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小学音乐教学中节奏训练的方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7-02
/ 2

试析小学音乐教学中节奏训练的方法

陆璐

南宁市东葛路小学 广西省南宁市 530000

摘要:“素质教育”理念提出以来,小学音乐教学越来越受到师生的重视。音乐课程对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升学生感悟能力起着重要的作用。但长期以来,受到应试教育氛围的影响,作为音乐课程基础环节的节奏训练的重要性没有被教师充分认识,这也导致小学音乐教学中节奏训练课程的设计缺乏科学性,教学效果不佳。本文将从当前小学音乐教学中的节奏训练存在的问题出发,简要探讨有效的节奏训练途径。

关键词:小学音乐;音乐教学;节奏训练

音乐是由鲜明的节奏组成的,任何音乐都离不开节奏的变化,因此,加强对学生的节奏训练,提升学生的乐感显得尤为重要。针对小学生好奇心强烈的特点,教师应当设计更多有趣的训练方式,使小学音乐课程中的节奏训练更为有趣。学生在兴趣的指引下学习新的课程,学习效率必定会有所提升。

  1. 当前小学音乐教学中节奏训练存在的问题

  1. 节奏训练缺乏趣味性

小学生性格活泼,但由于是第一次接触音乐课堂,他们对“音乐”这一课程的作用往往没有全面的认识。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当将训练的重点放到提升学生对节奏训练的兴趣上来。因为“兴趣”是指引小学生学习的重要因素,如果教师能认真分析学生的兴趣爱好,有针对性地提出训练方法,必定对教学大有裨益。但当前,许多教师还没有认识到激发学生兴趣的重要性。教师只是一味地灌输节奏训练的技巧,利用枯燥无味的反复训练加深学生的记忆。这种方法在短时间内可以提升学生对音乐节奏的敏感程度,但很容易使学生反感,是不具备可持续性的教学方式。而且培养学生对音乐课程的兴趣是小学音乐教学的重要目标,传统的节奏训练方法显然与教学目标背道而驰。

  1. 不同训练方法缺乏逻辑性

训练方法应当是成体系的,并且要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起来,但许多小学音乐教师并没有意识到不同训练方法之间的逻辑性。在实际教学中,节奏训练过程混乱,方法低效的现象还存在。例如,许多教师训练前没有制定完整的训练计划,而是从感觉出发,认为那一部分重要就先练习哪一部分。这导致同一部分的训练往往要占用较多课时,且零散的训练时间降低了节奏训练的实际效果。当教师进行到更高阶的节奏训练时,学生很可能已经忘记之前的学习要点。

  1. 小学音乐教学中节奏训练的途径

  1. 通过诗朗诵的方式培养节奏感

中国拥有内涵丰富的诗歌文化。出于诗歌这种题材的特点,诗句往往平仄语调鲜明,遣词造句都经过精雕细琢。教师可以利用诗歌培养学生的节奏感,充分发挥诗歌这一题材的作用。以小学生学过的《春晓》一诗为例。该诗一共四句,每一句的断句、节奏基本相同,因此,这首诗可以作为低阶的节奏训练素材。《春晓》一诗的断句基本上都在每句的第二个字之后,即第一个词语之后,因此学生在朗诵时要把握好第二个字的语调和节奏。读第二个字的时候要升调,到第三个字开始逐步降调。读第二个字之前节奏可以稍微快些,然后逐渐放慢速度,给人一种起承转合的感觉。从诗的整体看,从第一句到第四句,节奏应当是逐渐放缓的,这样才能营造一种意蕴悠长的氛围。

通过这种诗朗诵训练,学生对节奏的把控能力会有明显提升。同时,学生要断句,必须先理解诗词的意思,这本身也是一个提升学生审美水平的过程,与小学音乐教学的目标相一致。

  1. 发挥不同乐器的作用

音乐通过乐器表达出来。音乐乐器的形态多样,能够发出的音色、韵律也是多样化的。将乐器引入节奏教学的过程中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节奏变化的敏感程度。但小学生还没有接触过乐器,因此,教师首先要通过系统的课程帮助学生认识不同乐器,了解乐器的音色和用法。在节奏训练过程中,教师使用乐器的方式要尽量多样化。最常见的便是教师亲自利用乐器打出节奏,学生通过击掌、和声等形式配合教师的节奏。实际上,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担任“演奏者”,让学生体会教师打击乐器时的感觉,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乐感、节奏感。例如,教师只给出一定的主题,要求学生利用乐器表达这一主题。或者由学生自己创造一段节拍,让其它同学猜一猜这位同学要表达何种情绪和主题。教师还可以开展“节奏接龙”游戏,让不同学生用不同乐器演奏出“由快到慢”这一节奏变化的过程。在相互配合的过程中,学生能听出不同同学打出的节奏是否比前一同学快,一旦有人出错,学生能立马揪出错误。无论是听节奏的学生还是打出节奏的学生,在游戏过程中注意力都非常集中,这对培养学生的节奏感也十分有益。

这种教学方法将课堂的主导权交给学生,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音乐、进行音乐训练的主动性,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 构建生活场景,增添熟悉感

艺术源于生活,节奏训练的素材也应当源于生活。小学生对日常生活观察较多,对身边事物的变化更为敏感。教师从日常生活取材,帮助学生进行节奏训练,能够培养学生对节奏变化的熟悉感,同时降低他们的学习难度。例如,日常生活中,许多动物走路的频率是富有节奏的。猫走路的时候步伐轻盈,节奏匀称。但猫跑起来的时候,双腿摆动的频率非常高。马走路的时候频率也较为有节奏感,一般是“哒 哒 哒 哒”,但马跑起来的时候便会变成“哒哒 哒哒 哒哒”,频率显然更快一些。教师还可以列举其它生活中的事物,如人们时常用“轰隆隆 轰隆隆”来形容打雷的声音,用“铃铃铃 铃铃铃 铃铃铃”形容电话来电的声音。通过在节奏训练中引入日常生活中的“节奏”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教师要合理利用这些生活素材进行教学。

总之,节奏训练是小学音乐教学的重中之重,不存在没有节奏的音乐,更不存在不需要节奏训练的音乐课堂。因此,教师要给予节奏训练环节充分重视,制定严密的教学计划,既提升节奏训练过程的逻辑性、科学性、有效性,又增添趣味性,使学生愿意主动参与到音乐学习的过程中来。

参考文献:

[1]曾淑茹.小学音乐教学中的节奏训练方法[J].亚太教育,2019(04):59.

[2]厉莹.浅析小学音乐教学中节奏训练的重要性及方法[J].黄河之声,2018(16):89.

[3]张琪.探析小学音乐教学中节奏训练的应用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8(05):198.

[4]刘莉.小学音乐教学中节奏训练方法探讨[J].北方音乐,2018,38(18):143.

[5]章莉.节奏训练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重要性[J].戏剧之家,2018(17):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