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双数量词容量构式”构式语法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9-19
/ 3

汉语“双数量词容量构式”构式语法分析

王启辰

天津大学仁爱学院301636

摘要:诸如“一锅饭吃十个人”这样的句子表面看来不符合汉语语法规则,实则具有一定的内在规律性,在日常交际中的使用率也相当之高。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从构式语法角度提出了汉语“双数量词容量构式”,演绎推理了该构式形式及含以上的不可预测性、论元实现和多重论元实现方式以及对于进入该构式各组成成分的限制条件。

关键词:“一锅饭吃十个人”;构式语法;“双数量词容量构式”;演绎推理

一、观察

汉语中有如下一类句式,

(1)a.一锅饭吃十个人;

b.十个人吃一锅饭。

(2)a.一间房子住五位老师;

b.五位老师住一间房子。

(3)a.一本书读两个星期;

b.两个星期读一本书。

(4)a.一块肥皂洗十次;

b.十次洗一块肥皂。

(5)a.一个柜子藏两个人;

b.两个人藏一个柜子。

每例中a、b两句的谓语动词一致,而作主语和作宾语的名词词组分别互换了位置。从表面上看,按照词序及字面意义,b句相比a句更符合汉语语法规范,如例(1)b中的“人吃饭”符合汉语思维,而a中“*饭吃人”则显得有些不合常理,例(2)同理;例(3)、(4)中的a句也出现类似情况:“*星期读书”“*次数洗肥皂”这样的句子通常来看也是不合法的。例(5)当中的a句情况相似,而通常被认为符合汉语规范的b句则会产生歧义:两个人藏在/到柜子里,或者两个人把一个柜子藏起来。下面将在对以上各例a句与其对应b句对比的基础上,进一步描述总结其在形式及含义上的特点,进而探究其合法性。

二、描述

1.形式

从形式上看,①a句的句子结构均为:名词词组1(NP1)+动词(V)+名词词组2(NP2),并且,名词词组1和名词词组2分别对应b中的名词词组2和名词词组1,如例(1),“一锅饭”对应“十个人”,动词后面的“十个人”则对应“一锅饭”。从系统功能语法角度看,这相当于对两个句子的主题和述题进行了互换。②仔细观察,每个结构当中的两个名词词组均是由一个数量词对一个名词进行修饰的,如例(1),“一锅”修饰“饭”,“十个”修饰“人”。③另一方面,每个句子当中的动词都是单音节简单动词:吃、住、读、洗、藏;有些情况下,诸如例(1)a中的这类句子表达数量分配关系,即为“分配句”(丁加勇,2006),特别是以类比重复句组出现时,这些动词可以省略(张旺熹,1999,任鹰,2005)。如“一锅饭(吃)十个人,两锅饭(吃)二十个人,…”。

2.含义

从含义上看,①处于主语位置的名词词组(即主题)相比处于宾语位置的名词词组(即述题)凸显。如例(1),a句中“一锅饭”相比“十个人”凸显,b句中的情况则刚好相反。②此外,以上各例的b句描述的是一个动态的事件,a句与其相比则体现静态的数量关系(丁加勇,2006)。b句的动态事件性由其动词词组体现,即把该结构中的名词词组1去掉,如“吃一锅饭”“住一间房子”“读一本书”“藏一个柜子”。而a句当中的名词词组缺一不可,而且如上所述,数量词也不可省略,如“*一锅饭吃”“*吃十个人”“*饭吃十个人”“*一锅饭吃人”“*饭吃人”。

三、解释

1.主流语言学派视角

对于以上各例a句中所呈现出的形式及含义特征,从形式派语言学角度来看,其不过是在形式上将上述各例b句的两个名词词组的位置进行调换,对动词施加一些限制,从而得到由b句转换而来、但含义并未发生改变的a句,这也是对乔姆斯基转换生成语法核心思想的体现。然而,这样的做法会导致词条的增多,致使本应数量有限的词汇无限扩张,压制本应无限语法,从而违背乔姆斯基的理论初衷;从现实意义来看,这样无疑也会增加语言使用者的记忆负担。但从对动词施加限制的角度来看,例如丁加勇(2006)提出这种句型认知框架的激活方式是动词方式化,认为动词受到了“供用义”限制,这对该语言现象做出更加合理的解释起到了一定作用。

