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压氧治疗中预防中耳气压伤的护理对策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02-12
/ 2

高压氧治疗中预防中耳气压伤的护理对策

王少巧

山东省莱西市人民医院266600

【摘要】我科自2013年9月至2015年12月行HBOT18265人次中发生715人次不同程度中耳气压伤。据研究分析患者的心理因素、调压不当、操舱员未及时发现患者不适、鼻咽部疾病致咽鼓管阻塞是发生中耳气压伤的主要因素。因此,做好患者的调压护理及心理护理,操舱员严格按照程序加减压及严密观察,每次进前舱前严格筛查禁忌症能减少中耳气压伤的发生,提高HBOT的治疗疗效。

【关键词】中耳气压伤;调压护理;心理护理;持续改进

【中图分类号】R73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867(2016)-07-267-01

我院高压氧科于2013年9月启动新氧舱,型号GY3200(山东烟台宏远氧业有限公司),两舱四门18人空气加压舱,采用计算机操控方式操舱。至2015年12月,在2年时间内,共治疗患者18265人次,发生不同程度中耳气压伤715人次,占3.9%,是HBOT中最常见的副作用。其不仅影响了HBOT的顺利进行,也是许多患者中断HBOT的主要原因。因此,预防中耳气压伤的发生,对保证患者的治疗安全和完成疗程起着关键的作用[1]。本文通过对715人次的回顾,分析中耳气压伤的发生原因,进而采取有效的护理对策进行预防。

1.对象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观察资料,来自于我科从2013年9月至2015年12月共治疗患者18265人次,患者年龄2-86岁,男性7283人,女性10982人。分别患有急性一氧化碳中毒、突发性耳聋、颅脑外伤术后及昏迷气管切开、烟雾病术后、脑血栓、失眠、口腔手术后愈合缓慢等。

1.2治疗方案。根据年龄、疾病种类采用个性化治疗方案。治疗压力0.04—0.12MPa,加压时间10—20分钟,稳压时间45-70分钟,吸氧40-60分钟,休息5-10分钟,减压时间10—20分钟。采用计算机自动操控方式。

1.3结果。治疗患者18265人次中发生不同程度中耳气压伤715人次,占总治疗人次3.9%。女性500人,男性215人。其中499人(69.8%)是在首次HBOT中出现耳部症状,发生在升压至0.01—0.03MPa期间,多表现为单耳闷、耳痒、耳堵塞感及听力减退,捏鼻鼓气、吞咽等调压方法无效,经操舱护士停止加压、鼻腔点滴麻黄素、耐心指导及同舱人员的协助下学会调压方法,顺利完成治疗;92人(12.9%)在升压至0.01—0.035MPa期间耳朵反复不适,各种方法难以调开并伴针刺样疼痛,遂中断治疗从过渡舱减压出舱,后经耳鼻喉科会诊发现有不同程度的鼓膜充血、水肿,其中2人有鼓室积液;65人(9.1%)在数次治疗后某次升压至0.03—0.08MPa期间发生耳闷及听力减退甚至针刺样疼痛,经快速减压0.01—0.02MPa后耳痛消失,调压顺利后继续加压再无耳痛现象直至治疗出舱,多见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早期,经耳鼻喉科会诊发现有不同程度的鼓膜充血;59人(8.3%)在治疗结束后诉耳朵闷痛、听力下降,但在加压时能调压成功并无耳部不适,经耳鼻喉科会诊发现有不同程度的鼓膜充血。215人(30%)因发生中耳气压伤后停止HBOT,轻度仅有充血者经休息2—3天后继续HBOT。

