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道德教育实验与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11-21
/ 3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道德教育实验与研究

和法文

◆和法文山东省新泰市第一中学271200

摘要:道德,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文化的灵魂,离开道德的文化必然是腐败的文化。传统是历史的产物,随着人类历史的进程而不断发展和变化。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灵魂,是代代相传、世世发展的民族智慧,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中国的精神力量。对于新一代中国人进行中华美德教育,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传统文化,是世代相传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风俗习惯。它既有强烈的历史遗传性,又有鲜活的现实变异性。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是人类文明中一笔宝贵的财富,它与各民族的优秀文化相互交融,造就了全人类的文明,在世界文化的宝库中,中国传统文化有其独特的魅力,有不朽的生命力,是实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精神动力。

关键词: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道德教育实验研究

自1998年工作以来,笔者结合17年教学实践中所遇到的问题,围绕如何进行教育实验,能否收到教育实验的效果等问题,进行了研究与实验。其中重点研究了以下五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此项研究的当代价值及其理论依据;二是中华美德教育内容的确定与现代转化;三是教育模式的探讨与实验;四是教育实验的初步成效及其延伸;五是思考与建议。

一、进行中华美德教育的当代价值及其理论依据

中华民族的后代,进行中华民族文化与传统的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主旨。在教育实验过程中,将它作为研究的重点,其中包括:

1.传统文化与道德,在实现社会现代化进程中,是一种精神动力

道德,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文化的灵魂,离开道德的文化必然是腐败的文化。传统是历史的产物,随着人类历史的进程而不断发展和变化。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灵魂,是代代相传、世世发展的民族智慧,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中国的精神力量。对于新一代中国人进行中华美德教育,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

传统文化,是世代相传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风俗习惯。它既有强烈的历史遗传性,又有鲜活的现实变异性。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是人类文明中一笔宝贵的财富,它与各民族的优秀文化相互交融,造就了全人类的文明,在世界文化的宝库中,中国传统文化有其独特的魅力,有不朽的生命力,是实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精神动力。

2.分清传统文化与道德之中的精华与糟粕

中华民族历经沧桑,创造了人类发展史上灿烂的中华文明,形成了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传统文化。要用科学的态度对待我们民族的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很好地继承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根本目的,在于结合革命传统教育,更加振奋我们的民族精神,增强中华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和凝聚力。对青少年进行教育,把实现德育总体目标与继承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结合起来,把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和人民革命以及在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形成的革命传统结合起来,赋予新的时代内容,吸收世界的先进文明成果,丰富和完善有中华民族特色、体现时代精神的价值标准和道德规范。

3.正确处理传统道德教育与政治教育的关系

道德与政治是难分难舍的。政治决定着社会发展方向,道德是社会、政治稳定的基础。以德治国,是中国治理国家的传统与特色。要以德治国,必先“以德治吏”。忠君报国、清政廉洁历来是“吏德”的核心内涵,也是一种政治道德。这种“吏德”对于治理国家实践经验的总结与理性的升华,其中那些具有超越时空的积极智慧,至今仍有开发和利用的价值。

伦理道德,历来是社会稳定的基础。重视与建设家庭伦理道德,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与特色。建设以忠、孝为核心的家庭伦理,对于当今中国社会的稳定,以及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都有重要意义。尤其是中小学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着重研讨如何加强学校德育——道德教育——中华美德教育。作为基础教育,最重要的是为学生一生奠定如何做人的基础,为此就必须加强道德教育。

4.强调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与作用

在教育实验中,要正确认识与处理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不是绝然对立的,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是一个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的过程。进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道德教育,本身就是一种历史文化的教育,有助于青少年学生接受马克思主义。

二、中华美德教育内容的确定与现代转化

教育实验在调整人们认识上诸多问题之后,就要解决中华传统美德,能否结合当今的社会现实、针对青少年学生的实际,使它既融于社会现实,又易于为青少年所接受。这是一项开发德育资源、进行精神产品再生产的工作,其难度是不言而喻的。

1.进行教育实验的宗旨

(1)培养学生具有儒家伦理的价值观念,成为有理想而又有道德修养的人;(2)使学生认识中华民族固有的道德观念和文化,认识自己的根源;(3)培养学生积极的、正确的人生观,使学生将来能过有意义的生活;(4)帮助学生确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选择和确定教育内容的依据教育实验的内容,是此项研究的核心部分,中国传统道德中学读本目录:

