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创新浅析

/ 2

语文教学创新浅析

王中平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彻底转变传统的教学教学观念,树立“创新”意识,运用科学的思维,掌握科学的方法,具备多种能力,以求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可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作为教师,我们应努力把它贯彻落实到本学科的教学之中。那么,就中学语文教学而论,应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呢?

国家教育部颁布了《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新出台的大纲修订版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有效培养听、说、读、写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促进学生素质全面提高的教学理念。融洽师生关系,打开学生创新思维的大门

国外心理学家认为,师生关系如何,对学生的社会行为、集体观念、学习态度和人格发展都产生重要影响。当师生关系融洽时,学生思维的大门呈开放状态,反应敏捷、活跃,从而主动接收从教师方面输出的信息。师生情感的建立和完善是通向教育效果的桥梁,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助燃剂。这就要求我们每个教师要公正平等地对待课堂内的每一个学生,要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不要偏爱优等生,让每个学生都有平等受教育的权利,使人人都能尝到学习的快乐。只有这样,才能有助于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形成,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发挥其潜能,从而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整个课堂教学是教师的“一言堂”,学生是被动接受知识的。教师把自己的知识、能力强加给学生,使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状态,甚至还产生了抵触学习情绪,学生思维呈封闭状态,排斥从教师方面发出的信息。哪里还谈得上什么学习积极性?课堂学习效果很显然不尽人意。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需要教”。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但传授给学生以知识,更重要的是传授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技能。教师要善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满足学生的尊重需要和理解需要,创造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从而启发、激发学生参与教学,一节课安排大部分时间让学生参与活动,并使用不断变化、活泼的教学形式,充分发挥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的能力,想像力和创造力,不断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努力实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

一、要“创新”,必须刺激学习欲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初中学生好奇心强,思维敏捷,反应快,持久性、稳定性差。教师必须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创设成功的学习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

1、设“障”立“疑”,刺激学生的求知欲

设“障”立疑就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为了引导学生学习,掌握某项语文知识而预设的问题,通过师生在课堂上共同的活动,形成课堂“冲突”,让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兴奋和积极探索状态,从而使学生产生进行成功学习的欲望和达到成功学习的目的。

如:笔者在教《父子情》一文时,首先把课文初步介绍完之后,然后就向学生提出以下问题:

(1)“我的父亲老舍,既不是典型的慈父,也不是那种严厉得令孩子见而生畏的人,所以是个‘复杂的父亲’。”我们从文中哪些地方看出老舍是个“复杂的父亲”?

(2)作者说,“我终于懂得了他的爱的价值”,从文中哪些段落部分可以体现出来?

(3)作者说自己懂得父爱的价值,那么他对于自己的父亲,又是怀着怎样的感情呢?

教师用问题引路,把课堂大部分时间让给学生参与活动。教师可以帮助、鼓励学生回答,学生之间也可互部互答。对于回答有误或有困难的同学不要粗暴,生硬的态度去批评、指责,应该用激励的语言去消除他们紧张、恐惧心理;对于学生取得点滴进步应实施鼓励评价。如果学生在课堂上得到正面评价,得到了老师的承认,自尊心和自信心大大增强,学生的个性得到自由发展,求知的欲望强烈,极大地发挥了其创造性和想象力。

2、提供表现机会,满足心理需求,激发学习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内心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总是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索。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求特别强烈。”教师在课堂上要尽量为学生提供表现自己的机会,使他内心感到满足,一旦表现成功,内心就会产生自豪感。这种自豪感又会驱使着他们去积极主动地学习、去探索、去创造。在教学中,笔者通过指导学生参与试题编写的成功,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学习动机。笔者曾要求学生根据人教版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材第一册前三个单元的内容,编4道基础知道题。这个任务,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是不难完成的,将编得较好的收集在一起,并进行适当的修改、加工,作为全班学生考试的题目之一。当教师这么看待学生、重视他们的命题,较好地运用指导学生参与命题的方法,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不仅满足其自尊与自我成功的心理需要,而且还掌握了获得知识的方法。这样学生在学习中才会有一种“跳起摘桃”的满足感和成功感,从而不断激发兴趣,追求更大的成功。

二、展现个性,培养创新能力

上海特教师顾泠沅先生曾指出:素质教育重视学生个性发展,个性的核心是创造能力,关键是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的受教育。所以我们教师应善于发现、了解学生的个性,重视学生个性发展。通过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开展丰富的语文课外活动等,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培养,充分展示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1、合理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因材施教,适应学生个性发展

传统的教学往往是教师向学生“硬灌”知识,注重整堂课一讲到底,学生被动地接受沉闷,学生个性受到压抑,使不少学生是抱着失败者的心态去接受一堂又一堂的课堂教学。学生不自觉地养成思维的惰性,沦为“陪读生”、“老听众”。创造性教学的核心,在于对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求学生的个性从压抑中解放出来,还给其一个自由天地。因此,我们应该重视改进教学方法,根据大纲要求、教材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运用不同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做到同堂授课,分层要求,创造和谐、民主课堂气氛,让每一位学生的思维动起来。

如:教《岁月,在黄土地上流过》一课时,笔者就是在开头生动的描述中吸引学生进入学习情境,从而导入新课。采用朗读吟咏法,执教《皇帝的新装》,引导学生了解故事中的角色形象及寓意。在教《秋魂》一文时,则采取点拨,学生参与讨论的方法,把学生的思维引入积极探索的境地。教师根据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学生个性得到充分展示,打破了心理定势,引发其多角度扩散性思维,培养了学生理解能力和创新能力。

2、开展语文课外活动,充分展现个性

新大纲在“教学内容”部分明确规定,“语文课外活动是指在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之外,以学生自己的学习活动为主,以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智力,培养学生探索、创造和应变能力为中心。”因此,开展语文实践活动,为学生自主参与学习,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性提供了广阔天地。语文课外活动内容丰富;我们要从学生的个人爱好兴趣出发,同时兼顾学生差异,帮助学生制定活动计划,并对活动进行指导,开展适合其个性发展的活动。如组织朗诵会、演讲比赛、爱国主义读书教育活动,参观访问工厂等。这些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的开展,增长学生的才干,培养了能力;开拓了学生的视野,陶冶了情感。充分展现了学生个性,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自由空间得到了良好发展。

作者简介:王中平,现供职于池州市贵池区乌沙高级职业中学,一直从事学校的教育管理工作,倾心于职业教育的钻研。现就读于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