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7-02
/ 2

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

刘娟

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青山区北重实验小学 内蒙古包头 014000

摘要:“德”乃立身之本,是中华民族传承至今的精神脊梁。因此,我国教育工作部门始终对学生的德行和素质教育。小学是基础教育的开端,是学生首次系统接受教育的时期。在此基础上,以道德与法治教学培养他们的德行至关重要。只有在一开始就奠定好良好的德行基础,才能真正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才能为社会建设培养出真正的高素质人才。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道德与法治

引言:自新的课程改革提出以来,核心素养一词便走进了大众视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愈发受到全社会的重点关注。小学生的心智尚未成熟、综合能力尚未形成,教师更应注意在讲授基础文化知识的同时培养他们的素质素养。以此促进其正确、科学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建立,为社会积聚身心健康的高素质人才。本文便对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展开了探讨,以期为提高教学有效性带来实质性的帮助。

  1. 情境创设,激活兴趣

小学的道德与法治教学工作比较特殊,既需要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又需要考虑课程与知识的实用性。基于此,教师特别要注意课堂氛围的营造,尽可能的以相对宽松、活泼的氛围拉近学生与知识之间的距离,减轻他们的学习压力。再者,小学生的思维能力较弱,他们更习惯从直观的体验中理解问题,这同样需要教师为其构建一个合适的、相对真实的情境。以此在激活兴趣的同时深化他们的情感体验,增强学习的实效性。

对此,教师既可以选择以轻快的音乐引入教学,也可以尝试将道德知识编唱为符合小学生认知水平的儿歌,引导他们在哼唱歌曲的同时学习道德知识。再者,教师还可以利用其“爱玩”的天性,创设游戏情境。引导学生以“角色扮演”等模式参与游戏,在游戏中学习,在游戏中感悟道德知识,促进他们素质素养的形成。同时,游戏活动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既能感受到自己在被尊重,也能学会尊重他人、帮助他人,这与道德与法治教育的任务目标不谋而合。

以部编版一年级下册《我想和你们一起玩》为例,教师便可以组织学生参与游戏,并观察他们在游戏中的行为举止。对于学生出现的行为偏差,教师可以先引导他们进行自我评价,再给予恰当的指导。如此,学生便可以在“玩耍”和“反思”中实现对道德的学习,提升自己的素质涵养。

  1. 融入实践,促进理解

实践教学法是非常符合小学生综合水平的一种教学方法,与情境构建是相辅相成的。尤其是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他们更乐于在实践活动中构建情感,进而将其内化为自己的学习能力或知识体系。对此,教师需要从根本上脱离“填鸭式”思维,避免直接向其灌输知识。换而言之,在向小学生传递道德思想时,教师可以借助实践活动带动他们的思考、促进他们的应用。以此为基础,教师首先应明确自己的“引导者”角色,细致解读并分析教材,选择合适的知识概念设计实践活动,以此实现教育与应用的结合。

以部编版二年级下册《传统游戏我会玩》为例,该课题的主要目的就是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和节日的理解,培养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责任感。对此,教师完全可以将其带到游戏化的实践活动中,引导他们参与不同文化的游戏实践,促进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多元感知,开拓他们的文化视野。例如,教师可以分别设计“传统游戏我知道”和“游戏名称大比拼”的活动环节,循序渐进地推进教学工作。使其切身实际地体会到传统文化的丰富性及其魅力,促进他们文化自信的建立,达成理想的道德教育成效。

  1. 以生为本,鼓励自主学习

新的课程标准强调教学活动应以学生为主体,尊重他们的主体地位。尤其是对于道德与法治课程来说,尊重与平等是十分重要的,既是教育目标,也是教育原则。对此,教师应立足于可持续发展和综合能力培养,站在与学生平等的角度上讲授知识。也就是说,教师可以尝试选择合适的内容,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或独立展开学习。以此促进他们的自主与合作探究,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培养其他能够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为其个性化综合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以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请到我的家乡来》为例,这一时期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独立学习能力。教师便可以鼓励他们先独立去了解与自己家乡文化、习俗有关的信息,以此促进他们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使其简单了解“家乡”对于我们的重要意义。进而,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将其分成不同的小组,鼓励他们交流、分享自己的自主学习所得和所思所想。如此,学生便可以在合作交流中进一步加深对相关知识内容的把握,并形成更加深刻的情感体验。这对其素质素养、道德品质的提高大有帮助。同时,小组探究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合作学习、互帮互助的过程,这也满足了德行教育的基本需要。

  1. 借助生活,深化应用

对小学生来说,学习道德与法治知识,主要是为了避免在日后的生活中出现“行差走错”,是在为健康生活、合法处事做铺垫。因此,在授课时,教师应避免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脱轨,将实际生活融入到教学活动中。以生活实际促进他们对相关知识内容的应用,深化他们的理解与吸收。同时,以生活中的实际案例为参考,也能更轻松地推进教学,促进他们对知识的深层次把握。尤其是在讲解法治部分的内容时,引入生活实际往往会使刻板的法律知识更有说服力。如此,学生更容易意识到遵纪守法的重要性,教学目标可以轻松实现。

以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知法守法,依法维权》为例,教师就可以以生活中的违法乱纪、侵害人身权益的真实案例为参考,向其讲解基本法治知识。进而,在学生形成理解后,引导他们回想自己曾经历过的事件,鼓励他们结合所学展开新的思考。

结束语:总而言之,核心素养即“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关键能力”,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备品质。秉承“立德树人”的教育原则,迎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十分重要。也就是说,教师应转变传统的、培养知识型人才的思想观念,以此为核心任务目标讲解道德与法治知识,促进他们的素质养成。对此,教师应落实“以人为本”理念,尊重他们的主体地位,在讲授基础知识的同时渗透情感,真正发挥道德与法治课堂在“育人”上的优越性。

参考文献:

[1]刘汝敏.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策略[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8,3407:25-27.

[2]马辉.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与核心素养的关系[J].华夏教师,2018,19:21-22.

[3]刘莹.小学道德与法治有效教学策略研究[J].西部素质教育,2018,417:226-227.

[4]张剑晖.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途径分析[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8,06:141-142.

作者简介:刘娟(1993.9.20- ),女、汉族,内蒙古包头人 ,硕士。研究方向: 小学道德与法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