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运动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积极作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03-13
/ 3

体育运动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积极作用

苏冰

苏冰沈阳市外事服务学校110003

摘要: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已成为培养具有创新性人才的重要目标。《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也明确指出:“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紧密相关,要让身体活动起来,神清气爽,释放心理压力,增加人的自信心。通过科学的体育锻炼,有效地促进学生身体健康成长,也为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关键词:体育运动心理健康积极作用

世界卫生组织认为:人的健康包涵三个要素,即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性。

一、学生心理状况及身体状况

学生是国家的希望和未来,他们肩负着祖国振兴、民族崛起的重任。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及健康的体魄是全社会的责任。中学时期正是学生身体发育和心理发展的重要时期,由于社会的多元化及快速发展,使学生丰富的内心世界与现实复杂的社会生活产生了很大差距,导致学生对生活环境的适应性减弱,形成了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和疾病。目前我国独生子女群体日益扩大,家长过分溺爱,重组家庭、单亲家庭、留守家庭对学生心理认识的忽视等等,造成很多学生存在着不良的心理问题。具体表现为:懒于思考、怯懦自卑、对立破坏、焦虑急躁、嫉妒攀比、倔强任性、易逆反,缺乏顽强拼搏、吃苦耐劳、克服困难的优良品质。伴随着各种心理问题不断出现的过程,学生的身体素质状况也急剧下降。据统计,近十几年来,我国中学生肺活量、力量等体能素质持续下降,学生肥胖率不断增高,眼睛近视率居高不下。学生在运动会、军训等活动中晕倒的情况屡见不鲜,有的学生甚至在短时间的升旗仪式上也会晕倒,更有一些学生不能完成体育考试中的一些基本项目。学生一跑就晕、一晒就倒,身体素质的一些重要指标不能达标,突出表现在耐力素质和柔韧素质下降。运动医学研究表明:由于学生平时缺乏锻炼,心肺功能无法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使自身对抗危险环境、极端环境的能力下降,所以一旦遇到过冷、过热、饥饿等极端状况,心肺功能较差的学生就很容易出现晕倒、抽筋等状况。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营养过剩的问题也明显体现出来,学生中“小胖墩”的数量明显增多。其主要原因是,摄入营养过量,营养不均衡;体育活动缺量,造成热量堆积。由于体育运动能力降低、活动过少,使学生在心理素质方面也表现出明显的弱势,如抗挫折能力、意志力、危机意识、协作精神都比较薄弱,缺乏足够的自控能力和吃苦精神。实践证明:经常参加体育运动,可改善人体的血液循环,增强身体对营养的吸收,提高骨细胞的生长能力,促进骨中的钙质沉淀,使骨骼变得粗壮和坚实。

面对学生体能持续下降的趋势,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共同决定,从2007年开始,结合《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全面实施,在全国各级各类学校中广泛、深入地开展以“达标争优、强健体魄”为目标的“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全面提升学生们的身体素质。

身体素质是人体在完成动作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力量、速度、耐力、灵敏与灵韧等机能。身体素质的水平是建立在身体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健康水平的基础上的,也与先天遗传因素和后天的体育锻炼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运动能力是指人体走、跑、跳、投、攀爬、滚、翻、钻、悬垂、支撑、推拉等活动能力。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在中学时期处于快速增长阶段,是发展提高的黄金时期。因而在中小学阶段,积极参加多种多样的体育活动,对发展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对于提高健康水平、增强体质也是非常重要的。

所有的运动项目都需要有勇敢、坚持、自制、不怕困难等良好的意志品质和乐观、友爱、愉快、同情等多种情感。学生在不断提高自己的运动水平或战胜对手所进行的运动中,可以使原有的心理水平逐渐地得到提高。体育运动能力的新需要,推动了心理健康水平的不断发展,使学生的意志品质得到了更好的发展和完善。

二、体育运动的意义

生命在于运动。体育是人类社会发展中,根据生产和生活的需要,遵循人体身心的发展规律,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达到增强体质、提高运动技术水平、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丰富社会文化生活而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意识、有组织的社会活动,是伴随人类社会的发展而逐步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个专门的科学领域。

1.体育运动对人身体健康的影响

体育运动能使人体全身血液循环加快,心脏和全身的供血状况改善;呼吸系统也加倍工作,使呼吸肌逐渐发达,功能加强。同时能加强人的神经系统的作用,人体的一切活动都是在神经系统的调节和支配下进行的,反过来,身体的每个动作及各器官的生理活动都可以对神经系统产生刺激作用。这种刺激作用可以增强神经细胞的工作能力和神经系统的调节能力,使大脑的兴奋性、灵活性和反应速度大大提高,视觉、听觉更加敏锐,记忆力和分析综合能力增强,还可消除大脑疲劳,提高学习和工作效率。体育锻炼对发展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2.体育运动培养中学生良好的品质

