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U心脏停搏患者心肺复苏的相关临床因素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06-16
/ 2

ICU心脏停搏患者心肺复苏的相关临床因素分析

程悠悠

江苏省常熟市第一人民医院江苏常熟215500

【摘要】目的:ICU心脏停搏患者心肺复苏的相关临床因素分析。方法:本文选取40例ICU心脏停搏患者,根据复苏成功与否情况随机划分两组,对两组患者的原发疾病、心脏停搏影响因素、肾上腺素使用量大小等多项指标进行核对对比,进一步对心脏复苏成功率相关方面的影响因素加以分析探讨。结果:造成患者的心脏停搏主要是两方面因素,快速心律失常、慢性心律失常,心肺复苏成功组中有17例患者是由于快速心律失常造成心脏停搏,剩下的3例患者是由于慢性心律失常造成心脏停搏。心肺复苏失败组中有6例患者是由于快速心律失常造成心脏停搏,剩下的14例患者是由于慢性心律失常造成心脏停搏。两组患者的快速心律失常、慢性心律失常两个影响因素的影响大小结果对比存在明显差异。同时快速心律失常影响因素造成的心脏停搏患者的心肺复苏成功率明显要高。结论:ICU心脏停搏患者在心肺复苏治疗过程中,其中原发疾病类型、肾上腺素使用量大小、心脏停搏等都会对复苏治疗过程产生较大的影响,因此在临床治疗工作开展时,一定要加强对这些影响因素的识别和预防控制,提升心肺复苏治疗成功率。

【关键词】ICU;心脏停搏;心肺复苏;相关临床因素

心脏停搏是患者的心脏窦房结构不能够产生正常的冲动,导致心房、心脏等出现跳动停止的一种临床疾病,在急救治疗工作开展过程中,心肺复苏会对患者的生存质量产生较大的影响[1],尤其是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不断进步,心肺复苏治疗方式也不断优化,救治成功率也不断提升。但是在临床研究统计结果中显示,单纯的采用心肺复苏治疗方式,其复苏效果不显著,因此临床中需要对影响心肺复苏顺利开展的影响因素加以识别和分析,进一步提出针对性治疗措施。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本次试验选取2014年2月~2016年2月的40例ICU心脏停搏患者,每组各20例。男22例,女18例,年龄37.60岁到86.10岁,平均年龄(64.36±12.50)岁。主要原发疾病包括心脑血管疾病、呼吸道疾病、意外伤害、中毒以及其他原发疾病[2]。

1.2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在开始心肺复苏治疗过程中,需要对患者的心脏进行按压处理,完成气管插管操作,给予电除颤、静脉滴注肾上腺素、机械通气等治疗过程[3],进一步建立体外循环,及时实施抗心律失常治疗过程,同时在众多的治疗方式中,用到最多的就是电除颤、静脉滴注肾上腺素、机械通气等治疗过程,因此在具体开展治疗工作时,可以确保患者的脑部保持在一个持续的低温状态下,避免对患者的脑细胞产生不良影响,达到有效的保护效果,同时在治疗工作开展过程中,需要积极实施持续治疗过程,降低对患者的不良影响,尤其是对于原发疾病,一定要提前实施救治治疗过程,提升临床疗效[4]。

对两组患者的原发疾病、心脏停搏影响因素、肾上腺素使用量大小等多项指标进行核对对比,进一步对心脏复苏成功率相关方面的影响因素加以分析探讨。

1.3指标判断标准

复苏标准[5]。实施有效的复苏治疗过程后,患者复苏治疗成功,主要体现在如下几方面。第一,将患者的大动脉按压后会出现搏动情况;第二,对其动脉压指标大小进行准确的测量,会发现患者的动脉压至少是8千帕;第三,对患者进行心电图检查,发现其心电图各项相关指标大小维持在正常范围内;第四,上面的三项指标以及症状迹象能够持续,同时持续时间不低于10分钟。复苏成功后,患者的心跳、呼吸频率、脉搏、生命体征等相关指标都恢复正常;复苏失败后,患者的心跳、呼吸频率、脉搏、生命体征等相关指标都没有恢复正常。

