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吟唱,两处秋景——马致远和白朴的《天净沙》近似赏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7-10
/ 2

一种吟唱,两处秋景——马致远和白朴的《天净沙》近似赏析

楼冰如

广州市南国学校

摘要:元代作家马致远的和白朴都以《天净沙》为曲牌分别创作了《天净沙·秋思》和《天净沙·秋》。本文从作者生平、“言”、“象”、“意”四个方面对两首小令进行异同点的对读赏析,探寻两者的文学魅力。

关键词:白朴;马致远;天净沙

秋天,总是能引起文人墨客的无限情思。有人悲秋,有人赞秋,情从心生,心境不同,而文风迥异。相同的题材,同一种曲牌,甚至连用的词语也相似的情况下,不同的诗人又会写出怎样不同的心境?

本文试以元代作家马致远和白朴分别创作同曲牌的《天净沙》为例,对此作一探讨。

作品如下: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天净沙·秋

白朴

孤村落日残霞,

轻烟老树寒鸦,

一点飞鸿影下。

青山绿水,

白草红叶黄花。

一、知其人

马致远 、白朴与关汉卿、郑光祖四人并称为 “元曲四大家”。

白朴原名白恒,字仁甫,号兰谷。白朴以杂剧的创作而闻名于世。白朴现存杂剧有《东墙记》、《梧桐雨》、《墙头马上》。白朴晚年自己修订词集《天籁集》,收录的词大约有一百多首。在白朴七岁的时候遭兵荒马乱的金亡之变,蒙古军队在城内劫掠,他与父母走散,幸得父亲好友元好问相救,带他与姐姐渡河北上避难。白朴幼年经历动乱,蒙古统治者的残暴对他身心都有极大的影响,故放弃了官场之上的追名逐利,而寄情于山水,纵情诗酒,借词曲、杂剧表达自己的意志情怀,并不是真正的遁世消沉,不问世事。白朴所作的《天净沙》有春、夏、秋、冬四首。白朴的词风婉约清丽,在《天净沙·秋》中表现出的开朗平和“诗酒乐天真”都是受到他早年人生际遇的影响。

马致远,生年约晚于白朴二十余年,字千里,号东篱,大都人,撰写有《青衫泪》、《汉宫秋》等杂剧。马致远与白朴不同,他没有经历过亡国之痛,家破之恨,他一出生就已经是元朝的天下。蒙古人统一中国之时,马致远才二十多岁。他和当时许多的文人一样想走上“学而优则仕”的道路。由于元朝的统治者推行民族的歧视和排斥知识分子的政策,他的仕途并非一帆风顺。宦海沉浮多年,一直怀才不遇、壮志难酬,年近花甲,才有了一个“江浙省务官”, 之后不久便退出了官场。我们能够从马致远的散曲中感觉到他的愁苦与孤愤。他的愁苦郁结于胸,日积月累,无以复加,他只能通过词曲抒发出来,正如王国维所言:一经吟唱“纯是天籁”1。在《天净沙·秋思》中正体现着这种愁苦。

二.观其言

马致远和白朴的两首小令同是写秋景,都选择了“天净沙”这一曲牌。时间上都是秋天的傍晚,地点同样选择了村景。它们用词用韵也相似。两首小令都选用了“老树”、“鸦”、“落日”等景物。两者都是用韵较密,几乎句句押韵,通曲只押“家麻”韵。

马致远在《天净沙·秋思》中,从一个游子是视角描绘了一个萧瑟的秋景图,乌鸦落在枯藤蔓老树上发出悲苦的鸣叫之声,桥下流水潺潺,人家炊烟袅袅,古道之上一匹瘦马顶着西风艰难前行,在落日的余晖中只有孤独飘零的游子漂泊在外有家难归。全诗给人一种沉重灰暗之感。

白朴的《天净沙·秋》全曲纯然是一幅村野暮晚秋色图,字里行间似乎暗藏着明丽秋色尚可赏心悦目的底蕴。从“孤村”切入,落日残霞映照着整个村落,乌鸦栖巢,暮晚炊烟。虽未写“人家”,而从炊烟袅袅的景象中得出,这正是一家人在吃晚饭的时间。由此可见,两首曲的前两句写的景色和时间都是极为相似的。

