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目前的历史教育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09-02-12
/ 1

反思目前的历史教育

张艳娥

【关键词】反思;历史教育回顾历史教育发展的历程,我们会发现,在历史教学或教育的理论和实践中,最大的失误或悲哀是对历史的歪曲,是对历史教育本质的歪曲。这种状况在我国直到20世纪的最后十几年里才有所改观,一些学者专家对历史教育的本质以及由此所决定的教育功能、教育内容、教育评价等方面作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和论述。但是从目前看还很难说我们的历史教育与教学的实践回归了其本义和真正功能,因为从理论到实践、从理想到现实总是有距离的。以批判性的态度和方法反思目前教育教学的实际问题,应是历史教研教学工作者的首要任务。

1关于教学内容历史教学内容自然是历史,似是最简单不过了。然而什么是“历史”呢?中学应教授什么样的历史呢?却是目前基础教育中的一大困惑。因为不同的视角,不同的出发点,对“历史”便会有不同的注释。

从专业的角度讲,“历史,是过去的客观存在在人的意识上的反映,是对过去的主观认识。”那么,“历史学科”自然就是“一门发现型的创造性学科。从发现上说,如发现新的史料,发现史实的真相,发现历史的规律;从创新上说,如写出新的著作,填补研究领域中的空白,或更深刻地揭示出历史的因果关系、发展线索、内在规律(完善学科体系),使认识更为精邃”。这里的“历史”和“历史学科”显然是针对历史教学或研究者(历史专业工作者)而言。在这里,“历史”是严密完整的学科体系,是抽象的历史学理论,是深刻的学术论文和厚厚的历史长卷。

历史至今,历朝历代修史重史似是相似的,以历史“修身养性”,以历史“资以治国”。然而受“主流意识”影响,情形差异何其大也。汉唐吸取前代教训而成“盛世”,秦皇“焚书坑儒”,禁绝前代历史以巩固统治,更有孔子乃至康有为的“托古改制”。新中国成立后的六七十年代也曾兴盛所谓“影射史学”,当今现实又有日本修改历史教科书事件。可见,从政治角度看,在政治家眼中,历史是旗帜或者遮羞布,是“术”而非“道”。

作为教育的历史,应以历史实现人类的思维发展与智慧。即通过探求自然发展规律、社会发展规律及其相互关系来认识人和发展人。也可以说是探求“天”“地”奥秘和规律,变“天道”“地道”为“人道”。所以,历史应该是科学的、客观的、真实的。人类由低级到高级、由野蛮到文明的发展,是人们越来越清楚真实地认识社会、认识自然、认识人本身的过程,是走出狭隘嘏弃偏见而至于真理的过程。教育只有以实事求是、真实科学的态度面对历史,才能更准确客观地把握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发展规律,才能提高人认识和驾驭外在客观世界的能力。

作为教育的历史,应以历史实现人的思想和精神的传承与发展以及人格养成。人类生生不息不断进步,铸就了合乎规律、合乎人性的精神财富。《易传》中有两句非常经典的话:“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地势坤”讲宽大与多样,要求人应具有“厚德载物”的博大、宽容的胸怀与精神。当今我们经典学说中讲的“运动发展”观点及“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原理,与之是何其相通。先秦的屈原讲爱国,近代的谭嗣同讲爱国,我们今天仍讲爱国。历史发展的内容在不断变化,发展的主题也在变化,但人类最本质的精神是永恒的。人之所以为人。首先在于精神与人格。从这个意义上看,作为教育中的“历史”似乎少了很多。

教育中的历史,应以历史实现人情感和个性发展。人是有理性又有情感的动物,没有情感就没有人的一切。正如德国哲学家康德所说,很多人知道什么是真理,但他未必知道这为什么是真理,即使他知道为什么是真理,他也不一定会按这一真理去做,促使他去做的是内在的强大的情感动力。情感是人们行为启动和保持的内在强大动力,是关乎人个性和人格养成的关键因素。所以历史应“求美”,在“求美”的基础上“求善”。

2关于历史教学对历史教学的疑问,来自于由教育目的所决定的教学目标和学习方式。历史教学是教会学生学习和研究历史吗?这有点难以回答。因为目前历史考试中所要求的“学科能力”,其核心仍是学习甚至是研究历史的能力。在教学改革中,“自主学习”主要还是强调了学习主动性和方式方法,况且“研究性学习”又形成热潮。作为基础历史教育的一线教师,可以说是左右为难。其实,这个问题不是改革与保守、进步与落后的问题,而是对历史教育本质的认识问题。与其他学科不同,历史教育不是以培养“历史学家”为目的。中学历史教育的本质特征应该就是它的“非专业性”。作个比喻,我们喜欢音乐,欣赏音乐,需要一定的音乐知识,但未必成为音乐家。学习历史也是如此。目前看,关键是教学中如何实现由学科本位到学生本位的转变、由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历史到通过学习历史而实现自身发展的转变。以往我们着力强调了学生的主动参与性,并出现了一系列以此为基础的教学法,如“问题教学法”“学案导学法”等,但主要问题还是学科本位的,其效果主要反映在考试中,与历史教育的真正价值相差甚远。因此,仅仅强调学习的主动性还远远不够,关键在于教学组织上如何实现学科价值与人的发展特征的结合。具体讲,就是学生主动地去学什么,怎么学,能在多大程度上调动学生情感和促进其思维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