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贫困地区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同伴教育”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10-20
/ 2

民族贫困地区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同伴教育”

廖朝平

(广西省南宁市横县镇龙乡中心学校,广西南宁530307)

摘要:为解决民族贫困地区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的发展困境,文章引入“同伴教育”概念,利用儿童的趋同心理,以同龄的同伴教育者帮助留守儿童解决其心理问题和教育问题,在学习、生活、纪律、安全、卫生等方面为留守儿童提供帮助,促进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关键词: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同伴教育;同伴教育者

前言: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城乡差距和地区差异逐渐扩大,外出务工限制逐渐减少,大量农村劳动力为追求更高的经济收入,从农村转移到城市,成为在城市提供劳动服务的农民工。农民工一般经济实力不强,没有能力带上自己的子女一同进城接受教育,通常会把子女托付给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代理抚养。这种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务工,自己跟随其他监护人留守户籍地的义务教育阶段的孩子被称为留守儿童,目前,随着外出务工人员数量的持续增加,留守儿童问题已经成为社会热点。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报告数据显示,我国大约有2.3亿外出务工的农民工和5800万留守儿童,大部分留守儿童处于民族贫困地区,生活环境和教育环境相对恶劣。儿童是祖国的未来发展的重要建设者,为了祖国的明天,我们必须重视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安全问题和心理问题,多途径为留守儿童提供关爱,优化留守儿童的教育环境,促进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一、民族贫困地区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的发展困境

1、父母关爱缺失引发的心理问题

小学阶段的留守儿童正处于心理启蒙期,对外界充满了好奇,渴望得到父母的关心、爱护和认可。留守儿童缺少来自父母的情感爱护,心理发展不健全,容易形成消极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留守儿童心理缺乏安全感,与人交往时表现出明显的自卑、孤僻、悲观和抑郁,有的甚至转化为焦虑、暴躁和自暴自弃。严重的心理问题会影响到留守儿童的学习和生活,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1]

2、由经济因素导致的生活问题

小学阶段的儿童正处于身体发育的黄金时期,需要补充优质的均衡营养以供身体发育。大部分民族贫困地区的留守儿童家庭经济条件都比较差,无力负担生活开销,甚至有的地方还存在吃不饱、穿不暖的情况,一些孩子营养不良。少部分留守儿童家庭环境相对好一些,但是由于父母常年不在身边,对子女的约束力不足,导致其子女养成了不良饮食习惯,如喜欢挑食、喜欢吃垃圾食品等,严重危害身体健康。一些留守儿童在家还要承担一定的家务和农事劳动,对他们正在发育的身体造成负担,影响留守儿童的健康发育。

3、多方面导致的教育问题

不管是心理问题还是生活问题,最终都会表现在教育上,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主要表现在三方面:第一,辍学问题,留守儿童的失学问题非常显著,由于家庭经济条件差或者教育意识错位,留守儿童在接受一段时间的学校教育后,很多都会选择辍学并步入社会,2018年针对广西某民族贫困乡镇的留守儿童教育报告显示,从未入学的留守儿童占适龄儿童的6.85%,半路失学的留守儿童占比7.65%,总失学率达到14.50%,这一数据足以引起我们对留守儿童失学问题的重视。第二,学习成绩差,相比于非留守儿童,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普遍比较差,其原因也是多方面的,如繁重的家务和农事劳动占用了学生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如留守儿童的父母对孩子学习的监督和指导太少,不利于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如留守儿童的爷爷奶奶受教育程度不高,有的甚至向孩子灌输“学习无用”思想,诱发了不良的学习态度等。第三,性教育不足,相比于城市学生和农村非留守儿童,留守儿童更加孤僻、自卑,不会与他人交流敏感话题,也没有其他性教育知识来源,在青春期性发育过程中会产生很多性困惑,在学校教育缺乏有效性教育的情况下,很多留守儿童都会形成错误的性认识,影响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严重时还会引发社会问题。