体育运动能推动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由于体育运动多是集体性、竞争性的活动,每个人能力的高低、修养的好坏、魅力的多少都会明显地表现出来,使自己对自我有一个比较实际的清醒认识。通过体育运动有助于自我教育,在较正确地认识自我的基础上,自觉或不自觉地修正完善自己的认识和行为。

体育运动能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体育活动可以通过手势、表情、身体的动作等进行交往,学生随着活动直接或间接地沟通和交流,在不自觉中就会产生亲近感,并会获得较高的安全感和自信心。在体育运动中必须服从裁判、尊重观众、团结同伴,努力控制和约束自己的行为,有利于培养学生在交往中的社会公约和团体规范意识,加强自身的义务感和责任感。

体育运动调节学生的情绪状态,能直接地给人愉快和喜悦,并能降低紧张与不安,从而调节了人的情绪、改善了心理健康状况。体育运动能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增强自尊和自信。体育运动一般都具有艰苦、疲劳、紧张以及竞争性特点,也能提高中学生适应环境的能力。

3.体育运动预防心理障碍保持心理健康

马克思曾经指出:一种美好的心情,比十付良药更能解除生理上的疲惫和痛楚。中学生在体育运动中能够获得成功的喜悦、进步的满足以及胜利的欢愉,精神束缚感得以消除,产生了心旷神怡的愉快心境。这对心理健康乃至整个人的机体健康都很重要,体育运动有利于心理疾病的调节与治疗。

三、学校的体育教育

我国学校体育教育的根本目标,是通过增强学生的体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为提高中华民族的身体素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学校对体育教育的认识,加强学校的体育运动教育,促进和提高学生身体健康成长,是全社会共同努力的目标。学生从小学、初中到高中,都处于学校教育阶段,在校时间最长。目前由于学校激烈的学习竞争,使学生除了少数的几节体育课外,很少有锻炼身体的机会。中学生每天学习时间普遍超过10小时,相当多的学校,初三、高三学生们的体育课被取消。随着教育的深入改革、教育观念的转变,树立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教育新理念的建立,学校的体育教育日益受到重视。

教育部和国家体委颁布的《中小学体育工作暂行规定》中明确指出:学生每天要做早操、课间操,每周参加2~3次课外体育活动,每天平均应有1小时的体育锻炼(包括体育课)。学校要积极推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并根据本校的传统,组织运动队和校队的训练,开展各种运动竞赛。在节假日应组织学生参加旅行、游泳、爬山或其他校外的体育活动。

1.学校体育教育的科学性

学校体育教育要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完成。运动必须遵守规律,做好运动前的准备活动,运动负荷要循序渐进,运动量由小到大,项目由少到多,动作由简到繁,跨度逐步增加,时间逐渐延长,不能急功近利。同时运动中要严格遵守各项运动规则,因为运动规则的条文能有效地防止运动伤害的发生。

2.学校体育教育培养学生的运动情感和习惯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和体验。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传授知识、运动技术和培养情感是紧密联系的三个方面。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和对体育课的情感,体会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是一项较为复杂、艰巨的工作。体育教学应打破以技术为中心的教学体系,转变为既要增强学生的体质,又要加强“三基”教学,开发学生智力,提高非智力水平,培养学生的能力,使学生的体质、知识、能力同步发展,从过去只重视生理方面的研究,转变为生理和心理的综合研究,为学生主动发展创造条件。

3.学校体育教育使学生形成健康积极的心理

心理学指出:人的心理与动物的心理的不同点,在于人具有自觉性和能动性。学校教育是以学习为主,学习是一种有目的性的活动,学习目的越明确,自觉性与能动性就越强,心理状态越佳,效果也就越高。这种主观能动性在体育运动中逐渐得到了培养和提高。

体育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思想品德和坚强的意志品质。通过严格的体育教学和训练,加强了学生们的组织性和纪律性,培养了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体育教学中对抗性的训练,可以促进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的形成,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同时,学校体育还为学生道德行为的表现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在体育运动这样一种特殊环境中,学生会努力控制和约束自己的不良行为,努力表现出良好的道德风貌,从而为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习惯打下了基础。

体育教育有助于学生美育的积极发展。运动以自己丰富的内容和形式,不仅能塑造形体的外在美,而且能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学生在体育运动过程中增加了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使自我身心得到了更加充分、自由、全面的发展。

体育教育也是一项高尚的娱乐休闲活动。学生在学习科学文化之余参加体育活动,能够使紧张的神经得到松弛,享受运动带来的快乐。

四、结语

生命需要运动。社会进步和科学发展的基础是健康的身体。随着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追求的不断提高,人们也在追求提高身心健康的体育运动。要还给学生运动的时间,把学生的体育健康从学习压力中解放出来,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素质。

参考文献

[1]《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试验稿[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国家心理咨询师培训教程[D].民族出版社,2012年7月,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