一支威震南疆、蜚声中外的抗日劲旅,曾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建立了不朽的历史功勋,被中共中央军委誉为“广东人民解放的旗帜”,我们应该用这宝贵的精神财富引领和激励青年学生,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具体而言,结合概论课的课程实际,可以从两大方面着手:

一、将“东江纵队精神”融入概论课的课堂教学之中

武警广东省总队司令员赵继东及政治委员雷群昆在纪念东江纵队创建73周年时曾总结:“东江纵队精神就是“铁心向党、赤心为民、骁勇善战、百折不挠”的精神。”这一句凝练的概括背后是一个个感人至深的英雄故事,是东江纵队的先烈们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英雄壮举。具体来说,一方面,教师在讲到第一章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时,可以将东江纵队坚持群众路线、重视团结五湖四海的爱国人士,赢得广大群众、海外华侨以及港澳同胞的拥护与大力支援,1500多名华侨子弟和港澳爱国青年回国加入东江纵队,革命母亲李淑桓亲送七个子女参加抗日等故事作为案例进行介绍;在讲到独立自主时,则可以将东江纵队怎样在华南敌后战场艰苦复杂的环境之中,在远离党中央,远离八路军、新四军的主力,得不到党中央的直接支援,被日本帝国主义、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武器装备极其匮乏的情况之下,从无到有,由小到大,从弱到强不断发展壮大的艰辛历程;二方面,在第二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可以结合近代东莞、特别是东江纵队成立前后,东莞本地的情况,如1938年10月,日本侵略军在广东大亚湾登陆,东江下游和广州其后相继沦陷的历史背景,对近代中国的国情进行分析,并由此引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等,例如,讲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首要对象、动力和领导力量时,可以结合东江纵队的成立背景——在日寇进犯的危难之际,人民抗日武装在党的领导之下成立,积极开展敌后游击战,并创建了东江抗日根据地;讲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时可以结合东江纵队依靠人民群众和爱国侨胞的支持,多次粉碎日伪的围攻,后连续发起攻势,歼灭敌军、扩大根据地,为解放华南、为民族解放事业作出卓越贡献,并在解放战争时南征北战,为解放全中国浴血奋战的英雄事迹进行介绍;三方面,在第三章到第十四章,可以介绍中国成立后,东江纵队(以边纵的东江第一、二支队,北江第一、二支队,连江支队和两广纵队一部为基础,组建中国人民解放军广东省公安部队,调整后1982 年10 月组建为武警广东省总队)圆满完成不同时期的任务,如剿匪肃特、反恐维稳、抢险救援、抗震救灾……,在捍卫和巩固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保家卫国、维护社会稳定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的事迹。最后,从总的来看,在讲授概论课的内容时,除了梳理东江纵队的英雄事迹作为教学案例以外,还要注重凝练概括东江纵队的精神特质,将其“铁心向党、赤心为民、骁勇善战、百折不挠”的精神贯穿于概论课的内容讲授之中,讲好红色故事,弘扬红色精神。

二、将“东江纵队精神”融入概论课的实践教学之中

一方面,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前往东江纵队纪念馆进行参观考察。我国的东江纵队纪念馆有三座,分别是东莞东江纵队纪念馆、深圳东江纵队纪念馆和惠州东江纵队纪念馆,都是广东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我校教师曾多次带领学生前往东莞东江纵队纪念馆进行参观考察,展厅除了展出丰富的图片、历史文物以外,还采用了幻影成像、模拟场景、电子沙盘模型等现代化声光电陈列布展技术,可以生动再现当时的情景和惊心动魄的战斗场面,学生在参观过程中可以全面直观地了解东江纵队的发展历程,切身感受东江纵队的大无畏精神;二方面,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深入东江纵队的发祥地和重要活动地——东莞大岭山镇大王岭村、大岭山抗日根据地、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三大队大队部旧址、东城榴花公园抗战遗址、东莞抗日亭碑、广州黄埔区永和街的东江纵队纪念广场等地进行调研和考察,这些旧址至今仍保存着大量红色遗迹,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参观抗战旧址、实地采访东纵老战士、东纵英烈后代、历史事件的亲历者等。我校教师就曾带领本班学生开展“向东纵英雄学习”活动,学生在调研、走访的过程中,近距离观察东纵战士当年战斗过的地方,在追寻革命先辈的足迹中更真切地感受到历史的悲壮、先烈们的英雄气概,在亲自了解先辈们的感人事迹、聆听现场的讲解中潜移默化地接受着革命传统精神教育。学生们普遍反映,这样的方式更能引发他们思考、产生共鸣,更能激发他们向革命先烈学习的热情;三方面,教师可以利用重要的节日、纪念日开展富有针对性的、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活动。我校教师就多次组织学生参加广东东江纵队纪念馆“纪念东江纵队成立红色经典诵读”活动、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悼念活动、东纵联大红色基因“咏”传承抗战诗词诵咏活动、“东纵联大”红色电影配音活动、“东纵第二课堂”等,举行传承“东江纵队精神”演讲比赛、同唱《东江纵队之歌》、关爱革命老区等活动。四方面,教师可以在校外参观考察后,结合课程内容和特点,将东纵的相关红色资源设计为若干主题,让学生结合自己在参观、调研和考察中的体会,充分发挥其创造力和想象力,自行选择形式、进行内容设计,开展校内实践教学活动,比如舞蹈、小品、相声、话剧、舞台剧、戏曲等,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可以充分展示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形成一个既有知识输入,又有感悟输出的学习过程。总之,通过实践教学活动,让青年学子深刻体会革命先烈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的抗争精神,从而从深层次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增强他们的自豪感、使命感和责任感,这就是我们实践教学的目的。

实践证明,将本土的“东江纵队精神”与概论课的教学有机结合,丰富课程教学的内容,探索多样化的实践教学活动,有利于构建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双驱动的概论课教学模式,有利于切实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未来,我们还要继续探索更多红色文化育人的途径与方法,让跨越时空的红色文化在新时代绽放新光彩。

参考文献:

[1]赵继东、雷群昆.传承东江纵队精神 更好履行职责使命——纪念东江纵队创建 73 周年[N].南方日报,2016-12-03.

[2]郑群.东江纵队的特点及其精神[J].广东党史,2005,(4)

[3]张江明.也谈东江纵队的特点[J].广东党史,2006,(1)

[4]杨汉卿.论东江纵队在抗日战争时期的历史贡献[J].军事历史研究,2011,(3)

[5]魏娟、祝薇.东江纵队纪念馆的思政教育功能利用与开发[J].广东党史,2015,(4)

本文是广东科技学院2018年度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东江纵队精神”有效融入思政课教学的路径研究---以“概论课”为例”(项目编号: CQ2018029)的阶段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