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中如何让学生探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07-17
/ 2

数学教学中如何让学生探究

何光碧

何光碧(雷波县五里悟宿苗圃希望小学四川雷波616550)

【摘要】数学教学中,通过设置问题情境,引发探究兴趣、把探究性学习过程设计成“猜想——探究”的学习过程,用抓特殊性的方法完成对知识的探究,培养思维深刻性和广阔性,引导开展探究性学习,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数学教学;如何;探究

霍华德?加德纳在《智能的结构》中倡导:生生的学习方式以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为主。新课程改革关注探索能力的培养,注重培养探索性学习;我认为:学习数学的过程是亲自参与、丰富、生动的思维过程,是经历实践和创新的过程。新课程改革把指导生生进行探究性学习作为改革重点之一,而数学教学中如何让学生探究成为一线教师们研究的课题,下面结合教学实践谈此看法供参考:

1.引导开展探究的重要性

数学教学选用探究方式适应改革的需要,宗旨:遵循现代教育以人为本的观念给生生发展以最大的空间;把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教学的重点。改革是在探究中改革,是探究新方法,获得理想教学效果。这种探究适合学科,能用在教学中,可以说谁能够掌握探究的钥匙,方能打开教学改革的大门。因此教学改革与探究是相伴而行的,实践告之,数学教学按照现代教学运行机制选用探究式,调动生生参与教学积极性,发挥自主探究能动性,使课堂教学焕发出生机。即:⑴实现教学形式的转变:①减少教师的讲授;②满足自主发展的需要;③在“活动”中学习,“主动”中发展,“合作”中增知,“探究”中创新。⑵体现学习的自主性:规律自主发现,方法自主寻找,思路自主探究,问题自主解决,这样数学教学焕发出生机勃勃的情景。

2.创设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激发探究兴趣

教学活动中,良好的师生关系,能使教师的“导”与学生的“学”有机融合,达到“亲其师,信其道”。教师不能因站在讲台上而高高在上,应设身处地站在生生的角度去体会想法和情感,随时鼓励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鼓励师生平等对话。对生的过错应以宽容的态度对待,不苛求,当严则严,批评要讲究方法,看时间、地点,不可轻易伤害幼小心灵。对过错,可幽默代之,自己去领悟,接受意见。如:教学《分数的意义》时,让生生拿出准备的一张长方形纸片,一根一米的绳子,二个苹果,一幅熊猫图,自己动手切一切,折一折,分一分,试一试,用不同的材料来说明其意义。评析:师的民主,尊重生的个性,兴趣被激发。可见,创设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容易被调动。

3.发挥师生情感作用,促进探究兴趣的提高

“爱”是学习的动力!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对学生倾注全部的爱心和热情,提出合理的目标和要求,寄予希望,会出现“皮克马利翁效应”达到理想的效果。当然应该防止“马太效应”,对教育对象一视同仁,在给优生“锦上添花”时,一定要注意为中间生和暂时潜能生“雪中送炭”,使其向优生转化。教师的期望是影响生生学习兴趣的重要因素,但应该以学生的自我认识为中介,有自卑感的学生,不接受师的高期望,有自强精神的学生,会鄙视师的歧视。所以,教师对全体学生的高期望必须要被学生认同或接受,成为大家的共识,才能真正起到促进学习的作用。教师充分信任生生,尊重生生个性,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有了良好的师生关系,课堂上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才能充分发挥,学生才能信心百倍地学习,在学习中也才能富于探索和创新,教学的效率才能明显提高。

4.用抓特殊性的方法来完成探究

教学过程中,指导运用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抓住共性的同时,重点完成对特殊性探究。如,教学平行四边形时,引导从平行四边形概念入手,对角、边、对角线、面积、对称性进行探究。又如:教学菱形、矩形、正方形时,重点引导进行异性方面探索,找出特性,即:菱形:对角线互相垂直且平分每组对角、四边相等、面积为对角线乘积一半;矩形:对角线相等、四个角是直角、邻边之积是面积;正方形是菱形、矩形的特殊。通过比较、总结,完成学习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另外等腰三角形与等边三角形;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都可利用引导自主探究来完成。

