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乙型肝炎病毒治疗在乙型重型肝炎抢救治疗中的作用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5-19
/ 2

抗乙型肝炎病毒治疗在乙型重型肝炎抢救治疗中的作用分析

张敏

贵阳市公共卫生救治中心 贵州省贵阳市 550000

【摘要】目的:探讨抗乙型肝炎病毒治疗在乙型重型肝炎抢救治疗中的作用分析。方法:随机抽取我院72例乙型重型肝炎患者,时间范围在2018年1月-2019年1月,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对照组,每组36例,观察组实施抗乙型肝炎病毒治疗,对照组实施常规治疗,对比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后各时间点乙肝病毒的脱氧核糖核酸(HBV DNA)降至检测下限率、e抗原转阴率、转换率以及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复常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生活质量各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抗乙型肝炎病毒治疗在乙型重型肝炎抢救治疗中的作用显著,可提升治疗效果,改善生活质量,值得推广。

关键词:抗乙型肝炎病毒治疗;乙型重型肝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我国肝衰竭的主要原因,即为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其高发病率以及高死亡率,成为公共卫生控制的热点。临床多给予口服核苷酸类似物治疗,但对各型肝衰竭患者,是否需进行抗病毒治疗尚未有明确规定[1-2]。慢性活动性乙型肝炎患者,核苷酸类似物可有效抑制病毒复制,缓解病情,改善预后。但对于急性、亚急性等患者,给予核苷酸类似物是否能够抑制病毒,缓解肝衰竭进展,还需进一步探究[3]。本次研究中,给予观察组抗乙型肝炎病毒治疗,效果较好,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我院72例乙型重型肝炎患者,时间范围在2018年1月-2019年1月,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对照组,每组36例。观察组男16例,女20例,年龄40-69岁,平均(55.62±2.62)岁,病程3-10年,平均(6.25±1.28)年;对照组男17例,女19例,年龄40-68岁,平均(55.66±2.17)岁,病程3-12年,平均(6.25±1.77)年,两组一般资料比较无意义(P>0.05)。

纳入标准:均自愿参与,且知情同意;配合度较好;均确诊为乙型重型肝炎者。排除标准:中途退出者;具有精神疾病史、认知功能障碍者;合并严重器质性疾病、恶性肿瘤者。

1.2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抢救治疗。观察组在上述基础上,加入抗病毒药物:正大天晴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100019,规格:0.5mg)口服本品,每天一次,每次0.5mg。

1.3观察指标

采用生存质量测定量表简表(WHOQOL-BREF)评定患者生存质量,主要包含生理领域、心理领域、社会关系领域、环境领域等,共计26个条目,每条目按照1-5级评分,分别记1-5分,其中3、4、26条目反向计分,各领域得分越高,表示生存质量越好[4]

记录两组治疗后4周、24周乙肝病毒的脱氧核糖核酸(HBV DNA)降至检测下限率、e抗原转阴率、转换率以及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复常率,实施对比。

1.4统计学方法

对研究所用数据分组,分为定量资料、定性资料,分别用(5ec336c51d70f_html_bce04f5cc354b226.gif ±s)、(%)表示,采用SPSS19.0软件实施统计学处理,观察反应强度,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治疗后不同时间点各指标比较

观察组治疗后各时间点HBV DNA降至检测下限率、e抗原转阴率、转换率以及血清ALT复常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1。

表1两组治疗后不同时间点各指标比较[n(%)]

组别

HBV DNA(<1×103cp/ml)

e抗原转阴率

转换率

血清ALT复常率

治疗后4周

治疗后24周

治疗后4周

治疗后24周

治疗后4周

治疗后24周

治疗后4周

治疗后12周

观察组(n=36)

15(41.67)

30(83.33)

6(16.67)

0(0.00)

7(19.44)

10(27.78)

16(44.44)

32(88.89)

对照组(n=36)

2(5.56)

17(47.22)

1(2.78)

0(0.00)

1(2.78)

2(5.56)

5(13.89)

17(47.22)

X2

13.014

10.356

3.956

5.063

6.400

8.134

14.374

P

0.000

0.001

0.047

0.024

0.011

0.004

0.000

2.2两组生活质量比较

观察组生活质量各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2。

表2两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5ec336c51d70f_html_bce04f5cc354b226.gif ±s)

组别

生理领域

心理领域

社会关系领域

环境领域

观察组(n=36)

15.23±3.62

18.52±3.33

16.52±2.17

17.52±2.15

对照组(n=36)

10.22±3.61

16.22±3.18

13.22±2.62

15.23±2.48

t

5.880

2.997

5.820

4.186

P

0.000

0.002

0.000

0.000

3讨论

肝衰竭病情复杂,进展循序,极易引发严重并发症,且死亡率较高,因此需及时、准确的对患者实施诊断,并采取积极治疗措施,降低病死率[5]。肝组织在肝衰竭过程中,可依次出现免疫损伤、缺血缺氧以及内毒素血症等,通过抗病毒治疗,可降低病毒载量,缓解过强免疫反应,减轻机体免疫损伤。随着乙型肝炎肝衰竭的综合治疗的应用,抗病毒治疗逐渐在临床中得到重视。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后指标改善显著,生活质量得到显著提升,证实抗乙型肝炎病毒治疗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

综上所述,抗乙型肝炎病毒治疗在乙型重型肝炎抢救治疗中的作用显著,可提升治疗效果,改善生活质量,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张顺祥, 杨品超, 蔡亚丽,等. 基于社区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策略成本效果分析[J].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17, 38(7):860-867.

[2]孙宁宁, 孙凤霞, 徐春军. 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合并肿瘤患者抗病毒治疗的意义[J].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2019,16(3):208-210.

[3]吴斌,宋琪琪,何文涛,邱月.慢性乙型肝炎不规范停用恩替卡韦复发后再次恩替卡韦治疗的临床效果[J].肝脏,2019,24(05):557-559.

[4]张伟. 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中恩替卡韦和干扰素的应用观察[J]. 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7, 14(z2):204-205.

[5]黄金华,崔显念,姜宜等.抗病毒治疗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HBV特异性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J].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2019,29(3):225-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