二、“同伴教育”模式的内涵

相比于与自己年龄、背景、地位差异较大的人,人们更容易接受与自己年龄相近、背景相似、兴趣相同、社会地位一致的同伴,能向同伴敞开心扉,接受他们的意见和建议,这就是“同伴教育”的基本原理。“同伴教育”是指利用儿童的趋众心理,通过对各方面表现比较优秀的儿童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使他们掌握一定的教育知识和帮扶技巧,然后让他们一对一、一对多的影响教育身边的同龄人,扩大教育影响项范围,提高教育质量。“同伴教育”能够减少教育对象的抵触心理,降低教育难度,在心理教育和隐私教育中能够发挥极大的作用。[2]

三、在民族贫困地区开展“同伴教育”策略

1、民族贫困地区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同伴教育”的准备措施

首先,“同伴教育”是一种细腻的、长期的、有针对性的帮扶互助教育,在正式开展“同伴教育”之前,当地教育局、学校和教师应该联合起来对当地留守儿童的基本教育情况进行普查,统计留守儿童的个数和分布情况,了解当地留守儿童的普遍教育问题和个别留守儿童的特殊问题,区分能够通过“同伴教育”解决的问题和不能通过“同伴教育”解决的问题。其次,要为一定数量的留守儿童配备指导教师,对留守儿童进行跟踪教育,留守儿童、教师、学校、教育局之间要形成树状责任体系。最后,应该在加强财政支持、推动校舍建设,提高教育补助、优化师资力量等物质扶持措施的基础上进行“同伴教育”,多管齐下,多角度解决民族贫困地区农村小学的留守儿童教育问题。[3]

2、学校要建立“同伴教育”组织结构

学校要在“同伴教育”理念指导下,在学校学生中建立适合“同伴教育”的组织模式,首先,需要在充分了解学生的情况下,在非留守儿童中挑选学习能力比较强,家庭教育环境比较好,性格比较开朗的学生作为“同伴教育者”,教师要教给挑选出来的“同伴教育者”科学的学习、生活、纪律、安全、卫生知识,帮助他们形成助人为乐、团结友爱的观念,使他们具备帮助同学、教育同学的基本能力。其次,要有针对性的组成合作学习小组,小组内包含两名以上的同伴教育者,利用小组合作探索教学问题的机会增进学生之间的情感互动,促进学生相互接受。教师可以针对留守儿童在学习、生活、纪律、安全、卫生等方面的问题,提出相应的研究课题,鼓励学生在小组讨论中寻求答案,在这个过程中,同伴教育者能够将正确的观念一点点传递给留守儿童,规范认识、解答疑惑、释放心理。最后,指导教师可以通过座谈同伴教育者和直接观察走访留守儿童等方式,定期检验“同伴教育”的成效,并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教育方式。

3、正规同伴教育和非正式同伴教育并行

围绕具体问题进行的分组合作讨论可以解决一些普遍性问题,属于正规的同伴教育方式,但是灵活性欠缺,因此就要采用非正式的同伴教育来弥补不足。教师可以在考虑性别、家庭、学习情况等多种因素的情况下,实行具有隐藏性的“一帮一”策略,将同伴教育者和需要帮助的留守儿童结合在一起,鼓励同伴教育者主动和留守儿童交朋友,在聊天、玩耍的过程中将自己在培训中学到的学习、生活、纪律、安全、卫生知识传递给朋友。也可以根据留守儿童的兴趣爱好,将其引入相应的兴趣群体,如篮球队、书画团体、阅读写作团体等,在兴趣交流中解除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4]

结语:

“同伴教育”是建立在同龄人趋同心理上的,在教育过程中,要注意把控同伴教育者的质量,使其既能够倾听他人的心声,又能够在不伤害对方在自尊心的情况下指出对方的错误,并提供正确的指引。现阶段,同伴教育还有很多不足之处,这需要教育工作者在实施过程中积极总结和完善。

参考文献

[1]赖国佳.民族贫困地区农村小学开展留守儿童“同伴教育”的实践探究[J].西部素质教育,2019,5(02):18-19.

[2]唐丽,安陆生.同伴教育对留守儿童身体素质的影响[J].湖北体育科技,2015,34(07):569-570+638.

[3]曹红梅.农村留守儿童性安全同伴教育效果分析——四川省达州市三所农村中学调查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2013(10):128-130+176.

[4]曹红梅,徐晓阳.同伴教育:农村留守儿童性安全教育的有效方式[J].现代教育科学,2013(04):3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