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应堆达临界方式对比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12-22
/ 2

反应堆达临界方式对比分析

孙梦竹

(中核辽宁核电有限公司辽宁兴城125112)

摘要:本文介绍了反应堆达临界的原理、外推临界方法,并结合国内M310机组及AP1000机组的达临界操作过程,对比分析提棒达临界及稀释达临界方式,总结达临界过程需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反应堆;达临界方式;外推;试验过程;

1引言

在核电厂中,反应堆临界试验可分为:首次临界、恢复临界和换料后的初始临界。反应堆临界试验的目的在于使反应堆堆芯安全、顺利地由次临界状态达到临界状态,并确定这个状态下的临界条件。

2达临界方式

压水堆达临界方式通常有两种,稀释达临界和提棒达临界,两种达临界方式在国内运行机组均有采用。

提棒达临界方式采取的操作模式一般为“提棒-稀释-提棒-达临界”。首先将控制棒组提升至指定棒位,在提棒过程中做以棒位为函数的倒计数率比外推曲线;实施硼稀释操作,直至1/M≈0.8或硼浓度满足要求,在此过程中,连续做以硼浓度、稀释水量为函数的倒计数率比外推曲线,以确定临界硼浓度和临界棒位;等待堆芯硼浓度均匀,分次提升控制棒组使反应堆达临界。

稀释达临界方式采取的操作模式一般为“提棒-大流量稀释-小流量稀释-达临界”。首先将控制棒组提升至指定棒位;大流量稀释,使堆内硼酸浓度从16g/kg稀释到启动区间;停止大流量稀释并搅浑,使反应堆、稳压器及上充水除气器的硼酸浓度充分均匀;小流量稀释,当出现稳定的中子通量增长和周期指示时,停止稀释;搅浑达临界。

3达临界过程

3.1国内某M310机组提棒达临界过程

3.1.1提升控制棒组件

(1)确认控制棒组的棒位满足试验初始状态的要求;

(2)记录堆芯状态参数;

(3)从两个源量程测量通道SRC1和SRC2中各获取10次独立的计数率测量计算基准计数率,记录;

(4)将调节棒组按重叠100步方式的提棒顺序,在手动控制方式下提升控制棒组A、B、C、D,直到棒组以重叠方式提至临界方案要求棒位,停止提棒;

(5)在提棒过程中,以每50步间隔提升控制棒,并连续记录和做出以棒位为函数的倒计数率比ICRR外推曲线。

3.1.2进行一回路硼浓度稀释

(1)调节系统状态并记录堆芯状态参数;

(2)根据基准计数率,做中子计数率倒数(1/M)与时间、加水量及硼浓度的外推曲线;

(3)确定稀释用的总水量和稀释速率;

(4)快速稀释,并在快速稀释过程进行状态参数记录与1/M计算;

(5)当1/M≈0.3或目标临界棒位外推临界硼浓度与当前回路硼浓度分析值偏差≤100ppm时,停止快速稀释操作,转为慢速稀释,并在慢速稀释过程中进行状态参数记录与1/M计算;

(6)当1/M外推结果满足下列条件之一时,应立即停止一切稀释操作:1/M≈0.08或目标临界棒位外推临界硼浓度与当前回路硼浓度分析值偏差≤30ppm;

(7)停止稀释后稳定一段时间使堆芯充分均匀;

(8)通知化学人员取样,分别再主回路和稳压器每隔15分钟连续取样3次,3个样品之间的差≤5ppm,并保留样品;

(9)记录稀释水量。

3.1.3提棒达临界

(1)记录堆芯状态参数;

(2)根据基准计数率进行1/M重新归一;

(3)提升主调节D棒组,进行倒中子计数率外推临界计算,以预计反应堆的达临界状态,若D棒组提到堆顶仍没有达到临界,则需将D棒组插回至初始棒位上,并进行慢速稀释。慢速稀释期间的参数记录、计算及停止的判定标准与3.1.2(6)一致;

