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伊德人格理论对青少年健康人格教育的启示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0-20
/ 2

弗洛伊德人格理论对青少年健康人格教育的启示

陈枚

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广东广州510000

摘要:《爱德华大夫》是一部以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为题材的悬疑电影。片中三个主要人物彼得森、约翰布朗、艾利克斯分别对应弗洛伊德人格理论中的三层次:自我、本我、超我。基于青少年人格发展理论,本文提出青少年成长内外部的三大策略,包括优化青少年的成长环境;建立健康的心理防御机制;寻求有效帮助,重视情绪疏导。

关键词:爱德华大夫人格发展策略

一、弗洛伊德人格理论

弗洛伊德创立的精神分析学是现代心理学的基石,他非常关注童年经历对个体的心理发展的影响,他认为人的人格发展有五个阶段,包括口唇期、肛门期、性器期、潜伏期、生殖器期。弗洛伊德在研究后期还提出了心理的动力系统——本我(Id)、自我(ego)和超我(superego)。说明了一个人是从原始的本能、遵从快乐的原则;发展到模仿其父母、遵从现实的原则;最后有了自己的价值观和社会理想,追求至善和至美。

爱德森是本我角色的体现。本我是储备能力的根源,它是我们活动的内驱力,但是是无意识结构部分,不被个体所觉察。本我由快乐原则所支配,不受社会道德和外在的行为规范影响,无节制地追求满足自身和无视任何后果。

爱德华在儿童时期在屋顶滑梯玩耍,无意中撞到弟弟导致他死亡的场面血腥和痛苦。爱德华潜意识里面不愿意接受这个结果,本我为了消除痛苦和过度自责选择了压抑这段回忆在心理的底层,当爱德华遗忘了这件事的时候他的自我得到了免责和解放。

其次,在和真的爱德华去滑雪场时,目睹了爱德华被杀害的现场,和弟弟的死亡十分相似。因此他以为自己是凶手,再次感到十分痛苦。此时,本我的防御保护机制为了减少痛苦选择了“替代”爱德华,当爱德华没有死亡时,本我便不会受到伤害,这是遵从快乐原则的体现。而彼得森则是自我角色的体现。自我是处在本我和超我中间,特征是理性和自制,任务是了解现实,让我们对环境做出合理的反应。“自我”依照现实的原则处世,调节自我和超我的矛盾,让三者协调统一。艾利克斯是超我的角色体现。超我,是人格结构中代表理想的部分,是我们在成长过程中通过内化道德规范、内化社会及文化环境的价值观念形成的,代表的是良心、社会准则和自我理想。

总体而言,本我、自我和超我的关系,就像马车夫驾着马车去市集,本我是动力的马车,超我是目的地,而自我就是马车夫。为了使得这件事顺利愉快地完成,必须要三者相互协调、把矛盾转化达到和谐的状态。

二、有效教育与发展青少年健康人格

1.优化青少年的成长环境。在青春期,青少年的人格是由儿童期影响成型的,因此,追根溯底要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在儿童的本我、自我和超我发生矛盾时,学会协调引导。例如当儿童的欲望被本我“快乐原则”驱动时,父母应该要衡量清楚是否该满足孩子的各种欲望,引导孩子用“自我”调节欲望的矛盾。此时,家庭成长环境的态度、氛围非常重要。家庭成长环境是青少年拥有健全健康人格的外部条件。

2.帮助青少年建立健康的心理防御机制。生活在现代快节奏的21世纪,我们面对的压力和挑战也越来越多,焦虑和压力是人们常见的情绪。当我们身体的力比多大量出现、要求满足时,自我太过弱小从而不能识别和抵抗时,我们就容易焦虑,青少年学业繁重,思想意识比较单纯薄弱,要学会正确舒缓焦虑和压力。当通过良性的渠道抒发宣泄我们潜意识里压抑的情绪时,能够释放压力,使得我们的心理防御机制更为成熟和健康。教会青少年建立自己的心理防御机制是使他们健康成长的内部有效条件,是最为关键。

3.寻求有效帮助,重视情绪的疏导。当青少年无法在家庭获得帮助、以及自身无法解决心理障碍时,应该寻求专业人员的帮助。青少年面对中考高考的压力,各个方面认识还不够充分,遇到问题和困难容易逃避现实、逃避个人责任,不愿意解决实际问题,这时可以选择心理咨询的方式。学校的心理咨询室举办人格健康培养知识讲座,以及分享会等活动帮助青少年面对困难、认识自我,形成心理的和谐平衡发展,真正锻炼意志,自尊自信自强。

总体上,在青少年内外部的角度出发,优化青少年的成长环境;帮助青少年建立健康的心理防御机制;教会青少年寻求有效帮助,重视情绪的疏导,才能做到有效地教育和发展青少年的健康人格。教会青少年正确认识自我,自我调节心态,能够和周围环境有良好和谐的交往,从而成为一个健全和健康的社会人。

参考文献

[1]杨丽珠中国儿童青少年人格发展与培养研究三十年[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5,31,(01):9-14。

[2]赵菁张越弗洛伊德人格理论教育启示[J].时代教育,2014,(04):58。

[3]宋剑祥何亚芸国外人格理论研究的主要流派述评[J].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29,(04):49-56+88。

[4]杨丽珠儿童青少年人格发展机制与干预研究[J].中国德育,2009,4,(08):90。

[5]丁志强青少年学生健康人格培养探索[J].教学与管理,2007,(24):28-29。

[6]凌健青少年人格发展与德育环境[D].浙江大学,2002。

[7]林菁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对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02):133-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