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核心素养的培养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8-26
/ 2

作文核心素养的培养

黄萍

四川省南充职业技术学院附属中学校

摘要:作文核心素养培养已成为初中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领域,文件未明确,但中考已经覆盖,只有少数“名师”个人感觉性探索着前进。本文通过分项训练、关注过程、聚焦思维、交际情境、精准微指导为突破,揭示作文教学中写作核心素养的路径。

关键词:作文核心素养;实践;突破;路径

“核心素养”是当前教育界的热词,然而,到目前为止,这个概念仍停留在2018年初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年版)》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这两份文件上,既没有进入义务教育阶段的任何正式文件里,更没有具体到学科内的任何一个领域中。

2019年中考是统编语文教材全面推广使用后的第一年中考。 第一年中考全国各地作文题就关注学生自身成长、社会生活、国家发展、人类命运,客观真实地检测学生的写作水平,考查了学生的作文核心素养。本文结合教学实践,就提高写作核心素养的培养作一些探索。

一.分项训练:文章学视角的培养策略 运用这种策略,一般是这样的流程:分析写作习惯养成与保持、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情感态度与信心四个维度,寻找原理或规则,即所谓的一级指标,并把指标应用于下一篇文章的“写”的实践之中。其背后的学理是:理解了某种文章原理或规则,加以训练,就能应用于实践中,形成写作能力。 指标是不能直接应用的,还必须进-一步转化为具体可操作的技术才能应用。为了使这种被总结出来的“写作指标”转化为写作核心素养,语文教师可以设计了许多分项训练,有专门的审题立意训练、结构布局训练、语言揣摩训练等,广泛应用于教师的作文课上。但是,这种分项训练既没有“动力支持”,也缺乏具体的真实情境,常常脱离了写作者内在的认知需求,变成一种外在于写者感知的被架空的纯技术训练。 二.关注过程:工程视角的培养策略 “过程写作”的培养策略则把写作看作:一个过程一完成一件事的过程,把写作教学看作是指导学生学会如何生成一篇文章的过程。它关注的是一篇文章的生成过程,一篇文章的写作过程包括五个阶段:立意、构思、起稿、修改、校读 ,把原本抽象、隐秘、混沌的写作过程外化为可见的环节,并在写作过程的不同环节中使用相关方法与技术帮助学生。这种写作素养的背后是一种工程思维。   缺乏“过程写作”的指导,是普遍存在的现象,有学者指出:“中小学的‘作文教学’,主要在两个阶段:一是在写之前,主要的工作是指导学生审题....二是在写之后,教师对学生的作文进行讲....对学生是怎么写的,则很少顾及....具体的写作过程,教师通常很少顾及,更缺乏有效的指导。”   关注写作过程,其教学策略终于从十分模糊的传授知识进人到“按步骤做”的层面,过程写作的主要方式是合作,过程写作的重要环节是评价,过程写作的中心环节则是修改。   三.聚焦思维:认知视角的培养策略   写作尽管有一个可见的“过程”,但其内在本质是一个人对世界的认知,体现为不可见的思维运作。写作教学既要关注学生表层可见的“写”的步骤,比如提炼主题、布局结构、生成措辞等,也不能忽视支持“写”这个行为的内隐“思维”,不管是主题生成,还是结构布局,最终都是作者思维的结果。   马正平提出“非构思性写作”,注重思维的逻辑性以及语言的表达能力,开发出基于“赋形”的写作策略,教学生运用“赋形思维”,着重通过“重复”与“对比”生成文本。从认知视角聚焦思维方法、生成思维素养,包括因果性分析思维、构成性分析思维和过程性分析思维三种模式,而因果性分析的方法有原因分析、背景分析、功能分析、措施分析。” 把这些方法应用到对学生进行议论文写作的构思中,效果十分明显。

  四.交际情境:交流视角的写作素养

对写作的认知在不断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写作不仅是“一个结果”,也不仅是“一一个过程”,更是一种真实或具体语境下的社会交流和意义建构。于是写作教学的研究进化到基于“真实情景的交际’素养培养,十分重视写作的目的意识、读者意识以及功能等交际要素。   “基于交际情境”的写作策略,认为写作不是“一个人自己玩"的行为,而是一一个面对“别人”的行为。据此,有学者认为,首先要区分写作的功能,把写作划分为学习取向的写作、生活实用取向的写作、应试取向的写作、创作取向的写作,以解决以下三个问题:“为什么写”的问题一关键是读者对象、写作任务、写作环境、写作成果(写出来做什么用)的确定,“写什么”的问题一一由“ 为什么写”决定选择写作题材、写作角度和写作层次,“怎么写”的问题由“写什么”决定结构安排和言语风格等。 当下,写作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重大问题,比如动机缺失、内容贫乏、语体不明、文体错位等,其根源都与写作者忽视了“交际情境”、缺乏读者意识和交际任务意识有关。   所以,“基于交际情境”的写作特别关注写作行为生成的具体语境,重视设置真实或拟真的语境激发起学生内在写作动机。在教学实践中,具体的做法可以包括:真实的生活要件的引人、对课堂场景的生活化改造、回忆性的现场生成等。   五.精准微指导:学情视角的培养策略 随着教学研究的深入,邓彤、王荣生对写作策略提出了新的见解:“改善学生写作并不需要序列化的全面的写作知识,只需要对学生写作中的一两处关键困难提供必要的知识支持,就足以促进学生的写作学习。”“对于母语学习者而言,这种缺失一般不是‘全局结构’缺失而只是‘局部功能’缺失。” 据此,他们提出教师必须通过研究学生的写作行为和写作样本来了解学生写作学习中所遭遇的实际困难并设法予以矫治:一是基于学生的学习需求;二是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微型化。微型写作课程不求面面俱到,而是聚焦核心困难,选择核心知识,解决要害问题”,这就是“微型化写作”的教学策略。 这是写作教学建构的一个转向:从关注写作知识、写作过程、写作思维、写作交际情境,转为关注学情、关注学生写作的困难。 多年来,写作策略研究经历了这样一个发展过程:“文章学知识写作”“过程写作”“聚焦思维的写作”“基于交际情境的写作”“基于学情的微写作”。这些培养策略都在尝试解决作文教学核心素养培养的新问题,溯其源头,都是为了适应“核心素养一语文核心素养一作文核心素养”写作教学的环境变化。

总而言之,核心素养的出现,必然带来写作教学的新发展与新要求,而写作教学乃至语文教育,不会外在于社会,必然会被社会整体发展的洪流裹挟前行。

参考文献:

[1]余文森.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7:184.

[2]荣维东.我国写作教学的主要问题及其解决路径[J].课程.教材.教法,2012(11).

[3]郭家海.中学写作教学全手册:教.学.评一体化写作教程[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3: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