2.构式语法视角

(一)“双数量词容量构式”

本文将尝试从构式语法角度对其进行解释。首先,根据构式语法对构式“是语言形式和含义的配对”的定义,本文在借鉴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针对以上各例中a句呈现的语言现象给出“双数量词容量构式”,定义如下:<含有数量词的名词词组1(NP1)+(动词(V))+含有数量词的名词词组2(NP2),NP1的容量(不)满足NP2的所需>。

张建理,叶华(2009)曾给出“双数量词构式”,构式定义为<含数量词的名词词组1+动词(V)+含数量词的名词词组2,供求量平衡>,“即可供给量大于或等于需求量,供求相抵,需求得到满足”。本文认为,该构式在形式上的定义存在若干不妥之处:①从构式名称来看,“双数量词”不能唯一满足a句中的语言现象,各例b句中也包含两个数量词及对应被其修饰的名词,但并没有因此体现出构式中“供求相抵”的含义,因而本文认为在命名上添加“容量”二字更为准确。②如上所述,构式中的动词在某些情况下是可选项,因而定义构式的形式时要给“动词”添加圆括号以表示可选。③动词不仅可以省略,还可以在前面添加诸如“不够”“不足”“难以”等表示否定含义的副词进行修饰,这时,构式含义表示供不应求,需求不能得到满足。

丁加勇(2006)以“一条被子盖三个人”为例,对类似语言现象进行了分析,并给出了三种解释,分别对应三种句型:

(6)分配句:一条被子盖三个人,两条被子盖六个人。

(7)容纳句:这条被子真宽,一条被子盖三个人。

(8)表示事物先后/反复使用的数量:一条被子盖了三个人了,你还不洗?

可以看出,例(7)所示的“容纳句”与本构式具有相似含义,可以理解为“一条被子(可)盖三个人/一条被子(可供)三个人盖)”。例(6)则类似上述动词省略的情况,可以看作是例(7)的一种特例,即“一条被子(可盖)三个人,两条被子(可盖)六个人…/一条被子(可供)三个人盖,两条被子(可供)六个人盖…”。例(8)同样可以看作是例(7)的特例,即由空间容量引申为时间容量:一条被子(可先后)被三个人盖(cf.一块肥皂洗十次/一块肥皂(可先后)洗十次)。综上所述,以上三种解释均可以归结为例(7)所示的句子类型,而这又与本文中的“双数量词容量构式”在本质上是类似的。

(二)不可预测性

从形式上看,表示“容量满足需求”的名词词组1在先,而表示“容量被满足需求”的名词词组2在后,这与正常汉语语法规则是相违背的,即各例中的b句才是正常、可预测的形式。如例(1),有生命、有意识的“人”可以吃其劳动创造的产物、不具有生命和意识的“饭”,而反之则被认为是不成立的。从含义上看,该构式各组成成分中并没有明确表示“可以满足需求”这一隐含被动含义的词,如例(1),可以推导出一锅饭的量可以供三个人吃,但是无论是动词本身还是两个名词词组都没有办法体现“供”这一隐含义的存在。

(三)论元实现

储泽祥、曹跃香(2005)提出具备表示事物常规、熟悉功用的动词能够进入容纳句,本文认为,这一类动词为进入“双数量词容量构式”的常规动词,如例(1)-(4);而临时充当某种功用的动词在取其“临时功用义”时也可以进入该构式,如例(5),在这种情况下为多重论元实现。下面就例(1)-(5)中a句中各语义角色是如何与其句法模式相互融合的给出分析。

例(1)一锅饭吃十个人

语义角色:[施事,受事]

句法模式:[受事,施事]

根据语义连贯原则,施事和受事的语义角色可以分别相互融合,论元实现过程中并没有增加论元个数,只是由于论元先后顺序发生改变而引起论元种类发生改变。

例(2)一间房子住五位老师

语义角色:[施事,地点]

句法模式:[地点,施事]

根据语义连贯原则,施事和地点的语义角色可以分别相互融合,论元实现过程中没有增加论元个数,只是种类发生了改变。

例(3)一本书读两个星期

语义角色:[施事,受事]