1.4原因分析。患者的心理因素、调压不当、操舱员未及时发现患者不适、鼻咽部疾病致咽鼓管阻塞等是引发中耳气压伤的重要因素。

2.护理对策

2.1调压护理。从本资料看出,69.8%的患者在首次入舱发生轻度中耳气压伤,因此患者首次进舱前必须学会开张咽鼓管的方法。开张咽鼓管一般有吞咽、打哈欠、张口移动下颌以及捏鼻鼓气等四种方法,每例进舱者至少要熟练掌握其中的一种方法[2],入舱时可带水、食物等以助吞咽调压。对于意识精神障碍等患者,应教会家属在加减压过程中给其喂食水、饼干等,如果病情允许,可予咀嚼口香糖来开张咽鼓管。对于昏迷患者,治疗前给予麻黄素滴鼻,可使患者采取头后仰,口腔滴水使其产生吞咽动作(因昏迷患者鼓膜松弛,较少发生中耳气压伤[3],故我们治疗的202例昏迷患者中未发生过中耳气压伤)。对调压困难给予麻黄素滴鼻后通气功能仍受阻者,则告其不宜进舱,建议患者进行声阻抗检查判断咽鼓管的功能。必须治疗的特殊患者,可先进行鼓膜穿刺后再进舱治疗。每舱开始治疗前详细询问舱内人员近日是否有上呼吸道感染史,以防因咽鼓管阻塞而引起中耳气压伤。告知患者减压时耳部有冒气泡的感觉,不要捏鼻鼓气、屏气及剧烈咳嗽。

2.2心理护理。高压氧治疗前的心理护理:由于氧舱的特殊性,多数病人首次治疗时是非常恐惧的。护理人员应热情积极地向患者及家属介绍治疗环境、氧舱的原理及作用、入舱须知,治疗时会出现的问题症状及配合方法等,给患者发放HBOT宣传图册,在与患者的沟通中掌握患者的心理状态,判断其接受能力,建立信任的护患关系。[4]

2.3严谨操舱。虽然我们采用计算机操控模式,但是操舱护士要根据患者情况及时采取合适的加减压方式,因此必须对另外两种(半自动系统、手动系统)模式了如指掌,及时切换,在患者治疗过程中要有高度责任心,时刻关注治疗程序运行情况,对各种数据严密观察而不能坐享其成,防止因程序故障而对患者造成不适,确保治疗安全。

3.持续改进

为了给患者提供更为安全可靠的HBOT,提高疗效,减少因气压伤带来的不适及不必要纠纷,我们在入舱须知、不良事件报告方面做了持续改进。

3.1建立入舱宣教本,对首次高压氧治疗的患者进行系统宣教,宣教完毕后护士及患者在宣教本上签字表示已执行。同时杜绝了因新患者较多、较忙情况下而有疏漏入舱宣教内容,对医护人员也是一种自我防护。

3.2完善不良事件报告制度,健全不良事件报告表内容,对气压伤等不良事件发生的经过、采取措施、及时跟踪、效果评价进行记录,每月进行分析汇总,引以为戒,最大程度减少HBOT引发的不良反应。

3.3小结。通过不断完善护理对策及持续改进,我们在2016年3月共治疗患者998人次,仅发生轻度中耳气压伤22人次,占总治疗人次2.2%,有效地预防了中耳气压伤的发生。因此,尽管中耳气压伤是HBOT治疗时常见的副作用,但只要医护人员严格掌握HBOT的适应症和禁忌症,加强工作责任心,严守操作规程,做好患者调压护理及心理护理,使患者身心愉悦地接受治疗及密切配合,就能够避免较重的中耳气压伤,减少气压伤造成的损害,保证治疗的顺利进行,从而提高HBOT的疗效。

参考文献:

[1]蒲学梅,于巧秀,韩瑞.接受高压氧治疗患者并发中耳气压伤的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13,(03):303-305

[2]伍国华,朱延丹,钟江,王春晓.高压氧治疗并发中耳气压伤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赣南医学院学报,2008,(06):934

[3]刘素娥.高压氧常见并发症的分析及处理[J].齐鲁护理杂志,2006,12(1)

[4]黄晓玲.高压氧治疗患者不遵医行为原因分析及护理措施[J].淮海医药.2007,(06):557-558.

[5]高春锦,杨捷云,翟晓辉.高压氧医学基础与临床.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00-101

[6]李温仁,倪国坛.高压氧医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