彰显教学魅力提升课堂趣味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04-14
/ 2

彰显教学魅力提升课堂趣味

范仕菊

——我的小学语文教学观

范仕菊(四川省凉山州会理县富乐乡光山小学四川凉山615100)

中图分类号:G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004-1621(2013)04-031-02

语文是一门处处彰显生活化的学科,是社会生活的直接反映,小学生正处于开始关注和思考生活的心理年龄阶段,对一切充满好奇。名满天下的法国教育家卢梭认为:"教育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语文教学应以课堂教学为轴心,教师充分彰显独特的教学艺术。缩短课本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距离,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开拓学生视野,满足学生获取知识的愿望。使课堂教学更富有趣味性、知识性。

一问题教学法的运用

语文教学在所有学科教学中,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地位。就它担负的任务而言,不仅要传授汉语言的字、词、句、篇及语法、逻辑、修辞等多方面的知识,而且要培养听、说、读、写等方面的能力,还要对学生进行健康的思想教育和情感的陶冶。正因为语文教学的任务繁重,它所占的教学课时是最多的,教师所化的精力也是最多的。然而,语文教学的客观现状总是不尽人意:教学的"投入"与"产出"太不成比例──效益不高,学生的学习质量不高。虽说课改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是,这些在浪尖上闪光的东西,毕竟尚未在语文教学的广阔阵地上普及,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的现状未得到根本改观。课堂内"讲风"仍炽,依然是教师讲也滔滔,学生听也默默。一作者介绍,二时代背景,三分析讲解,四主题思想,五写作手法……,程式化的套路死死束缚着教师的手脚。笔者从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体会到,要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益非冲破这套程式不可。

那么,冲破旧的语文教学的模式,从教学操作的角度看,突破口在哪里呢?笔者认为,突破口在于运用好问题教学法。

什么是问题教学法?笔者结合有关材料,同时结合自身感悟从内部结构的观点来看,可以认为问题性的课是这样的:在这种课上,教师有意地创设问题情境,组织学生的探索活动,让学生提出学习问题和解决这些问题,或由教师自己提出这些问题并解决它们,在此同时向学生说明在该探索情境下的思维逻辑。是不断强化学生的提问动机,养成敢于提问的学习习惯,形成善于提问的能力。

运用问题教学法,必须由教师提出问题为主,逐步转到以学生提出问题为主。语文教学老前辈叶圣陶先生说得好:"教是为了不教"。其意思是,语文这门课,教师对学生的教,就是要把学生的语文能力发展起来,最后做到不需要教师教,学生能独立地听、说、读、写。语文教学要达到这一步,没有培养起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是绝对不行的。在语文教学中,运用问题教学法,由老师提出问题,意味着"发现问题"这一环节是由老师完成的,不是学生自己完成的,如果老是停留在老师提出问题这样的水平上,问题教学法的功能发挥就受到很大的限制。

为了使问题教学法的功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笔者认为,教学的着力点应更多地放到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来。是否能做到这一点,关键又在于促使学生在学习中不断"生疑"。

运用问题教学法,应该贯彻纲举目张的精神,以问题教学法的运用带动其它教学方法的运用。语文教学的任务,正如本文开头提到的,具有多样性和综合性的特点。任务的多样性决定了方法的多样性,任务的综合性决定了方法的综合性。因此,把问题教学法孤立起来,以为用它可以完成语文教学的一切任务,以致于排斥其它方法的运用,这显然是不正确的,我们之所以把问题教学法的运用看作是带动其他教学方法运用的纲,是因为在客观事实上,学生的思维活动一般总是从问题开始的,而学生的一切学习活动都是围绕着问题解决进行的。因此,问题教学法的运用对其它教学法的带动作用也是必然的。问题教学法对其它教学方法的运用起穿针引线的串联作用。"在让学生产生特定的感情共鸣之后,要学生带着情感体验朗读这段课文,这样又把朗读教学法串联进来了。由此可见,用问题教学法把其它教学方法串联起来,可以起到相得益彰的作用。

