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用语浅谈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07-17
/ 1

文章用语浅谈

李钟秀

李钟秀(资阳市雁江区高级职业中学四川资阳641300)

【摘要】语言是表情达意的主要手段,是构成文章的第一要素。如同绘画离不开线条色彩,音乐离不开节奏一样,写文章总是离不开语言的。

【关键词】语言;文章

语言是表情达意的主要手段,是构成文章的第一要素。如同绘画离不开线条色彩,音乐离不开节奏一样,写文章总是离不开语言的。

常听有人讲,“文章的好坏,主要看思想内容,语言关系不大”。这种认识是片面的,他们虽然懂得文章的主题是文章的灵魂,但却不懂得一种正确、完美的语言形式对表现文章思想内容的积极作用。事实上,语言与思想内容是密不可分的。文章的思想内容,经过头脑的思考、加工之后,其深刻的主题、具体的材料、精巧的结构,都必须通过语言才能表现出来。语言运用得好,就能增强文章的感染力、说服力,使群众喜闻乐见。相反,语言运用得不好,往往会影响到内容的表达。因此,人们常说,语言是写作的“根本材料”,是“文学的第一要素”。“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言写好文章,决不能忽视语言的学习和运用。作家孙犁曾要求“从事写作的人,应当象追求真理一样去追求语言”。语言这一关过不了,就很难写出好文章。试想,如果语言表达能力很差,叙述事件不清楚,阐述观点辞不达意,描写、抒情不能得心应手,写出的文章有人看吗?高尔基曾经说过一句狠值得记取的话:“永远不疲倦地磨练你的武器,研究无尽丰富、柔和、优秀的人民语言,它可以给你力量来表达天才所能达到的思想感情”。我们应该学会准确地运用语言,不断提高运用语言正确表达思想,反应客观事物的能力。

首先文章用语要力求准确。所谓准确,就是如实反映客观事物的实际情况和作者的思想感情。用语不准确,往往影响到意思的正确表达。用语不准确,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自己语言贫乏,一时很难找到恰当的语言来表达,或者没有认真推敲、提炼,修改的功夫不够也很有关系。要作到用语准确,应注意一下几点:

第一、用语要经过认真的推敲,要精选恰当的词语来表情达意。平时,我们要反映一个事物、表现一个动作、说明一种性质,随便可以找到许多近似的差不多的名词、动词和形容词。但是,正如法国大作家福楼拜所告诫过的:任何事物,都只有一个名词可以用来称呼,只有一个动词可以标志他的动作,只有一个形容词可以用来形容他。因此,就应该去寻找至今还没有找到的这个名词、动词和形容词。精选词语的一个重要条件是:平时要有丰富的积累。

第二、要认真辨析词义。对意义相近或相反的词,要仔细区分它们在意义上、用法上的细微差别,以便在每个词的固有含义上准确地加以运用,使思想表达得更加严密。例如《为了忘却的记念》中,鲁迅在叙述柔石等五位青年作家遇难时,写到:“当时上海报章都不敢载这件事,或者也许是不愿或不屑载这件事------”“不敢”、“不愿”、“不屑”这三个词语有区别地概括了上海报章的各种态度:“不敢”是惧怕反动派;“不愿”是不分是非;“不屑”是立场反动。这三个词用得极其准确,从不同角度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

第三、要注意词语的感情色彩。有的词带有赞许、肯定、喜爱的意味,有的带有贬斥、否定、厌恶的意味,有的词则是中性的,没有感情色彩。

词语的感情色彩极精妙、细微,在写作中,一定要仔细琢磨词语褒贬意味和词语的情调色彩,才能准确的表达思想感情。

其次、文章的用语要新鲜。好文章在用语上总是新鲜别致,不落俗套,有创造性的。读过《红楼梦》的人,都不会忘记“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不是西风压倒东风,就是东风压倒西风”等名句吧。翻开现代一些名家名篇著作,总会读到无数包含创造性的新鲜语句。鲁迅作品中“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从喷泉里出来的都是水,从血管里出来的都是血”,市何等的新鲜有味,非同一般。

写文章,力求用语新鲜,富于创造,才能吸引人,打动人。如果一味套用别人的现成话,就会失去特色,死板去套,成为“八股腔”。有人写天空不外就是“蔚蓝的天空,万里无云”,写早晨就是“东方出现鱼肚白”,写感受就一味是“心情久久不能平静”等等,这样的语言就是没有味道的。毛泽东的《水调歌头重上井岗山》描写大好形势用的是“到处莺歌燕舞”,这就用得好,新鲜有味,生动地再现了朝气蓬勃的革命景象。周立波的《暴风骤雨》写晴天用的是“天空是清水一般的澄清”,用得既形象有新鲜,值得我们学习。

新鲜的用语从何而来?途径有二,一是要学,二是要创。“学”是“创”的基础,“创”是“学”的必然结果,不学就谈不上“创”,要创也必然会生涩难解,粗制滥造,谁懂说的是什么。光学不“创”,就会拾人牙慧,东拼西凑,有些话本来很美、很新鲜,到处套用,用得滥了,就呆板乏味,失去了原来的生气,缺乏新鲜感了。所以要不断地创造,才会使人读来“起劲”,有“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