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疏导在针灸治疗过程中的作用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12-16
/ 2

心理疏导在针灸治疗过程中的作用研究

袁琳琳 张庭瑞 杨林 黄芳 宋平 陈磊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

摘要:心理疏导近年来应用程度逐渐加深、应用范围逐渐广泛,在传统疗法治疗过程中使用心理疏导来治疗一些疾病时,与单纯使用传统疗法进行治疗相比,治疗效果更加明显,因此成为日渐重要的一种辅助治疗手段。采用心理疏导方式进行辅助治疗可以有效缓解病情,甚至增加痊愈的可能;一定程度上避免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遭受二次伤害。在针灸治疗的过程中使用心理疏导时也有需要注意的地方,如需要进行合理的引导、患者在治疗时要与医生有较为良好的配合等,如此才能事半功倍。

关键词:心理疏导;针灸治疗;配合

一、心理疏导的简介与意义

近年来,心理疏导作为一种新进入大众视线的治疗措施,在传统治疗方法之一的针灸治疗中辅之以适当的心理疏导,治疗一些疾病,效果相比于单纯的针灸治疗要更明显、更有优势。“心理疏导”最初的含义是通过言语的沟通方法对他人进行“疏解、发泄、引导”,使个体的心理发生转换,以此来加强行为潜力和完善自身能力的心理疏解及引导方法。医学方面解释“心理疏导”这个词,更多是指通过情绪调节来缓解患者的症状,一定程度上阻止病情的进一步恶化。心理疏导经常辅助针灸治疗、中药治疗等方法用于一些病症的治疗(在用上述其他治疗方法进行治疗均不奏效或收效甚微、容易复发时),如癔症、狂症等病症。在传统医学中,心理疏导更多地是利用情志之间的关系以及情志与疾病之间的关系对患者进行治疗,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情志病的发病病因(或诱因)大多是因为一过性或较长时间以来的情绪失调,导致脏腑功能紊乱,进而导致人体机理整体失调,病症显现。此时,使用传统治疗方法虽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病情进一步发展,但始终会有“治标不治本”的“嫌疑”,有复发的可能性。这是因为其他疗法只是暂时性的缓解病情,并没有在根本上找到病因,解除“危机”。将传统治疗方法与心理疏导进行结合,如针灸治疗,进行结合,在针灸过程中给予病人一定程度的情志方面的治疗(即现代意义上的心理疏导),会使病人的治愈率大大提高,且治愈后复发的可能性会有一定程度上的减小。

心理疏导在唐宋时期就得到了广泛应用,明清时期的应用程度达到了古代心理疏导应用的高峰。这一段时期,心理疏导在治病过程中的作用愈发增强,经常作为传统治病方法的补充或预后时期的次要治疗方法。医生治疗一部分因情志失调,致使机体出现异常情况(例:明代某县令因父去世,过于悲痛,出现肝郁症状)的病症时,会在使用针灸疗法通气化滞的基础上,采用与患者症状与原因相适应的情志调节(五行胜复)进行调整,以达到预计的治疗效果。当下,因情志失调而出现各种病症的病例数目逐渐上升,占比也呈现扩大趋势,心理疏导这一方式得以从治病过程的幕后转至台前,穿插于其他治疗方法的过程中。

二、心理疏导在针灸治疗中的的临床应用

中医在运用针灸疗法治病过程中,重视心理因素在疾病治疗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从某种程度上讲,病人的心态与针刺艾灸的效果是有一定的关联的,患者的心理状态将对治疗效果的优劣产生直接的影响。

2.1病人的心态与针刺效果

在临床治疗中前往针灸科求治的患者有着各种各样的心态,有的是自身十分信赖针灸治疗,有的是不甚了解针灸治疗但通过他人介绍而来,或其他疗法效果不佳抱着试试看的想法来求诊,有的是对其充满疑问和不信任,有的是迫于家庭压力被迫前来就诊。接受治疗时,愿意承受治疗程度也有所不同,有的愿多针,有的愿少针。愿意承受治疗时间也不一样,有的可以时间长一些,有的则不能忍受太久。对待针灸后注意事项的态度也有所不同,有的不管不顾放任自流随心所欲,有的则谨慎小心认真听从医生安排。综上所述,不同的心理状态会导致不同的针感,良好的心理状态比有利于针灸疗效的发挥,不良的心理状态则不利于治疗。

《素问·五脏别论》:“恶与针石者,不可与言至巧。病不许治者,病必不治,治之无功矣。”在临床实践过程中,有很多病人并不了解中医,并且一般他们文化水平较低。这部分人心思比较细腻。他们总是相信自己而不相信他人。正是因为这类病人的心态对治疗是抗拒的,所以其治疗效果也不会很好。

在临床上会出现“第一针效应”,即:对相当一部分病人而言,若医者手法不慎第一针使其感到了疼痛,就算以后下针再好,患者还是会有剧烈的痛感。这种感应其实就是心理因素的作用,第一针疼痛的形成了兴奋性,心理处于相对的不良状态,故以后的各针本应不痛,他也感觉到是痛的。