5.创新教育中开展研究

研究性学习充满着探索乐趣,磨砺学生的意志,锻造学生的自信。小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是创新教育对小学教育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促进进行研究性学习同时,不断地拓展、总结、完善,以更好的适应现代教育教学发展要求,为学生精心打造一把打开知识之门的“金钥匙”。本人的观点:①学生具有创造和研究的潜能,能满足心理需要,激发学习兴趣、动机及求知欲。②真正有意义的学习,不是被动接受现成书本知识,而是学生以积极心态,在自己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对新问题进行积极探索、主动建构过程。③学生对客观现实认识来自于对外界尝试、研究、探索的活动,而学生用自己的学习方式研究新知,师再进行“因势利导”,更符合认知特点和规律。④研究性学习提倡学生自由研究、创造,提供更多活动机会、表现与发展机会,鼓励自由奔放和新奇想象,使创造潜能得到发挥。⑤学生只有在努力研究新知、解决问题过程中,学习的自主性、主动性、创造性得到发挥,主体性得到发展,个性得到解放。⑥研究性学习能够培养学生发现、提出、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独立研究与合作精神,通过亲身参与研究、实践活动,获得积极情感体验,逐步形成在学习与生活中乐于寻疑、质疑、解疑的心理倾向,培养合作意识和人际交往能力,发挥数学学习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主体性发展。如:下面面积计算,能想出几种方法: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48厘米,从角顶到对边中点连成一线,得到四边形,你能知道它的面积吗?此题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品质和创造性见解。通过综合对比,启发一题多解。实践证明,绝大部分能顺利完成,部分在师启发下,通过努力完成,这样使不同智力水平学生达到智力的自我最佳发展区,体现因材施教和探究性学习。

6.探究过程中大胆放手,主动参与教学过程

在“指导-探究”教学中,师要把教学看作是师生合作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由单纯的传授者和管理者转化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生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师在教学中应寻找调动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最佳途径,让生生参与到学习之中去。同时师更要善于启发思维,引导提出见解或问题,最终达到“指导-探究”教学的目标。如:10本相同的书摞起来有42毫米高。多少本相同的书摞起来有210毫米高?一般是先求出每本书有多高,再求多少本相同的书摞起来有210毫米高。但是细心的生通过观察与分析发现,210和42之间有倍数关系,能不能先用210除以42呢?通过分析、讨论得出是可以的,210里有多少个42,就有多少个10本。从而提供机会,使生生都成为主动参与者,而群体参与的结果是产生和谐的情感共鸣,从而不同程度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增强参与数学活动的兴趣和自信心。

7.巧设实践活动,学会在探究中创新

创新活动离不开实践,在教学中要精心设计与安排探究性的实践活动,给生生提供在实践中自主探究、自我发现的时间和空间,激励主动探究自己未知领域。如:教学圆柱、圆锥体积之后,开展数学实践活动:动脑筋、求体积。具体办法:①量取有关数据,计算用橡皮泥捏成的不同规格长方体的体积;②在2分钟内把量量、算算中用过的橡皮泥捏成一个小动物,并且小组之间交换一下。如果以立方厘米为单位,各小组估计拿到的小动物的体积;③要求不破坏小动物的形状,用测量的方法求出这些小动物的体积。自主设计实验方案并进行实验,需要的材料师尽可能地提供帮助;④引导对比估计、实验,分析产生误差的原因;⑤能求一枚小螺丝钉的体积吗?能求出一袋沙子的体积吗?能求出不规则土豆的体积吗?评析:通过这次活动,生生认识到遇到问题的时候,只要善于从不同角度去思考就一定会找到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学会创新。

总之,数学教学中开展探究活动,其指导思想和数学新课标理念一致,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是对教师教学观念和教学能力的挑战。教师利用教材和课堂,在接受性学习与研究性学习之间找到恰当的平衡点,培养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体现“以生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参考文献

[1]新课标和小学数学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