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谈农村学校校本课程的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2

试谈农村学校校本课程的探讨

张东

吉林省通榆县苏公坨学校(137200)张东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我们将以“农村小学校本课程开发”为学校新课程改革的突破点。计划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这个支点,全面推动学校的各项工作。我校借此良机在十二五规划中,大力倡导校本课程研究工作,同时取得了良好效果。以学校为基地进行开发的课程,它以满足学生需要和体现办学理念与特色为目的,由学校采取民主性原则和开发手段,由教师编制程序进行的课程开发。“校本课程”是指学校在国家教育方针的指导下,为落实学校特色,发展学生特长和教师特点而自主确定的课程。校本课程是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重要补充,是对课程内容的丰富和发展。它以满足学生学习需要,培养学生特长,培育多种人才,满足社会多样化需要为根本,同时为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和学校整体发展服务。

1发展农村校本教材的意义

1.1校本教材可以通过就地取材、自给自足的自主研究,直接为学校的内涵发展、教师的专业发展乃至学生的自主发展提供有效的经验支撑和质量保证。

1.2通过校本教材的实施,可以弥补现在农村小学校本课程开发存在的不足,更有利于实践的研究。不仅可以弥补国家课程开发的不足,有利于形成学校办学特色,满足“个性化”的学校发展,还有利于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和学生主体性的发展,真正满足学生生存与发展的需要。

1.3能够促进素质教育的创新发展。校本教材的使用能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精神和创新能力,张扬学生个性,发展特长。在研究实践中可以开展丰富多彩、寓教于乐的德育、体育、文化、艺术等活动,从而促进学生在活动中锻炼、发展。更能满足学生的实际需要,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2校本课程开发研究所遵循的原则

2.1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研究中必须以科学的思想、理论来指导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

2.2因地制宜原则:校本课程的开发要切合区域、学校、教师实际,符合学生实际需要以及特点,增强校本课程开发的适切性。

2.3主体性原则:在该课题的实验研究中,坚持以校为本的思想,突出学校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突出教师和学生在开发中的主体地位。

2.4发展性原则:通过实验研究,提升学生素质,发展能力,培养特长,促进学生发展;凸显学校办学特色,促进学校整体发展。研的核心价值。

3校本教材实施的策略

3.1我们的广大教育工作者、教育管理机构,特别是广大的一线教师,要正视这个问题,立足于自己的课堂教学,创造性的使用教材,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探究学习的情境。比如,人教版十一册教材“圆的周长”计算公式的推导,教材安排的是先明确圆周长的概念,然后要求学生量出圆的周长、直径,计算出周长与直径的比,再告诉学生所得的这个比值就是圆周率。显然,教材的意图是想通过让学生亲自操作,了解知识形成的过程。我们知道,发现圆周率,是我们先人在经历了大量研究、试验的基础上,经过细心测量、计算和甄别才提炼出来的,不可能可以像学生现在这样很容易地得出结论。为了让学生仿真数学家的探究,我在教学中,开始不急于让学生直接去寻找圆周长与其直径的关系,而是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让他们亲历科学探究的教学情境。具体的过程是,首先让每个学生准备几张直径不等的硬纸圆片,要求学生精心测量出这些圆中的相关数据,并对所测得的数据进行运算,然后让学生汇报结果。教师在使用教材进行教学的时候,要转变以往的教材观,不把教材当不可逾越的“圣经”,而要以教材为依托,精心研究教材,敢于改变教材中的一些不适合自己教学情况的例子和顺序,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创设一个良好的教学情境,让他们在有价值的学习活动中去思考,创造,领会知识,培养能力。

3.2从实践出发,为地方建设服务。农村的学生,生活闭塞,眼界狭窄,除了书本知识,生活中涉及的社会经验不是很丰富,学生毕业后,一般都缺乏生活阅历和从事社会生产的经验。我们的校本课程要是能根据地方社会的实际需要,开发出一些适合地方特色的特色课程,编写一些有地方特点的教材,学生在这些课程的学习中,历练生活阅历,丰富生活经验,充实生活知识,将是培养地方人才的善举。农特产方面,白城油葵、“大鹦哥”绿豆、通榆中国草原红牛肉、“马世”牌甘草茶、“向海”牌小米等;旅游资源有吉林向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一片至今保护完好、亚洲最大的蒙古黄榆林、有位于发牧场境内的郁洋淀苇海观光区郁洋淀苇海观光区、榆瞻榆古榆、包拉温都杏树林包拉温都杏树林包拉温都杏树林、同发风车观光区、二郎庙景区等。所有这些,都是我们开发校本课程的有用资源,倘能编写出有关这些物产资源方面的栽培、市场知识性的教材,有目的有规划地引导学生学习、调查、研究,不仅能丰富学生的知识,也能培养学生的商品意识,增强学生的市场感受能力。

3.3利用地方文化资源,开发反映地方特色的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对人类文化的选择、整理,当然是现代课程的基本任务。现代社会,科学与人文相结合的课程文化观的确立,从根本上影响着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发展的基本思路。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也应当立足本地文化资源,开阔文化视野,努力开发出反映本地文化特征的课程,引导学生通过身边的人情风物,去感受文化内涵,浸染文化特质,形成文化倾向,并由此产生对家乡文化的崇敬之情,激发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通榆县有着丰富的文化资源,向海旅游的规划及湿地的开发、县城内墨宝园的建设等,这就是我们骄傲的通榆,我们可爱的家乡,这些可歌可泣、可敬可颂的人物、故事,难道不足以让我们作为张扬地方文化、教育莘莘学子的丰富的文化资源吗?

总之,“校本课程”是学校体系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共同组成了在学校中实施的“三级课程”的结构。它能够更好地体现学校办学特色,为我们素质教育的发展必将起到前所未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