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有效热身,共享对话境界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09-19
/ 2

师生有效热身,共享对话境界

曾颂红

广东省五华县岐岭镇第二小学514469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我们教师如何艺术有效地导引,享受与文本对话的境界?笔者做到四“对话”。一、师本对话;二、生本对话;三、师生对话;四、生生对话。

关键词:课堂教学文本对话教师学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有效地与文本对话也是课改浪潮中的热门话题。在阅读课上,学生的第一要务便是与文本对话,即通过自主的读书实践,与课文的作者交流,从而内化课文的语言材料及其丰富内涵并学会阅读通过与本文有效的对话,及时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张扬,又使学生能够充分享受到学习语文的乐趣,感受到自己的智慧和力量。那么,我们怎么才能享受到文本对话的境界?

一、课前备课时的师本“对话”

作为教师,必须先与文本对话,取得亲身体验,然后才能再借助文本与学生“对话”,指导“对话”。要指导学生“对话”,自己必须先认真与文本“对话”。那么,我们在进入阅读教学的课堂之前,教师与文本的对话一般在备课中完成。文本原就充满空白,呼唤着每一个读者合作,邀请读者对空白进行填充。应该说学生是最主要的读者,而教师却是首要的读者,因为教师要“闻道在先”,只有教师与文本的对话产生了积极强烈的反应,才有可能在课堂上引领好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帮助学生理解、感悟、提升。因此,在备课伊始就得全力以赴,“熟读胸中有本”,调动自己所有的语文功底和热情,尽力去感悟文本的深度与广度,争取吃透文本并有所超越,对在备课堂教学中与学生的对话交流才会有重点、有层次、有高度。备课前,笔者做到首先是读教材,读教参,来一个与教材编写者的对话,了解作者的创作动机和背景,也为接下来的顺利备课做铺垫。在设计教学时,针对教材、学生实际,先备目标。变“问题预设”为“任务安排”,落实“三维目标”。为学生设计出他们感兴趣、乐于完成、迫切想完成的“任务”,这“任务”可以是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非常关注的困惑、问题的解释、解决,可以是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实践活动,可以是学生通过自学、预习遇到的典型而又普遍的问题的解决,还可以是老师通过跟学生对话产生的新的问题的解决。用“任务”来给学生创设一个需要学习、乐于学习的情境。同时,学生完成这项任务的过程中,要能够完成所预设的“三维目标”。再备学生。教师在备课时要尽可能详尽地思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遇到什么样的困难、产生什么样的困惑和疑问?以学生为中心,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进行问题解决,如果学生没有发现问题、没有冲突,怎么办?当学生有可能关注不到问题时,我们该怎么引导?如果主要是因为学生学习水平达不到,那么,教师备课的时候,就应该思考怎样引导学生读书、怎样通过把握学生的学习现状、怎样通过将教材、作者的观点和认识与学生的观点和认识相对比,把矛盾和冲突摆出来,引导学生认识矛盾和冲突,去解决矛盾冲突。可有些问题学生发现不了,又是这课的重点问题,怎么办?老师可以作为参与者把问题提出来。这样,同样能够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作用。当然,应该注意的是,老师预设的这些冲突,应该确实是学生可能出现的而不是老师一厢情愿而学生“高不可攀”的。对学生实际学习水平、认知心理水平的了解是“预设问题”的重要前提。

二、课堂教学前热身中的生本对话

在课堂教学正式开始之前,教师应该抓住热身时机,让学生养成提前预习文本的习惯,关键是阅读文本,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所有对话的核心也应该是学生。而真正课堂教学要常常体现以读为本,因为大量的读为学生创设了直接与文本对话的广阔空间。如:开课整体感知时的浏览,突破难点部分的细读,升华情感处的引读等,以读贯穿了整个课堂教学,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体会到了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所以,通过有声有色的读文,是实现让学生更多、更直接地与文本对话的好方法。在激发学生间的互动对话的实践中我体会到,无论多么陌生的文本,学生在与之接触的过程中,总能以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结构”去领悟、接受的,尽管这些领悟可能不够准确和到位,但让学生自己去和文本对话,去感悟遣词造句的特点,永远都比教师直接教给他更富于意义,因为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是有效的学习过程。所以,教学时,教师尽可能地提供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一遍又一遍的读文感悟中,把自己的已有经验提取出来,激活与陌生新知的联系和匹配,实现自己的新知构建。

