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绛的人生观给青年学生的启示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03-13
/ 2

杨绛的人生观给青年学生的启示

刘洋

刘洋北京铁路电气化学校实践教学科102202

摘要:杨绛女士的文字透露出她智慧豁达的人生观,她的文字像清凉的甘露滋润着这个躁动的社会和人心。尤其是在当代青年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迷失的关键时刻,透过杨绛女士的人生观能够给我们更好地指明前进的道路。

关键词:杨绛人生观价值观哲学

最近读了杨绛的《走到人生边上》。以前读过钱钟书先生的不少文章,但是很少有机会了解他的夫人杨绛女士,通过杨绛的这本自问自答,我大概了解了这位慈祥、智慧的老人平凡而又动人的一面。杨绛,钱钟书的夫人,本名杨季康,生于1911年7月17日,祖籍江苏无锡,著名作家、翻译家、外国文学研究家。今年7月17日是杨绛先生102岁寿辰,这位安静博学、从容优雅、刚柔并济的女性,叩动着从知识界到普通百姓的心。

她的文字透露出她豁达的人生观。我静静地思考,现如今的社会、现如今的学校、现如今的学生们到底需要从杨绛老师身上学习些什么呢?我们是不是应该放慢脚步,关闭手机,找一段时间好好地思考一下,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或许从她从容面对生命的坎坷与不屈不挠的历程中能够给我们当代的青年人一些启示。102岁的杨绛,是“生命的烤火者”,她的生命和文字质朴厚重,散发着智慧的光芒,我们只需要敞开心,完全地敞开心胸去接受和吸收。

给青年学生的启示之一:要淬炼淡泊豁达的人生态度。

杨绛在《走到人生边上》说,“在这物欲横流的人世间,人生一世实在是够苦。你存心做一个与世无争的老实人吧,人家就利用你,欺侮你。你稍有才德品貌,人家就嫉妒你、排挤你。你大度退让,人家就侵犯你、损害你。你要不与人争,就得与世无求,同时还要维持实力,准备斗争。你要和别人和平共处,就先得和他们周旋,还得准备随时吃亏。”杨绛充满智慧的思想和洞彻世态的豁达正是这个时代青年人所忽略的。早年为支持钱钟书写作《围城》,她甘为灶下婢,换钱给家人买肉吃。丈夫和女儿去世后,年近九旬的杨绛强忍悲痛,独自打扫战场,她殚精竭虑地整理钱钟书上世纪30年代到90年代的中外文笔记,出版了厚重的《容安堂馆札记》、《钱钟书手稿集》(40卷)等,并完成回忆录《我们仨》,自豪而悲悯地追忆“我们仨”的神奇组合和离散,呕心沥血只为“逝者如生,生者无悔”。

给青年学生的启示之二:要有孜孜不倦的学术追求。

早年杨绛只发表了几篇意象浓烈、语言优美的散文。1940年代以来,她译了名著《小癞子》、《唐吉诃德》、《吉尔·布拉斯》等,并获西班牙“智慧国王阿方索十世十字勋章”。新时期以来,她迎来了散文创作的春天,结集出版了《干校六记》、《回忆两篇》、《将饮茶》、《杂忆与杂写》等集子。2003年出版了回忆一家三口数十年风雨生活的《我们仨》,她怀人忆旧,把笔触伸进历史与人心的深处,简洁而饱含深意,平实不乏奇崛,被誉为继鲁迅之后最集中写作记叙性散文并取得巨大成功的当代作家。96岁高龄,她还完成了人生哲思录《走到人生边上》,这是她生命最真实的写照和情感的表达。

给青年学生的启示之三:要有崇高的精神境界,“朝闻道,夕死可矣”。

杨绛曾译19世纪英国诗人蓝德诗:“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我爱大自然/其次就是艺术/我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准备走了。”钱钟书和钱瑗去世后,杨绛一如既往地淡泊宁静、深居简出,专心于学问。杨绛一生都在探索着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她在平凡的生活中淬炼着自己的灵魂。2001年她代表《我们仨》向母校清华大学捐赠全部的稿费和版税数百万,设立了“好读书”奖学金,奖掖贫寒优秀的学子。她以庄重自持和与世无争的风范,鼓励殷殷学子践行清华大学“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杨绛80岁寿诞时,夏衍曾为其题词:“无官无位,活得自在;有才有识,独铸伟词。”可谓名副其实、适如其身。

给青年学生的启示之四:要有“大我”的崇高境界,这是“精神对于物质的胜利”。

2011年,杨绛说:“我今年100岁,已经走到了人生的边缘,无法确知自己还能往前走多远,寿命是不由自主的,但我很清楚我快‘回家’了。我得洗净这100年沾染的污秽回家。我没有‘登泰山而小天下’之感,只在自己的小天地里过平静的生活。”杨绛对“回家”安之若素,既无所求,亦无所惧,只感到内心的充盈和富足,她的内心世界早已没有了小我,她始终都是站在人类的高度来看待这个世界,她用自己平凡的一生来诠释着“大我”的境界,用文字来涤荡着这个染污的世界。这也是我们当代青年人应该好好反省的地方。

现在很多人除了谈论房子、车子、金钱、待遇、吃喝、享受之外,再也没有别的话题,这时,他们的心灵已经麻木了,失去了灵性的知觉。没有爱,没有向往,没有理想,没有一种社会责任感,没有一种使命感,除了吃的、喝的、住的和各种物质享受之外,他的心里再也没有别的东西。渐渐地,他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他们在非常无聊的消遣中挥霍着高贵的生命,已经忘记了人的精神追求。杨绛的人格魅力,带给我们许多对生命根本问题的思考,这正是当代青年学生所缺乏的精神追求。

面对如今物欲横流的社会,我们的青年学生迷失了自我的正确价值观,我们到底要用什么样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来回馈这个世界呢?我们到底要有怎样的社会担当呢?这位100多岁的老人给了我们最真切的指引,我们应该认真地思考!

参考文献

[1]杨绛走到人生边上:自问自答.商务印书馆。

[2]杨绛我们仨.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