肾上腺素标准。心肺复苏治疗期间,采用静脉滴注肾上腺素来实现对患者的有效刺激作用,注射剂量问题,在临床中规定的标准剂量是每次静脉滴注3毫升到5毫升之间,同时需要一直操作到恢复正常的心律后停止,对于小剂量肾上腺素使用过程中,就是保证每次的静脉滴注剂量控制在3毫升到5毫升之间,大剂量肾上腺素使用过程中,就是保指每次的静脉滴注剂量开始阶段控制在3毫升到5毫升之间,之后伴随着滴注次数增多后,调整使用剂量,每次剂量增加,每次增加剂量大小为1毫升、2毫升、3毫升等,按照等差数列大小进行递增,一直用药到患者的心律恢复正常后停止肾上腺素使用[6]。

1.4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应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组间比较分别采用t检验()或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原发疾病对患者心肺复苏治疗过程的影响效果对比

对于心脑血管疾病和意外损伤两种并发症类型的患者来说,实施心肺复苏有着较好的临床疗效,可以提升心肺复苏成功率。但是对于呼吸系统疾病、中毒以及其他并发症类型的患者来说,实施心肺复苏治疗后,疗效不明显,因此心脑血管疾病和意外损伤两种并发症类型对患者心肺复苏治疗成功率大小有着非常明显的影响效果,如表1所示:

2.3心脏停搏对患者心肺复苏治疗过程的影响效果对比

造成患者的心脏停搏主要是两方面因素,快速心律失常、慢性心律失常,心肺复苏成功组中有17例患者是由于快速心律失常造成心脏停搏,剩下的3例患者是由于慢性心律失常造成心脏停搏。心肺复苏失败组中有6例患者是由于快速心律失常造成心脏停搏,剩下的14例患者是由于慢性心律失常造成心脏停搏。两组患者的快速心律失常、慢性心律失常两个影响因素的影响大小结果对比存在明显差异。同时快速心律失常影响因素造成的心脏停搏患者的心肺复苏成功率明显要高。

3.讨论

对重症监护室心脏停搏患者实施心肺复苏治疗过程中,一定要对各个不同的影响因素提前加以识别,心肺复苏成功率不断上升[7],但是其成功率仍然有待于进一步提升,在具体开展治疗过程中,能够及时准确的识别影响心肺复苏成功率大小的因素非常关键,可以提前做好预防管理工作,加强因素识别,原发疾病类型、肾上腺素使用量大小、心脏停搏等都会对复苏治疗过程产生较大的影响,因此提前加以识别控制,对于提升心肺复苏成功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有着重要作用。其中原发性疾病、肾上腺素使用剂量大小、心脏停搏的不同类型等都会对心肺复苏成功率大小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在临床具体开展心肺复苏治疗工作时,需要加强对相关影响因素的识别和分析,能够不断优化治疗技术和治疗方式,采用先进的管理设备,确保临床急救医师对各种抢救技术能够熟练掌握,保证临床治疗工作的顺利开展,提升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滕启皓.ICU心脏停搏患者心肺复苏的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3,(25):89-90.

[2]张晓明,金鹏,杨华等.ICU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的相关临床因素分析[J].中国急救医学,2011,31(2):135-138.

[3]缪文丽,李海玲,王弘道等.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和S100蛋白评估心脏停搏患者复苏后脑损伤的研究[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07,19(12):749-752.

[4]朱国锋.ICU心脏停搏患者心肺复苏的相关临床因素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21):430-431.

[5]黄海生.ICU心脏停搏患者心肺复苏的相关临床因素分析[J].当代医学,2013,(20):100-100,101.

[6]王微,宋维.基于Utstein模式的院内不同地点心肺复苏结果对照研究[J].临床误诊误治,2013,26(1):8-11.

[7]高岭燕,杨玉玲,张其霞等.非心源性心脏停搏患者应用心肺复苏机复苏效果观察[J].护理学报,2010,17(22):5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