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中四种意识的培养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01-11
/ 2

数学教学中四种意识的培养

官玉平

官玉平

(威远县向义镇共华小学校威远642452)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数学课程以全新面貌出现,关键任务就是从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四个方面关注学生发展。为了更好地完成这个任务,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情感应用意识、联系生活意识、自主互动意识和多元评价意识,关注学生发展。通过教学经验的积累,我认为,培养学生四种意识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情感应用意识

在以往的教育教学中,人们关注更多的是基础知识的获得和基本技能的掌握。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教学不仅是要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以及对数学的理解,更重要的是促进学生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的发展。课标中指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能得到充分发展。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就应强化情感应用的意识,注意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自我探究的欲望,并引导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经验,使他们想学、爱学、会学。

首先,让学生树立信心,激发兴趣,创造良好的学习情感。兴趣是一切研究与探索的原动力,没有兴趣的数学学习将成为苦不堪言的沉重负担。而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良好兴趣,是一个难度非常大的工作。因为通过小学六年的学习,一部分学生已经在数学方面产生了某些缺陷,加上前些届学生的言传身教,同时数学学习需要大量的练习加以巩固。所以未进入主题之前对初中数学科的学习已有了一个潜在的恐惧和情绪上的抵触。作为一名初中数学教师,在第一堂课就要有针对性地打消学生的这种情绪。举一些小学时学习成绩不太理想的学生,通过进入初中后自己的不懈努力,同样学好初中数学的例子来激发学生的积极学习兴趣。在此基础上,第一次测验一定要在课标要求下不宜过难。这样学生一开始对初中数学的学习有了信心,同时兴趣就在此开始培养起来了。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与保持,与数学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密切相关。我们知道,失败的情感体验使学生灰心丧气,甚至对数学学习感到失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肯定他们的收获,肯定其优点,多鼓励,多表扬。这样使学生成功次数增多,成功体验增加,自信心增强,学习的兴趣自然增浓,学习成绩相应提高,形成良性循环,对数学学习充满信心,快乐地畅游在数学知识的海洋中。

其次,发展学生求知欲,树立远大理想,激发良好的学习热情。客观地说,初中数学是有一定难度的,只靠兴趣和信心是不够的,还需要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发展学生的求知欲,树立远大的理想,为今后的艰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数学被誉为“思维的体操”,数学学科又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基础学科,是学习其他学科的重要基础。数学的学习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是十分重要的,可以说对学生的前程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力。我经常给学生一句话“学海无涯苦作舟”,今天艰苦的学习,是为明天有一个十分良好的未来做准备。这样就帮助学生明确了奋斗方向,同时对数学学科的学习就从思想上重视起来。

再其次,要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师生间的关系也是对学生学习影响较大的一个因素。特别是初中学生,还不能很好地看待自己的学习问题,情绪性比较重。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当给学生充分的尊重和信任,要关心理解学生,要宽容学生。通过这些工作,师生间的关系就不会出现不和谐的因素,学生也愿意和教师积极配合,出现“互动”,教学相长,学习成绩自然就提高了。

二、联系生活意识

从结绳记事开始的原始人类文明,到以二进制开始的数学信息社会,历史无不在告诉我们一个事实,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最终应用于生活。但传统的数学教育却与生活严重脱离,数学教育成了从抽象数学到抽象数学的学习过程,基本无法应用于生活。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学习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富有挑战性的,内容的呈现应用不同的表达方式。”“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及对人历史发展的作用……”。这就要求我们在数学教学中要强化密切联系生活实际的意识。要求我们在数学教学中要以丰富的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在数学与学生现实生活之间架起一座桥梁。数学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理所当然的是基于问题的发现与提出,基于有利于学生进行探究式的学习。所以,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贴近学生的生活和社会发展实际,巧妙创设问题情景,并以多种媒体、多种形式、多种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样,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而且能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当中。

三、自主互动意识

我国传统的基础教育在课堂教学中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状况。是以学生被动接受为特征的,因而忽视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这种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往往是学生感到枯燥无味,不堪重负。《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数学课程标准》也提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信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应强化并落实学生自主探究、师生和生生交流的意识、学生学习的方式要发生重大转变,主要表现在:从“接受学习”转向“探究式学习”,从“被动学习”转向“主动学习”,从师教生学的“单动学习”转向师生互学,生生互学的“互动交流学习”。显然,在这一转变中教师的角色也应发生根本的变化,即教师不再是只是的传授者,而是学生思维的引导者;不再是教学活动的主宰者,而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不再是“居高临下的权威”,而是“平等中的首席”。这样,数学教学的过程才能体现师生互动,才能使“教”与“学”达到充分和谐。

四、多元评价意识

传统教育把考试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注重甄别与选拔,而分数高、成绩优秀,并不一定能说明学生已形成我们所期望的素质,更不能对学生的发展有所促进和激励。因此《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化、评价方法多样化的评价体系。”并指出:“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数学活动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所以,在数学教学中应该有建立多元评价体系的意识,从评价主体来看,应是以教师评价、学生相互评价、学生自我评价构成多元的评价主体;从评价内容来看,不仅应评价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数学技能的掌握,还应注重学生数学活动中学习方法的应用、情感投入、与同伴的合作态度、勇于探究的科学精神等;从评价的方法来看,活泼多样、充满个性化与针对性的评价将受到学生的喜爱。如专题作业、探究成果集、创新思维展示等;从评价的目标来看,评价是为了了解学生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学习,促进学生发展,改进教师教学工作。总之,素质教育多元评价体系提供了学生自我建构知识的弹性空间,让学生尽可能发展其优势,这必将促进每个学生最大限度地发展。

综上所述,在初中数学课改教学中,我们应加强学生情感应用、联系生活、自主互动和多元评价等四种意识的培养。只有这样,学生的发展才能真正得到充分关注、落实,课改的目标也才真正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