二四大转变。

语文教学改革要深入发展,涉及许多问题需要解决,这里只谈谈教学观念的转变,也就是教学观念的更新。为什么不提人们常说的"更新",而提"转变"?那是因为"更新"可能引起误解,认为只能以"新"观念去代替"旧"观念。这种理解的"代替"是有片面性的。转变观念则不仅要接纳新的、合理的观念,而且也包括呼唤那些被人们冷漠了的、而仍有其存在价值的传统观念的回归。教学观念包含着某些理论性问题的探讨,也包含着某些支配着教学实践的认识。特别是后者,往往直接驾驶着教学改革的动向。

1、要转变"唯本"的观念"本"指课本,即教材,教科书。课本对教学来说显然是非常重要的,没有课本,课大概就没法上了,学生也失去了进行听、说、读、写训练的依据。新时期以来教科书有了变化,人们有了新的认识。教材在教学改革中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都希望教材编得更好一些,更有利于教学一些。现在已经有几套不同的教材可供选用,教师教学更方便了些。但不管怎样,不重视教材,把课本视为可有可无的观点是不对的。

2.要转变"负担"。学生的书包过重,这种现象是客观存在的。但要分辨一下里面究竟是些什么东西。一些对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文化素养作用不大的可以弃之;而必要的读物,就不能笼统说成是"负担",不适当地加以"减轻"。学生从大量阅读中会产生兴趣,形成习惯,就会自己找时间读更多的书,他的知识和能力的丰富与提高,将随之而日新月异,"艺不压身",绝不会成为负担的,而只能终身受用无穷。

3、要转变"唯考"的观念现在的语文教育,严格说,是一种"应试"教育。从一上学,学生就挣扎于考试的泥淖中。高中的学生盯住了高考,初中的学生盯住了中考,就连小学生也笼罩在考试的阴影下,曾见过一些县、区里统一给小学生出的达标试题,也是具体而微的高考模式。平时语文教学中讲练关系也受着考试序列的制约,数不尽的各式各样的测试占据着教学的各个环节。教师把测试作为督促学生学习的主要动力,学生把应付考试作为学习的最终目的。这就使中学语文教学陷入无法自拔的怪圈。

4、要转变"唯法"的观念。这里说的"法",是指方法,语文教学的方法。教学法是很重要的,确定了教学目标,就要靠选用恰当的、从实际出发的教学方法去实现;好的教学方法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这些年来,语文教师很注意教学方法的学习和研究。有些卓有成效的教学方法被广泛传播,起到了很好的影响。但是,有一种倾向,就是把教学方法强调到不适当的程度,认为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就在于教学方法的改进。于是各种各样教学方法一时间泛滥成灾,课堂上,你是"三步法",我是"五步法",你是"诵读法",我是"点拨法",你是"谈话法",我是"讨论法",等等,不一而足。对这些方法本身,未可厚非,因为它们各有其所长,大都是从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好经验。但不能把它们看成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

三坚持以学生为本。

"坚持教以学为本"必须激发学生学习动力。1.通过班队活动引发学习动机中学生虽然有一定的个性,但可塑性也是很强的。我对学生进行革命理想、前途教育,召开了第一次主题班会"长大了做什么",同学们谈了自己的理想。我又引导他们说,小学阶段是人生的关键时期,我们作为跨世纪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更应当为民族的昌盛树立远大的理想,把自己汇入时代的洪流中,才会真正显示出生命的意义和人生的价值。我又组织同学们召开了"二十年后的聚会"主题班会,同学们通过丰富的想象描绘了20年后的社会发展、变化,展示了对美好未来的无限憧憬,学生们仿佛实现了自己的理想,感到由衷的喜悦和自豪。这更坚定了他们为祖国而学的决心。

2通过多种形式激发学习兴趣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便能产生积极的情感和主动性,学习效率高,但兴趣的培养应根据学生的实际,通过多种形式进行。

总之:教育的最大魅力在于投其所乐,因此,我们小学语文教师要学会诱导,把问题融入教学中,要积极转变四大观念,坚持以学生为本,届时,我们的小学生一定会在兴趣盎然中不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