句法模式:[受事,时段]

根据语义连贯原则,受事这一语义角色可以相互融合,论元实现过程中增加了一个论元“时段”,减少了一个论元“施事”,总体数量并没有发生改变,论元种类发生了变化。

例(4)一块肥皂洗十次

语义角色:[工具,受事]

句法模式:[工具,频率]

根据语义连贯原则,工具这一语义角色可以相互融合,论元实现过程中增加了一个论元“受事”,减少了一个论元“频率”,总体数量并没有发生改变,论元种类发生了变化。

例(5)一个柜子藏两个人

语义角色:[施事/移动者,地点/目标]

句法模式:[地点/目标,施事/移动者]

根据语义连贯原则,施事和地点(或移动者和目标)的语义角色可以分别相互融合,论元实现过程中没有增加论元个数,只是种类发生改变。综上,无论是论元实现还是多重论元实现,句法模式相比其语义角色在论元数目上没有发生改变,改变的只是论元的种类。另一方面,从含义角度来看,根据压制原则,以上各例中动词本身含义与构式义“NP1的容量(不)满足NP2的所需”发生冲突,受到整个构式义的压制而“方式化”,但动词词义本身并没有发生变化,在构式之外仍保持其本意。

(四)限制条件

进入“双数量词容量构式”中的动词和各名词词组也会受到一定条件的限制。①进入构式的两个名词词组都必须由数量词对其进行修饰,且不可省略。②根据项开喜(1991)名词词组1不可以是施事(可以是受事,工具,地点,目标等,见上例),名词词组2不可以是受事(可以是施事,工具,时段,频率等,见上例)。③对名词词组2还要额外增加一些限制:该名词词组不能定指,即不能由指示代词“这”“那”等进行修饰;也不可为描述性词语所修饰(丁加勇,2006),这些名词词组只能是上位范畴词或个别由表示容纳量单位修饰的下位范畴词,如“一张单人床能睡三个大男人”(张建理,叶华,2009)。④动词方面,可以有否定形式,即由不够、不足、难以等修饰,如“一锅饭不够吃十个人”,但是不能由表示“肯”“愿意”“想”等主观意愿的助动词修饰,如“*一锅饭肯吃十个人”,而对应名词词组互换位置的b句类型中动词前则可以,如“十个人肯/愿意/想吃一锅饭”(马庆株1988,李艳惠,陆丙甫,2002)。

四、结语

从以上分析来看,诸如“一锅饭吃十个人”“一条被子盖三个人”这样表面上看来不符合汉语语法的句子,在构式语法视角下可以归结成为“双数量词容量构式”:<含有数量词的名词词组1(NP1)+(动词(V))+含有数量词的名词词组2(NP2),NP1的容量(不)满足NP2的所需>。本文从该构式名称的提出、该构式形式及含以上的不可预测性、论元实现和多重论元实现方式以及对于进入该构式中各组成成分的限制条件分别进行了阐述,从而证明了这一句型的合法地位,也同时证明了由这些句型推导而出的“双数量词容量构式”具有合法性。

参考文献:

Hilpert,M.ConstructionGrammaranditsApplicationtoEnglish[M].Edinburgh:EdinburghUniversityPress,2014.

储泽祥、曹跃香.固化的“用来”及其相关的句法格式.世界汉语教学[J].2005,2:22—30.

丁加勇.容纳句的数量关系、句法特征及认知解释.汉语学报[J].2006,1:64—75,95.

李丽丽.从“三个平面”角度对“一锅饭吃十个人”的分析.文教资料[J].2013,32:146—147.

李艳惠,陆丙甫.数目短语.中国语文[J].2002,4:325—336,382.

龙青然.供动句浅析.思维与智慧[J].1988,4:43—45.

马庆株.能愿动词的连用.语言研究[J].1988,1:18—28.

任鹰.现代汉语非受事宾语句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项开喜.也谈汉语的“供动句”.逻辑与语言学习[J].1991,4:38—40.

张建理,叶华.汉语双数量词构式研究.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J].2009,39(3):149—156.

张旺熹.汉语特殊句法的语义研究[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9.

张旺熹.“双数量结构”的语义及其句法影响[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