2.2针刺治神

在针刺临床上必须强调治神。《素问·宝命全形论》指出:“凡刺之真,必先治精神,五脏已定,九侯已备,后乃存针。”

在医者方面,要求术者把精神集中于全部操作过程,“专意一神”、“神无营于从物”,审慎谓治。同时,时刻注意患者对针灸的反应,注意用良好的诱导方式影响病人之神,“以移其神,气至乃休”,其中含有心理上的暗示和诱导作用。

在患者方面,治神须令病人对针灸治疗树立信心,保持轻松愉快的心情及镇定的情绪,心神安定地接受针灸治疗。如果病者“心神不定”,则不宜勉强立即施治,即所谓的“神不定勿刺”。

三、注意事项

在医疗临床治病过程中,人们用针灸这种方法进行疾病的治疗已经习以为常,并且对于心理疏导在针灸临床上的意义也有了逐步清晰的认识,但是在为患者进行心理疏导的过程中,仍然有一些需要我们注意的地方。

对于一些特殊的患者,比如患者对针感到恐惧,医生应该先对其进行解释和保证,或者带其访问进行过针灸治疗的其他患者,以减轻其恐惧心理。在进行治疗的过程中,可以先针刺一些痛感不明显的地方,比如头部。如果偶然误刺偏离穴位,应当及时在正确的部位补上,并且等到患者针刺结束之后再进行告知。

在针灸的过程中,医生对来诊治的病人要热情款待,态度要和蔼、谦逊、积极、诚恳并且可以痛患者所痛。同时医生要对自己的言行进行规范,在病人面前要庄重、严肃,不嬉戏、不打闹,由此来提高患者心中对于医生的信任,有利于疗效的提高。反过来,良好的疗效又可以增强病人的治疗信心,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在心理疏导的过程中,还要注意患者的个人情况。不同患者由于生活境遇不同,文化、职业、性格、性别、年龄有异,患病后的心理变化各有不同。医生应充分考虑其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心理疏导。医生在为患者进行心理疏导的过程中,解释、安慰、开导显得尤为重要。医生要知道,一次积极的谈话可能就会使患者的病情减轻许多。因此医生在治疗过程中一定要积极开导病人,往往会起到意料之外的效果;同时还要注意根据病情来实施心理疏导,病种不同,轻重缓急则有别;痛苦程度不同,患者心理也各异,医生进行心理疏导也要采取相应措施,耐心解释病情,帮助患者树立信心,配合医生治疗,早日康复。

对于就诊环境,医生也应该给予相应的重视。良好的就诊环境,既可以移情易志,又可以促进患者病情的康复。

中医的心理疏导在针灸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运用中医的基本理论,从整体出发,因病施护、因人制宜、辩证施护通过调节病人情绪,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消除或者减轻心理的因素。这就要求针灸医师有具良好的医德和沟通技巧。能够设身处地为病人着想,为病人解除病痛。

四、讨论

心理疏导在临床中,首先就用于心理障碍方面的治疗。由于心理因素对躯体疾病、预后情况产生的影响,均属可见,故而心理治疗贯穿于疾病治疗的全过程。从古至今,在疾病的康复过程中,心理因素一直以来就占有很大一部分的作用。针灸专业医师在对心理障碍等类似情志疾病的施治上,运用针灸疗法配合对病人进行一些积极的心理暗示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有些类似于“安慰剂效应”,在施治同时,一旦病人承认了针灸的有效性,则更有可能提升疗效。反之,一旦病人从针灸医师那里接收了消极的暗示,从心理上质疑甚至排斥针灸的治疗效果,疗效则会有降低的可能性。然而,现今中西医并未普及针灸与心理疏导相配合的治疗方法,没有将两者进行有机的结合,对中医心理疏导的作用并未给予足够的重视,忽略了患者的心理因素对治愈机率造成的影响。未来的针灸教育应建立新型的教学和人才培养模式,大力培养既具有中医心理学专业理论知识又能掌握针灸专业相关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唯有如此,未来中医针灸教育才能适应社会环境和综合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才能丰富并强化针灸学的临床作用。

如今从事针灸专业的人员,应继承并弘扬中医传统文化,汲取古代医家中医针灸技术的优秀经验,并辅以心理疏导的方法加以治疗,将中医心理疏导广泛应用于针灸治疗的临床实践。这样,针灸才能更好地走向全世界。

参考文献:

[1]金舒白.针灸治疗精神病.上海中医学院出版社.1997.5.

[2]庄田畋.中医心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6.

[3]柴铁劬.针推门诊 神经精神类疾病.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2.8.

[4]顾瑜琦.中医心理学.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5.

[5]裘沛然.中国中医独特疗法大全.文汇出版社.1991.

项目基金:

黑龙江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NO.201810228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