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二为一作文课变形记——语文写作素养的提升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8-31
/ 2

合二为一作文课变形记——语文写作素养的提升

李峰 薛燕

河北省石家庄市平山县职业教育中心 050400

某中职学校的两项问卷调查显示,该校近半数以上学生作文课存在畏惧心理,但大多数学生却喜欢上语文课。如何让学生克服畏惧心理,像喜欢上语文课一样喜欢写作。为此,大家做了很多尝试,反馈数据显示:把“语文课”与“作文课”合二为一,“作文课”变形的尝试,效果最为明显。这种化整为零的做法,需要在语文教学中逐渐渗透写作训练:一、在字词讲授过程中,增加连词成段比拼环节,实现学用并举;二、在好段赏析过程中,增加仿写比拼环节,实现学以致用;三、在文意理解过程中,增加角色互换环节,引导思考生活;四、在课后练习中,增加小小读后感环节,写作渐入佳境。

【关键词】 作文课 语文课 合二为一 变形 素养

【正文】

2019年9月,某中职学校的两项问卷调查的结果显示:该校近半数学生上作文课存在畏惧心理,也可以说不喜欢上作文课;但大多数学生却喜欢上语文课的。针对这种情况下,首先需要解决的是,如何让学生克服畏惧心理。为此,大家进行了很多尝试,而把“语文课”与“作文课”合二为一,为“作文课”变形的尝试,效果最明显。

所谓的“合二为一作文课变形记”就是指将“语文课”与“作文课”合为一个整体,简单地说就是在课表中只出现“语文课”,不出现“作文课”。这种做法最大的优势就是利用转移注意力或者说眼不见心不烦的方式,从心理上不让学生产生畏惧。其实,语文课与作文课在课程表上分开写,是多数学校的课表设置方式。这样设置,自然有其存在的道理,但却使很多教师与学生不自觉地将语文与写作分开。把本来水乳交融、共生存在的事物人为地分成两部分,使作文课变成学生畏惧的单一写作课,既不利于教学,又不利于提高写作能力。现在学生害怕的“作文课”被变形了,学生的畏惧也被转移了。

2019年9月1日,新学期的第一天,该校在五个专业部,选出五个学习成绩中等的班级作为实验班,开始“作文课”变形尝试,把课程表上的“语文课”与“作文课”都写成“语文课”。尝试初期,同学们(尤其是害怕上作文课的同学),像抢到超级大红包一样欣喜若狂,奔走相告“我们不用上作文课了”,可见,变形收到了转移学生注意力的效果。但很多语文老师对如此举动表示不理解。于是作文课研究改革小组,拿出详细的实施方案,对全校语文教师进行改革动员宣传,让他明白改革目的不是去掉作文课,而是想把每节语文课都变成隐形的作文课。想让很多害怕上作文课的学生,借助形式变化,转移畏难情绪,然后,将写作知识化整为零,逐渐渗透到语文课的教学过程中,润物细无声地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理解透教学改革的意义后,老师们积极投入改革尝试。经过两年的不懈努力,“语文课”与“作文课”合二为一的尝试成效已显。老师们,由开始的不理解,到今天的大力支持、全面推广;学生们由开始的害怕上作文课,到今天的爱上写作、迷恋语文课;五个实验班的语文成绩由原来的中等,到今天的语文学科五个“标兵班集体”。其实这些成绩的取得,都离不开“合二为一”课堂,作文教学的四步渗透性尝试。

  1. 在讲授字词的过程中,适时增加连词成段的练习,实现学用并举

中职学生在学习了十几年的名篇名句之后,积累了大量的词汇,仍写不出语句流畅的文章,究其原因是;学生对词语含义不求甚解,或是只注重词语的含义,而忽视语言的运用。致使大量词汇没有在表达中崭露头角,最后出现茶壶煮饺子,有货倒不出的局面。为此,在字词讲授过程中,增加连词成段的比拼环节,提高学生学词语、用词语的兴趣。通过连词成段,大大增加了词汇运用练习,夯实了学生的词汇储备量,使学生做到“胸中有丘壑”,表达有储备。