《天净沙·秋思》的后三句,与前两句形成了一个对比。由之前的散景聚焦到了一点上——一个游子的身上。在夕阳在映照下,他一个人形单影只,骑着一匹瘦马,迎着秋风走在陌生的古道上。此时正是暮晚时分,远处人家也许一家团圆,乌鸦尚有归巢。由此情此景壮志难酬的马致远不禁联想到了自己:自己萍踪不定,有家难回,别人一家团聚,而我这个断肠人当归何处?

白朴的《天净沙·秋》的后三句依旧写景。但“飞”和 “下”,两字使是整个画面由静态变为动态。“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一下子连用了“青、绿、白、红、黄”五个颜色,使得整个画面变得灵动起来,整体的色调也变得更为明艳鲜丽。

  1. 赏其象

马致远与白朴的两首小令使用的意象都是极为密集、紧凑的。马致远在《天净沙·秋思》中排列了“枯藤”“老树”“流水”“小桥”等10种意象。白朴在《天净沙 ·秋》中用了“孤村”、“落日”、“飞鸿”、“残霞”等12个意象。两首小令虽无一“秋”字,但选取的意象却处处有秋意。

马致远在意象的排列上并不是一种简单的并列与叠加,而是一种环环相连。从“枯藤”、“老树”、“古道”、“西风”中感受秋风萧瑟、环境恶劣。一直陪伴着旅人的“瘦马”可能因为没有好的草料,一直艰难前行而瘦弱不堪。正是吃晚饭是傍晚时分,远处的“人家”可能炊烟寥寥。由此而让人联想到在这样情境下“断肠人”是否也是因旅途劳苦而消瘦病弱呢?今食何处?今归何地?马致远通过意象让读者展开了一连串的联想,让人回味无穷。

白朴选取的意象如电影蒙太奇一般为读者展现了一帧帧画面。小令前两句描绘了秋日的萧瑟、阴沉的画面,与最后两句色彩明丽的画面形成的强烈的对比。中间一句“一点飞鸿影下”与李白在《送裴十八图南归嵩山二首》“举手指飞鸿”中的“飞鸿”一样都有暗喻本人之意。白朴希望自己像一只自由的鸿雁,展翅高飞于天地之间。联系作者生平,他一直远离官场,寄情山水,晚年归隐,我们可知,白朴想做一只“飞鸿”,远离萧瑟、阴沉没有生机的地方,寻找一处充满生机的“青山绿水”之地作为隐居之所。

四.悟其意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情景交融,抒发了“断肠人”内心的真实感受,激发了无数漂泊在外游子的共鸣。它已经超越了时空的界限,今天我们依旧从中感受到游子旅途疲惫孤苦与想家难回的伤痛。一句“断肠人在天涯。”使古今所有的羁旅之人都会由衷的发出一声叹息。

白朴的《天净沙·秋》景物铺成有序,生动形象,色彩鲜明。最后以“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作为结语,由暗淡跳跃到明丽的色彩,给全诗平添了一笔亮色。从情感上而言,白朴将自己对于归隐生活的热爱暗藏于景物之中,含蓄的表达了自己的所思所感。全曲表达了一直超然乐观的平和之境。

由于白朴的时代要稍早于马致远,马致远所作《天净沙·秋思》很有可能是受到了白朴《天净沙·秋》的启发。但是从诗歌意境、审美情趣上看,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更胜一筹。

参考文献:

[1]王国维.人间词话.[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葛永海. 近似对读与古诗词曲欣赏[J]. 名作欣赏, 2006(07):19-24.

[3]周振甫.周振甫讲古代诗词.[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4]张中成. 诗学理论从“意象”到“意境”的发展——兼论二者的审美差异[J].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03):135-138.

[5]冯华. 元曲《秋思》与《秋》艺术之比较[J]. 名作欣赏, 2006(16):24-25.

1王国维.人间词话.[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