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车拉移工艺在超重件拉移过驳工程中的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12-22
/ 1

小车拉移工艺在超重件拉移过驳工程中的应用

胡敏

广州打捞局

摘要:在超重件的拉移过驳工程中,相比传统的使用滑靴和滑道的拉移工艺,使用小车拉移工艺可以有效的减小拉移时所需的拉力,因此降低了对拉移设备以及拉移场地要求,降低工程费用。本文主要通过结合在“上海外高桥CJ46自升式平台拉移工程”小车拉移工艺的使用情况,系统的阐述了小车拉移工艺在超重件拉移过驳工程中的应用。

关键词:拉移过驳小车拉移轨道系统设计

大型船厂及钢结构厂在建造海洋石油平台、导管架、自升式平台等重型结构时,一般采用在陆地组装场地制造完成后拉移并过驳至驳船上然后运输到安装地点的方法,而目前国内对于超重件拉移、过驳接载工程的拉移工艺多为滑靴加滑道的工艺形式,此种工艺的优点是滑道铺设相对简便,精度要求低,缺点是拉移过程中摩擦为滑动摩擦,因此摩擦力大,需要较大的拉移力,需要布置较大的拉力点及专门布置启动千斤顶,对拉移系统和拉移场地有很高要求。

本文结合上海外高桥CJ46型自升式平台拉移工程,系统论述的采用小车加轨道的拉移工艺,其工艺主要核心方法为:布置一套可以灵活移动的上下轨道代替滑道,然后在轨道上布置小车并使用垫梁连接以代替滑靴,超重件与小车之间使用垫木楔实,拉移过程使用拉移系统直接拉移小车。采用此种方法的拉移过程中为滚动摩擦,所需拉移力小,不受场地场地承载力限制。同时拉力点从结构物到布置转而布置到滑道上,能有效保护结构。

1.工程概述

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根据项目生产需要,将一艘CJ46型自升式钻井平台从陆地总组搭载工位,移位至坞边后,并过驳到半潜驳船上,最终在适当水域通过半潜驳船实现钻井平台起浮下潜的目的,并移至舾装码头。

CJ46型钻井平台的主要技术参数如下:

船长65.25m,船宽62.00m,重量约9500t,艉腿中心46m,中线船深8.00m,舷侧船深7.75m设计吃水5.0m。

施工场地基本概况如下:(1)陆地组装平台与船坞之间设有5条加固区域,加固区域可架设滑道。(2)船坞陆侧有约3米的廊道区域承载力很低,需采用钢结构梁跨越。(3)滑道平台加固区域地基承载力为98吨每线米,其他区域地基承载力为5吨每平方米。(4)陆地区域锚点承载力低。

2.施工流程

小车轨道铺设流程工艺见图1:

上轨道设计

根据小车横向车轮的间距,设计钢轨结构型式。本次拉移采用QU-70重型轨道,该型重轨为12m/条。该型重轨通过压铁固定至20mm厚垫板上,垫板宽度为1m,并根据现场场地,共加工100套12m(其中陆地段55套,驳船45套),5套10m,5套1m轨道。轨道与轨道之间采用QU-70重轨专用的鱼尾板连接。

钢垫梁设计

钢垫梁连接该滑道上所有小车,同时较为均匀的传递钻井平台重量至小车上,因此钢垫梁的设计需要有足够的强度及刚度,从而起到较好的传递拉移力及平台重力的作用,同时对轨道的前后倒驳顺序进行排列,最终将钢垫梁长度尺寸设计为9m,加工数量为34条,以最大效率利用现有轨道。

过渡轨道设计

考虑到平台过驳接载过程中,驳船轨道相对于陆地滑道存在一定的落差。与滑靴拉移不同,为了保证平台顺利由陆地滑道过驳至半潜驳滑道,需要设计由陆地滑道至半潜驳滑道的过渡轨道。过渡轨道的长度选取需要参照轨道上小车车轮纵向最小间距,即过渡轨道的长度应小于车轮纵向最小间距。

4.施工过程

在2015年6月4日10点半,平台正式开始拉移,随着绞车操作人员准确操作,以及驳船精准的调载,平台顺利平稳的拉移前行,下午3时,平台完全通过过渡段轨道并拉移至驳船上,此次拉移实际最大启动拉力记录为320吨,我方设计拉力系统可提供480吨拉力,此次拉移充分的验证了小车拉移滑道布置的精确性及可靠性。

5.总结

在整个外高桥CJ46拉移项目方案设计时,由于施工场地承载力小,没有适当锚点,给拉移设计增加了不少的困难,通过技术人员大量的方案设计及论证,大胆创新的采用了小车加轨道的拉移形式,大大减小了拉移过程所需的牵引力,从而减小了对锚点布置的要求,保障了工程的顺利完成,并有效节约成本提高效益,此次工程的顺利实施也证明了使用小车工艺在超重件拉移中的优势,为以后类似的拉移工程中提供了宝贵的施工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