(4)重复上述提棒达临界过程,直至反应堆出现稳定的的正周期为止。此时反应堆状态为超临界状态,需要根据周期对应的反应性将D棒组所需的下插步骤计算出来,将D棒组下插相应的步数,使反应堆恰好达到临界状态,记录此时的堆芯状态参数。

3.2国内某AP1000机组稀释达临界过程

3.2.1提升停堆棒组

(1)依次提升停堆棒组,在提棒期间监测:源量程中子通量、IR启动率、停堆棒组的DRPI棒位指示、停堆棒组的需求棒位;

(2)进行ICRR的外推计算,确定是否会在下一个状态点达临界,如果下一状态点预计将临界,则暂停提棒,直至这一预计提前达临界的结果能得到合理的解释。如果下一状态点不会达临界,或者提前达临界的预计结果得到很好地解释,则重复提棒步骤,直至所有的停堆棒组全提出堆芯。

3.2.2稀释

(1)稀释期间监测:源量程中子通量、中间量程中子通量、中间量程启动率、稀释量、稀释速率、平均温度;

(2)进行ICRR监督,计算稀释到最低硼浓度,即ECC+150ppm所需的稀释水量;

(3)进行RCS硼稀释,达到停止稀释判定标准时停止稀释,对硼取样数据进行分析,直至至少连续两次稳压器和RCS一回路的硼取样偏差不超过5ppm且RCS一回路和稳压器之间的硼取样偏差不超过20ppm。

3.2.3提棒

3.2.4稀释达临界

(1)确定各系统状态及参数是否满足要求;

(2)通过反应性仪监督反应性;

(3)当ICRR小于0.5时,或者预计临界稀释水量的一半已注入时,需降低稀释速率;

(4)当任意IR通道稳定的启动率达到0.2DPM或ADRC指示的稳定反应性达到50pcm,停止稀释;

(5)稀释停止后,对反应堆状态进行评估,若反应堆已临界,则进行达临界的后续操作,若输入的稀释水量注完前停止了稀释,且反应堆未临界,则重新稀释;若输入的稀释水量注完后,反应堆仍没有达临界,则执行应急措施;

(6)反应堆达临界的判定标准为:持续增长的中子计数率表明已达临界,具体IR通道的启动率达到约0.2DPM或ADRC指示的正反应性为50pcm。

3.3对比分析

(1)提棒达临界模式为提棒→稀释→提棒→达临界;

(2)稀释达临界模式为提棒→稀释(→提棒→稀释)→达临界,由于堆芯设计不同,稀释达临界前的提棒过程不同,例如某AP1000机组在稀释达临界过程中提棒分两阶段进行,中间夹杂稀释过程,某VVER机组提棒过程在一个阶段进行,随后进行大流量稀释和小流量稀释;

(3)在用到1/M外推方法时,需要做中子计数率的倒数外推曲线,可手动或采用电脑进行;

(4)机组类型不同,在进行达临界操作时的系统操作、监督参数不同;

(5)机组类型不同,达临界的判断标准不同;

(6)两种达临界过程需注意的共性问题:

(a)严格遵守上游文件、电站运行技术规格书和试验规程的要求;

(b)在达临界过程中,任何使反应堆发生紧急停堆的情况,都应该立即停止操作,遇疑则停;

(c)逼近临界时,采用单一反应性控制原则,即不能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方式向堆芯引入反应性(提升控制棒组件、降低一回路冷却剂硼酸浓度、改变一回路冷却剂温度,改变一回路压力)。

4结论

目前在国内核电站在运机组中,提棒达临界方式较稀释达临界方式使用范围更广,耗时较短,但稀释达临界安全性较高。达临界方式的选择主要是根据机组的类型与堆芯装载设计进行,并吸取先进达临界操作经验,力求使反应堆安全、稳定地达到临界状态。

参考文献:

[1]潘泽飞.压水堆核动力电厂反应堆物理试验方法.中国原子能出版社,2015.12;

[2]朱元武.压水堆核电厂反应堆首次临界试验.科技视野,2015(17):228~229.

作者简介:

孙梦竹,中核辽宁核电有限公司,助理工程师,生产准备处技术支持科科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