三、课堂教学中的生本对话

在课堂教学中,为了达到某种教学效果,教师的引导是关键。如教学《老人与海鸥》这篇课文时,在抓住老人喂海鸥的动作,体会老人爱海鸥的感情时,巧妙地设计两处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过程:“假如你是海鸥,主人给你们喂食了,你们会怎样?”当老师结合喂海鸥的动作喂海鸥时,一群群“海鸥们”完全忘了自己是在教室里,都张开双手毫不畏惧地“起起落落”地飞来了。说了体会后,便又设计了:“假如你就是老人会怎样去呼唤你的海鸥们呢?”老师的话音刚落,孩子们呼唤海鸥的声音变化莫测,时高时低,这就让孩子们设身处地地去理解“起起落落”、“抑扬顿挫”词语,又更进一步体会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这样能把学生的思维很快拉到课堂上来,进入角色与文本进行对话。为了让学生与文本进行有效的对话,我们教师可根据不同的课文进行设计。让学生与文本达成共鸣。教学中一旦出现这样“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局面,就具有了很强的凝聚力、吸引力和感染力,兴趣自然就产生了。课堂中,“对话”不可能一切遵循课前的预案行进,它随时都有可能与课前预设不一致甚至矛盾的意外情况发生。教师作为课堂互动对话的调控者,应提高教学敏感性,充分挖掘课堂资源,调动课堂一切积极因素,充分互动,以促进有效对话。在《庐山云雾》的教学中,教师引领学生通过品词析句,领会文章的语言美,感受庐山云雾的美丽神奇时,连续有两位学生读课文“雨后的夕阳如同一轮火球……”时,都念成了“雨后的夕阳如同一团火球……”。教师见学生易把“一轮”读成了“一团”,便趁势让学生讨论:“一轮和一团有什么区别?作者为何不用“一团”而用“一轮”?”然后,请大家先认真读课文,再在四人小组讨论。经过读文、思考、讨论,学生提出了很多有创意的回答:

生a:“一轮”与“一团”都能形容太阳,但“一轮”写出了上升的太阳似乎像滚动的车轮。

生b:因为当时太阳周围云雾翻飞,波涛起伏,在它们的映衬下,朦胧中的太阳不正像滚动着的车轮吗?所以用“一轮”更合适。

从这个片段中,我们不难发现,由于教师很好地把握了即时生成的教学资源,整合教学资源,灵活地调整课堂教学,并恰如其分地开发利用,使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走向深入。学生不仅感悟到了“一轮”的深层意蕴,还领会到了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之处。在发展语言的同时,也提升了学生的审美情操。教师还要善于发现作者有意无意地留给可以驰骋想象的空间的课文,采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实现学生与文本进行深层的对话。

四、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对话

在新课标下,课堂教学活动不再是单纯的被动接受的活动,而是师生之间相互关系、相互交往的互动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教师和学生均是相对独立和相互平等的主体。在这种新形势下,师生之间的对话就显得格外重要。为了营造和谐的发展氛围,在师生对话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别巨匠心,巧妙地从学生已有知识和陌生知识之间的相似和联系上寻找切入点,提出问题,挑起矛盾,造成悬念,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对话兴趣。同时,在学生需要的时候,及时出手。

五、课堂教学中的生生对话

生生对话的主体是全体学生,课堂教学中的生生互动是促进学生深入思考,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有效途径,对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自主性和团结协作能力等均有良好促进作用。当一个同学的知识构建,遇到麻烦或障碍时,教师不要直接针对该学生进行相关解释,而要抓住机会,“顺水推舟”把问题交给全班同学,引导全体学生进行思考。

总之,在阅读教学中,积极为学生搭建与文本对话的平台,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突出自主,学生只有体会言外之意、言中之境与言中之情后,真正实现了有效教学,还让师生共同享受到对话的境界,乐在其中。

参考文献

[1]李衍黔《小学语文教学》.山西教育报刊社,2003年第2期。

[2]《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最新修订版,2014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