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民族 民间舞蹈 文化 的保护 与传承 ———以拉祜族 民间舞蹈 “芦笙舞”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7-22
/ 2

浅谈民族 民间舞蹈 文化 的保护 与传承 ———以拉祜族 民间舞蹈 “芦笙舞”为例

张会英

云南省普洱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拉祜风情园管理所

摘要: 本文以拉祜族民间舞蹈“芦笙舞”为例阐述了民族舞蹈文化的传承及其发展趋势,并探讨了传承与保护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途径传承与发扬民族舞蹈文化的途径,旨在保护、传承与发扬我国民族舞蹈文化。 

关键词民族民间 舞蹈文化 传承 保护

民族民间舞蹈起源于人们的日常生活。民族民间舞蹈结合了民间的传说、祭祀、礼仪等民族活动,通过舞蹈突出了人们日常生活的内容,因此,民族民间舞蹈它是生活的反映和升华,反映了劳动人民对生活的热情和盼望,通过舞蹈动作的变动,展现了人们对生活的美好憧憬。为了传承和保护我国民族民间舞蹈文化,必须采取一些有效措施,使民族民间舞蹈文化得以传承保护和发扬。澜沧是唯一的拉祜族自治县,也是拉祜族人口最为集中,拉祜族传统文化保存最为完整的地区。芦笙舞作为世代相传、文化底蕴深厚、艺术特点突出、群众基础广泛、具有代表性的艺术形式,对其实施有效的保护,既是少数民族文化继承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弘扬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推动边疆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现实需要。本文以拉祜族“芦笙舞”为例,探讨对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一、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发展

(一)现代文化对民间民族舞蹈文化的冲击。随着现代经济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给民间的民族舞蹈带来了一定的冲击,导致民间民族舞蹈处于了消失的边缘。随着社会的发展,在这个文化多元化的时代,我国的民族民间舞蹈也进入了一个大发展、大繁荣的阶段。后期,随着我国与国际的交流越来越频繁,很多外来文化渐渐进入我国,其中包含国外的各种形式的舞蹈,这给我国民族民间舞蹈文化带来了很大的冲击和影响。“芦笙舞”是拉祜族古老的两大民间舞种之一。据史书记载和文物图案比照,早在新石器时期,已有了“我有嘉宾,鼓瑟吹笙”的习俗,芦笙舞“围圈”、“携手”、“顿足”等基本形态已经形成。随着数世纪的迁徙,将这一舞蹈传统带到云南,历经漫长的民族合分与发展,逐步形成一大独立的舞种。“芦笙舞”也同样受到现代文化的冲击。

(三)民间民族舞蹈文化的传承状况。少数民族传统舞蹈是少数民族社会的产物,少数民族社会的发展决定着传统舞蹈的发展,舞蹈是少数民族社会活动的反映,是一代又一代不断延续、不断积累、不断传承的文化产物。 拉祜族芦笙舞主要分布在木戛、富邦、竹塘、糯福、拉巴、南岭、东回、酒井等乡镇和跨境缅甸的拉祜族聚居区。由于这些地区相对闭塞,至今较为完整地保留着传统的舞蹈特点。由于芦笙舞反映了拉祜人崇尚自然,和对幸福生活的执著追求,舞蹈简单易学,可人人参与,而成为民族凝聚力和教育培养后代的重要手段。目前,新生代中青年人外出务工、上学的多,留守本乡本土传习本民族舞蹈文化的人数总量减少。民族舞蹈的传承人总数量在不断减少,后继乏人,传承人断代。

三、拉祜族“芦笙舞”的发展

拉祜族舞蹈最为丰富多彩,在云南少数民族舞蹈中有着独特的民族风格。拉祜族民间舞蹈种类很多,与生产、生活内容有关,富有很浓的生活气息。“芦笙舞”是拉祜族舞蹈中最富民族特色的集体舞蹈,多在春节和中秋之时跳,先由村寨长老在广场上放有稻谷、玉米、甘蔗、果品、茶叶等物的篾桌旁向神祈祷,然后全寨人在吹芦笙者的带领下手拉手围成圆圈,随着曲子边唱边跳,歌舞达旦。在拉祜族村寨,男子人人会吹芦笙、跳芦笙舞,每逢岁时礼仪和节庆聚会,每个乡村,都可组织数十人至上百人的表演队伍进行表演,尤其到传统的葫芦节和春节,澜沧县城便成了芦笙舞的海洋,场面十分壮观。因而,芦笙舞对于当地人民的文化认同,维护团结,维系民族精神,均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2008年6月7日,云南省澜沧拉祜族自治县申报的“拉祜族芦笙舞”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序号676 Ⅲ-79 。

