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性肿瘤患者的心理护理韩玉华

/ 2

恶性肿瘤患者的心理护理韩玉华

韩玉华

韩玉华(河北省张家口市下花园区医院075300)

恶性肿瘤的治疗效果主要取决于病情发现的早晚,肿瘤细胞恶性度以及治疗措施等,但病人精神心理因素的作用也是非常重要的,医学心理研究证明:疾病的发展是受心理因素制约的。恶性肿瘤的发展也与心理因素有一定关系,作为一名临床护理人员必须了解病人的心理状态,并根据不同心理状态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以减少病痛的压力,提高战胜疾病的信心,从而保证手术及药物等治疗措施取得良好效果。

1恶性肿瘤患者的一般心理反应

恶性肿瘤患者大多由于周围同样疾病的不良后果和肿瘤图片及病理描述形成恐惧、绝望的心理,一般会出现以下表现。

1.1恐惧心理

表现为惊慌失措,认为生命很快就要结束,稍有身体不适就怀疑是肿瘤转移,有的在接受化疗期间看到别人呕吐,自己也感到恶心,别人痛苦,自己也感不适,彻夜难眠,安眠药也难以凑效。这些均说明外在病理因素与内在心理因素两者相互影响可形成恶性循环。

1.2绝望心理

这样的恶性肿瘤患者总以为生命将要结束而悲痛不已,既希望在有限的时间里出现奇迹而获救,同时又认为不可能,因而陷入悲观绝望中,拒绝治疗甚至产生轻重的念头。有的考虑身后的家庭、子女、生活等问题,回忆一生走过的道路,这些患者表情淡漠,沉默寡言,很少提出任何要求,也有的表现为心里烦躁,行为粗暴。

1.3治疗的心理反应

①焦虑感:一种反应为得病乱投医,盲目的、毫无目的地四处求医,幻想着有什么灵丹妙药能立即治疗好疾病。也有的要求加大药量、要求手术、增加放疗次数。还有另一种表现为消极抵抗、对医疗行为不配合甚至拒绝[2]。

②反复心理:得知自己确诊为肿瘤,且为恶性,多数患者自感生命已走到尽头,不接受手术、不配合治疗,延误了手术时机,失去了较好的治疗机会[1]。有的患者初期疗效好,病情缓解,他们充满信心和希望,但病情日久不愈,患者就表现悲观,对治疗表示怀疑,丧失信心,失眠,不思饮食,精神萎靡,消极等待生命结束。有的患者经受不住疾病的痛苦折磨,为解除家属的负担而轻生,已经治愈的患者仍是心有余悸。

2恶性肿瘤患者的心理护理

2.1做好恶性肿瘤患者心理护理的前提是必须认真做好其生活护理。护理人员在护理的过程中要用自己的语言、表情、行为去影响或改变患者对疾病的认识,取的患者的信任,帮助他们建立起有利于治疗和康复的最佳心理状态。护理事业的创始人南丁格尔说过:“要使千万人能达到所需要的最佳心理状态本身就是一项最精湛的技术”。因此,就要求护理人员必须具备高度的同情心和责任感,热情关怀并尊重患者,耐心倾听他们的陈述,与他们建立良好的关系,对患者隐瞒癌症诊断或告诉其假诊断是不妥当的,会引起患者猜疑,一旦知道真相,就会对医护人员和家属产生不信任感,这对进一步治疗措施的实施很不利。

2.2护理工作针对的是个体而不是群体,因此在工作中必须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文化程度以及病情发展阶段等众多因素把患者区分为不同的心理反应类型,从而更加准确、具体地掌握恶性肿瘤患者的心理状态,并以此作为采取护理对策的依据。这一点是相当重要的,也是心理护理的核心,一般患者有以下三种常见的不同心理反应类型,我们应当分别进行心理护理。

①幻想型患者,恶性肿瘤初期患者往往不能发现自己患癌症,当他们意识到患病时,总认为是一般疾病,对于肿瘤缺乏高度警惕性,这是一种很自然的心理反应,因此当得到诊断结果是第一反应是医生搞错了。这种人不愿意配合诊断和治疗、拒绝住院治疗。对于这种患者既不能隐瞒病情或对疾病轻描淡写,使患者更加轻视自己的病情,也不能为了说服患者相信患了癌症而采取恐吓的态度,把患者所有的症状都说成是癌症的表现,而要用客观现象来说明确实患了癌症,并耐心向患者解释癌症并不是马上置人于死地,通过各种治疗手段可以使病情缓解、稳定或治愈,循循善诱,旨在使患者相信诊断又具有治疗信心,配合治疗。

②焦虑和恐惧型患者,性格内向,不稳定及暗示性极强,处于一种恐癌的心理,一旦得知诊断结果,马上就认为“不治之症”,这样的患者对癌症有着异常的敏感性,害怕就诊,不相信诊断结果,顾虑由于医生的粗心大意而延误了诊断治疗,他们的焦虑和恐怖反应较重,对于这类患者不能采用直言不讳的说教方法,临床上就有这样的病例当他们得知自己市“癌症”时马上就会产生于检查前截然不同的反应,甚至连检查室也不能自行走出了。对这类患者应采取审慎态度,有时因症状引起的心理反应如疼痛可引起害怕、焦虑、压抑等,应首先做症状护理,另外还要通过一些有说服力的事实来减轻他们的焦虑和恐怖反应。

③稳定性患者,性格外向、开朗,认识事物比较客观,对疾病有一定认识,能积极配合诊断和治疗,并厌恶医生和家属对自己隐瞒病情,过分安慰,这种患者我们在做心理护理时顾虑就少多了。目前一些医务工作者有一种错误的认识,认为应该对所有的癌症患者均采取隐瞒的态度,这样似乎才对患者有利,然而根据我们从心理学角度分析结果来看,采取这样的态度对待心理稳定的患者是大可不必的。相反,有时会招致更大的麻烦和对患者严重的心理创伤,例如,有的患者在住院治疗过程中,通过观察医生的表情以及一些辅助检查的报告单对自己的病情可以略知一二,可是医生往往回避患者本人而和其家属秘密交谈,这无疑会加重患者的猜疑心理,怀疑自己是否已病入膏盲,还有的患者自尊心较强,他们认为医护人员避免和他谈病情是剥夺他的知情权,故对这类患者既要坦诚地交代病情,又要疏导患者,以求最大限度的调动患者的积极性,配合疾病的治疗,提高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期。

随着病情的进展,不论是化学治疗、放射治疗,还是手术切除,癌症患者总要在相当长的时问里忍受着比较大的精神压力和躯体损伤,故医护人员应把治疗计划、实施步骤及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不良反应向患者交代清楚,使患者有更充分的心理准备。若一旦出现严重治疗反应,并且超过患者事先想象的严重程度时,医生和护士一定要在精神上多给予其安慰和鼓励,耐心解释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以解除患者的焦虑和不安。实践证明,从精神上帮助患者做好心理准备,会使患者情绪稳定,配合治疗,使治疗方案顺利完成。

总之,做好恶性肿瘤患者的心理护理,我们应遵循“因人而异,因情而别”,也就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参考文献

[1]马文元.实用护理心理学[M].1版.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

[2]范忠珍.肝癌病人的心理护理体会[J].实用护理杂志.

(收稿日期:2012—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