二、在好段赏析过程中,增加仿写比拼环节,实现学以致用

语文课本是中职学生的最好范本。多寻找一些优美的段落,让学生仿写,不仅锻炼了学生对格式的认知,文章语段的理解,更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水平。

“仿写”顾名思义模仿着写。一个人生下来学讲的第一句话,是从模仿开始的;学会唱的第一句歌词,是模仿别人去唱的;吃饭、走路……有模仿才有创造。学生学写作同样离不开仿写。其实仿写由来已久,即使是“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唐代著名诗人王勃在《滕王阁序》中的这句千古佳作,也是仿写“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而成。可见,仿写得当,也会创造千古佳句。

  1. 在文意理解过程中,增加角色互换环节,引导思考生活

作为语文老师,常常会在学生的作文本上,发现成片的空话、套话,究其原因,是因为学生对七彩的生活熟视无睹,对身边的启迪置若罔闻,对课本的知识缺乏思考。这时,老师们除了让学生注意观察外,还可以在文意理解过程中,增加了“角色互换”环节。角色互换就是把学生放入不同的文章角色之中,通过亲身参与,帮助学生与文章产生共鸣,更好地理解文章,思考文章,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角色互换,使学生通过换位思考,深入文章,提升理解与表达能力。通过角色互换,培养学生理解能力,通过角色互换的表演,培养了学生表达能力,引导学生感受生活,发现生活,思考生活,表达生活。

在讲陈启佑的《永远的蝴蝶》时,学前19-2班语文老师让学生分角色扮演樱子和“我”,进行角色互换,那凄美的、动人心弦的角色表演,让表演者与观看者都深受感染,为学生写出富有个性与表现力的文章,打下基础。一个专业部的成功,会带动整个学习的课改,角色互换这种学习方法,适时推广开来。

四、在课后练习中,增加小小读后感环节,写作渐入佳境

为了进一步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电子专业部的语文教师们,倡导在每节课后练习中,增加小小读后感比拼作业。鼓励学生每学一篇文章,就记录下自己的感受。并在下一节课评选出好的读后感,大家一起赏析。引导学生在一个个小练习中,寻找写作信心,提升写作水平。

老师们认为读后感才是学完课文之后真正留给学生的东西。因此,在学习了每篇新知识后,第一件事就应该是引导学生写出自己的“读后感”,检验自己刚刚学到的,内化的东西。“读后感”不要求多,但一定要让学生写下来,当你真正拿起笔时,你之前的所见所闻才会通过大脑的思维整理、内化成自己的东西,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小小读后感,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更激发了学生的探索欲。

如今,他们的改革尝试硕果累累,学生喜爱写作,蔚然成风。仅2019年-2020年第一学期市级、省级乃至国家级的写作比赛中,都有一、二、三等奖和优胜奖收入学生囊中。并且他们以已经形成“语文四步”教学模式:一、难懂字词,连词成段,学用并举;二、好段赏析,仿写比拼,学以致用;三、文意理解,角色互换,思考生活;四、课后练习,微读后感,表达生活。其实,他们在语文课改中的尝试还有很多,不管是那种尝试,都力求提升学生的语文写作素养,写作教学不应脱离语文教学独立存在,语文教学也只有与写作合二为一,才能让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更好的提升。作文课变形记,使学生克服了作文畏惧,通过语文课堂的各种写作训练,巧妙地提高了学生的写作素养,使学生更善于学习、勤于思考、易于动笔、乐于表达。

【参考文献】

[1] 徐振玲. 在语文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J]. 科学中国人,2017,0(1X).

[2] 朱国琴.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J]. 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5,0(S1).

河北省职业教育科学研究“十三五”规划《教师核心素养及养成研究》(JZY20170)

【文章摘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