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创新中华优秀文化坚定中国特色文化自信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0-20
/ 2

传承创新中华优秀文化坚定中国特色文化自信

莫鲁生王玥

关键词:中华优秀文化“基础”课文化自信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教育部在2014年印发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中强调: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和中国梦宣传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推动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途径,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基础。所以,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以下简称“基础”课)主题教学实践中既有利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还有利于进一步推动坚定中国特色文化自信的自信心,这对于我们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基础”课主题教学中首先要重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我们要做到“四个自信”在坚定文化自信上,就要充分认识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大意义。就要努力从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形成和积累的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和智慧,延续文化基因,萃取思想精华,展现精神魅力,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的文化自信的重要来源。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作为我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在实现教书育人和立德树人的历史任务中就是要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持古为今用,弘扬精华,创新发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基础”课主题教学中的教学实践中,实现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完成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的任务,在完成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的任务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实现文化自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他提炼出了许多有助于治国理政、安邦济世的思想。比如,关于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关于天下为公、大同世界的思想,关于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思想,关于以民为本、安民富民乐民的思想,关于为政以德、政者正也的思想,关于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思想,关于经世致用、知行合一、躬行实践的思想,关于清廉从政、勤勉奉公的思想,关于俭约自守、力戒奢华的思想,关于和而不同、和谐相处的思想,关于安不忘危、存不忘亡、治不忘乱、居安思危的思想等等,进而指出这些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等无处不体现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精华。习近平总书记提炼的这些思想为我们在“基础”课主题教学实践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教学实践中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做出了光辉的榜样,也为我们把教材知识和传统文化的结合提供有益启迪,为教书育人提供有益启示,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

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还要端正思想认识,不仅要认真学习博大精深的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自觉的认识到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我们这个国家、我们这个民族治国理政、安邦济世的思想资源,是涵养人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道德源泉,必须世世代代的传承下去。同时,还要把在学习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中存在的思想上的存在的一些模糊认识和错误思想克服掉,那些一提中国传统文化就认为是封建的文化是落后的东西、那些一提传统文化就把传统文化说得一团漆黑的文化虚无主义、那些认为时代不同了再提过去的那些思想理念都是过时的文化理念,不适用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了等等,这些思想是我们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基础”课主题教学中传承创新中华优秀文化、坚定中国特色文化自信的严重思想障碍,必须彻底抛弃。

二、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基础”课主题教学中要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中,说到底就是要做好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对传统文化提出了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改造、推陈出新、古为今用的方针,他强调“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要求我们科学对待文化传统,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要善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统一起来,紧密结合起来,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在学习、研究、应用传统文化时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结合新的实践和时代要求进行正确取舍,而不能一股脑儿都拿到今天来照套照用。要坚持古为今用、以古鉴今,坚持有鉴别的对待、有扬弃的继承,而不能搞厚古薄今、以古非今,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与现实文化相融相通,共同服务于以文化人的时代任务。习近平总书记不仅是这样要求的而且他自己也身体力行是这样做的,他把传统文化非常娴熟、巧妙的应用到治国理政的方略中去,我们仅仅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两个战略决策的理念提出就可以看出,习近平总书记用历史唯物主义眼光、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来看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把它看作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明特别是思想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无论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丢掉了思想文化这个灵魂,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是立不起来的。对于中华民族而言,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治国理政、安邦济世的思想资源,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道德源泉。我们提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把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既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又充分体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升华。为我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起到了标杆作用,为树立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也为我们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基础”课主题教学中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树立了榜样、指明了方向。

三、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基础”课主题教学中教师要带头弘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作为工作在高校一线的教师要做好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基础”课主题教学中的工作使其要带头弘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就要求结合我们教书育人的工作实际坚持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要认真学习博大精深的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在学习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中首先要扫清思想障碍、端正学习态度做到真学、学真,在学深弄懂上下功夫,以自己的模范行动成为学生们传承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的学习榜样。

二是要坚决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传统文化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改造、推陈出新、古为今用的方针。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要善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融入“基础”课主题教学实践活动有机统一起来,紧密结合起来,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

三是要在学习、研究、应用传统文化时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结合新的实践和时代要求进行正确取舍,而不能一股脑儿都拿到今天来照套照用。要坚持古为今用、以古鉴今,坚持有鉴别的对待、有扬弃的继承,而不能搞厚古薄今、以古非今,使之与现实文化相融相通,共同服务于以先进文化育人的时代任务。

四是要在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把跨越时空、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优秀传统文化与弘扬时代精神结合起来,立足立德树人的根本,引领大学生成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力军和受益者。

五是要在如何对待外国文化问题上,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首先是尊重各国各民族文明,维护文明多样性,理性处理本国文明与其他文明的差异,不搞自我封闭,更不搞唯我独尊。而应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同时,要坚持从本国本民族实际出发,坚持取长补短、择善而从,讲求兼收并蓄,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坚决抵制腐朽落后的反动文化和不健康文化的侵袭、腐蚀和影响。

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力量支撑。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我们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弘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基础”课主题教学中,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和精神,培养学生的文化创新意识,增强学生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用中华传统美德对大学生熏陶、润泽,内化到他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从而优化他们的道德、完善他们的人格,使优秀传统文化成为大学生成长的阳光雨露,成为新时代鼓舞大学生前进的精神力量。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年版。

作者简介:

莫鲁生,男,副教授,齐鲁理工学院

本文为齐鲁理工学院2016年度校级教学改革项目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JG2016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