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初中数学的命题趋势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08-18
/ 1

新课标下初中数学的命题趋势

罗忠勇

罗忠勇

摘要:新课标的实施对初中数学教学和学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在教学中把握和体现新课标的宗旨是一线教师的首要任务。在本文中,笔者将深入探讨这一问题。

关键词:新课标;初中数学;命题趋势;创新

《数学课程标准》注重基础性、应用性、创新性,对初中数学教学与改革起到了积极、正确的导向作用。如何在教学中把握和体现《数学课程标准》的宗旨,是一线教师的首要任务。平时教学中数学题的选择很关键。教师应从教学实际出发,设计一些适合学生实际、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问题或情境。笔者认为应从这几方面出发来选题:

一、注重基础,强调能力

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是学生的基本功,理应是练习与考查的重点,但注重基础不仅仅要考查学生记住了多少,更多地应是考查学生用“三基”来解决一些问题的能力。设计这类问题,要求我们教师要紧扣课本、控制难度、把握重点、能力立意。例如可针对一些概念,设计一些简单的开放题。

例7:图2是课本里组出的一些很美丽的图案,它们是由一些简单的图形组成。请你欣赏,然后自己设计一个图案。

本题力求让学生感悟几何图形的美,从而唤起学生创作的欲望和激情。在评分时,教师也采取了加分的办法,让学生参与评比,将优秀的方案展示。这样做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四、提出新问题,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笔者让学生全程经历:问题的提出——转化为数学问题——实验、观察、猜想——形成数学结论——解答实际问题,从而体验、感情数学研究、探索的过程和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例8:将m克水和n(n<m)克糖混合配成糖水。现向该糖水内同时添加t克糖和t克水,问糖水变甜了吗?

你能否理解,该问题的实质就是比较的大小。结果如何呢?请你按照以下步骤解答:

(1)用具体的数试验一下(至少用3组);

(2)通过(1)的试验,猜想一般结果;

(3)我们给出方法:“如果要证明x<y,只要证明x-y<0即可。”那么,你能够用上述方法证明你的猜想吗?

我们认为:尽管考虑控制难度,题目中已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但解答该题,学生还是能够体验数学问题探究的全过程的。

五、引入新概念,渗透现代数学思想,逐步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例9:我们规定:如果△A1B1C1∽△A2B2C2,且△A1B1C1的面积小于或等于△A2B2C2的面积,那么我们就说“△A1B1C1小于或等于△A2B2C2”(或“△A2B2C2大于或等于△A1B1C1”),记作△A1B1C1≤△A2B2C2(或△A2B2C2≥△A1B1C1),如果△A1B1C1∽△A2B2C2,且它们的面积相等,那么我们就说“△A1B1C1或等于△A2B2C2”,记作△A1B1C1=△A2B2C2。

请你解答下列问题:

(1)判断

①若△A1B1C1≤△A2B2C2,且△A2B2C2≤△A3B3C3,则△A1B1C1≤△A3B3C3;

②若△A1B1C1≤△A2B2C2,且△A1B1C1≥△A2B2C2,则△A1B1C1=△A2B2C2;

③若△A1B1C1=△A2B2C2,则△A1B1C1≌△A2B2C2

(2)用一句话概括(1)中③的内容。

本题把代数中的“不等”、“等”、“大小比较”链接到几何中,用“数”来刻划图形的关系。学生要在全新的情境下(新符号、新定义、新问题),去思考。我们相信:这对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是大有裨益的。

诚然,设计具有创新意义的、好的问题并不容易,但却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所需要的,甚至是重要的一环。[2]因此,在练习与考试问题上的设计,我们也要与时俱进、积极探索、不断创新。“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应当成为我们的追求,也是我们的责任。

作者单位:贵州省毕节市第十一中学

邮政编码:551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