二、传承与保护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措施

(一)在保护中发展民族民间舞蹈文化。近年来,我们国家采取了相关的对策,加强了民族民间舞蹈的保护力度。民族民间舞蹈保护政策的法律相继颁发,相关的部门已经充分认识到了民族民间舞蹈文化保护的重要性,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增强人们对于民间舞蹈文化的了解、热爱、传承以及发展,从而在对民间舞蹈文化的保护进程中实现其进一步的发展。 使一些濒临灭绝的民族民间舞蹈文化得到了重生的机会。民间民族舞蹈文化逐渐的获得了人们的重新重视,实现民族民间舞蹈文化在保护中恢复,在保护中发展的效果。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文化馆获得“拉祜族芦笙舞”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二)在传承中发展民族民间舞蹈文化。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旅游行业也充满了生机,各种资源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开发利用,在一些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其交通设施进一步得到了改善,很多旅客都在这种民族气息比较浓厚的地方观赏到了民族民间舞蹈,领会到了民族舞蹈的魅力,这使得民族舞蹈得到更广泛的认可和传承,让民间舞蹈得到注入新的血液的机会。要最大限度的保留好民族民间舞蹈的传统特色和民族个性,同时,又让其随着时代的变化与发展,根据自身的传承规律来继续发展下去。2012年6月18日云南省澜沧拉祜族自治县人民代表大会

常务委员会公告第1号公布《云南省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条例》 。条例充分体现了中央建设文化强国和省委对加强民族文化强省建设的新要求,前期工作扎实、立法依据充分、切合澜沧实际,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为保护、传承和弘扬民族民间优秀传统文化,培育民族文化产业,促进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三)在创新中发展民族民间舞蹈文化。创新是民族进步的内在动力是创新的灵魂。民间舞蹈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所提出的要求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创新的基础上促进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向前发展,使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发展与创新进行合理的整合。在保留传统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同时,也要根据舞蹈文化的核心内容进行不断的创新,以此来弥补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不足之处,使我们的民族民间舞蹈文化变得更加的鲜活更加地具有魅力与吸引力,从而来促进我国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优质发展。只有这样,我国的民族民间舞蹈文化发展才能跟上社会发展的脚步,才能具有时代和民族特色。拉祜族葫芦笙舞历史悠久,它不仅保留有传统的祭祀乐舞,也保留着大量的生活劳动歌舞。从葫芦笙舞中我们可以找到拉祜族人民的宗教习俗、生产生活习俗和节日习俗的演变及发展。葫芦笙舞对研究和继承拉祜族传统、对弘扬民族文化、振奋民族精神具有现实的意义。播布、生生不息,始终保持顽强的生命力,使葫芦笙舞从娱神到娱人进而成为拉祜族的一种审美符号并上升为民族精神的象征。

结语

我国的民间舞蹈文化起源于群众,它拥有着悠久的历史,也是我国最为重要的一项财富,传承保护与弘扬民间舞蹈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这是目前我国每个民族人们应该履行的责任和义务。在民族民间舞蹈文化传承与发展的过程中,要及时进行相关有效的措施,这样民族民间文化才能朝着正确的方向不断发展,人们才能顺利继承和发扬。

参考文献:

  1. 刘荔.民族民间舞蹈文化传承规律及发展趋势[J].才智,2014,(21)

  2. [2]冯玲玲.民族民间舞蹈文化传承规律及其发展趋势探究[J].黄河之声,2015,(6)

[3]李雯.民族民间舞蹈文化传承规律及其发展趋势研究[J].戏剧之家,2016(21) .

[4]刘萌萌.浅谈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创作的现代意识——以第十一届中国舞蹈荷花奖《曼珠沙华》为例[J].艺术评鉴,2018,(07)

[5]热比亚•买买提.民族民间舞蹈文化传承规律及其发展趋势[J].戏剧之家,2018(7)

作者简介

张会英 ,馆员,云南省普洱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拉祜风情园管理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