(1)父慈子孝;(2)兄友弟恭;(3)夫妻爱敬;(4)尊老爱幼;(5)勤学苦读;(6)志学博学;(7)尊师重道;(8)交友相益;(9)乐群利群;(10)人和为贵;(11)敬业克勤;(12)克俭爱物;(13)公私之辩;(14)义利之辨;(15)制欲导欲;(16)仁爱爱人;(17)公忠为国;(18)胸怀天下;(19)修身为本;(20)诚信守约;(21)宽恕待人;(22)谦恭礼让;(23)明智勇毅;(24)砺志自强;(25)廉洁守节;(26)知耻羞恶;(27)改过自省;(28)慎独自律;(29)躬行笃行;(30)明于荣辱;(31)善处忧乐;(32)穷达如一;(33)成事由力;(33)生死惟义;(34)理想人格。

《中国传统道德》及其中学读本,就成为我们进行此项教育实验,选择教育内容的重要依据。

2.构建德育体系的探索

5000年来中华民族世世代代,不断创造、更新和发展了的传统美德,进行再加工、再转化、再生产,构建社会主义新道德,提升新一代中国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历史价值。

提倡“忠、孝、仁、爱、礼、义、廉、耻”八种美德;五大价值观:“(1)国家至上,社会为先;(2)家庭为根,社会为本;(3)关怀扶持,同舟共济;(4)求同存异,协商共识;(5)种族和谐,宗教宽容。”修身、养性、齐家,对朋友以诚相待,效忠国家等道德价值观,树立起一个“敬业乐群、勤劳进取、廉政奉公、讲求效率”的精神,为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开拓了精神动源。

总之,在研究和借鉴这些经验与教训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对学校道德教育的新判断,也就形成了建构学校道德教育的一些新思路。

三、教育模式的探讨与实验

此项教育实验研究的一个重点,是如何使当今一代青少年学生接受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并内化为他们的自身素质。这就需要在丰富多采的教育实践中,探讨相应的、有效的教育模式。

1.“一主两翼三结合”的教育网络模式

这是以学校教育为主体、家庭与社会教育为“两翼”,学校、家庭、社会教育三结合的整体优化的教育模式。依据这种教育思路,在运作过程中,紧紧抓住思想品德教育这条主渠道,以班主任、任课教师为主导,以学科渗透为主要手段,把传统美德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中。

2.学生全程参与和主体内化的模式

注意调动学生的主体积极性,创造各种条件让学生参与,在参与之中体悟、深化,逐步形成自身的道德行为与习惯。使学生通过“读、抄、做、写、评”5个教育环节或内在机制,实现“主体内化”的道德教育新模式。

3.创造开放、互动的模式

学校的传统美德教育,必须与“家庭美德教育”、“社会美德教育”,三者配套联动,必须充分发挥“两翼”的功能:把教育的目标和内容用公开信的方式通知学生家长,每学期召开家长会,要求家长参与中华传统美德实验,配合开展教育。结合美德教育内容,定期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学生接受革命传统教育。

4.确立目标行为核检模式

中华美德教育实验围绕忠、孝、诚、信、礼、义、廉、耻八个核心德目,结合《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依据学生年龄特征和生活习惯,确立总体目标,制定每个目标的具体实施细则。班级围绕该学期目标,制定个人和集体分步达标的具体计划。学生明确目标后,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认真按照标准去做。评价过程包括:自我评价,家长评价,班主任综合评价。

5.给材料,案例讨论模式

在配合讲述一种理论或美德的前后,为引发同学的思考或强化学生的认识而展开的。比如为引导学生树立起“止于至善”的精神追求,给同学这样一段文字:“我们都是不完美的人,透过不完美的父母,进入不完美的世界,做人的意义和痛苦的地方就是接纳自己的不完美,亦要创造完美。”以启发学生正确认识理想,乐观面对现实。

6.引入经典模式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道德经典。作为一名学生,这方面的修养是必要的、必须的。学习经典,最好的方法是读原著、读原文。引导学生走进经典的主要篇目是《论语》、《大学》,进而是《孟子》,进而是《中庸》和《老子》。提倡“每日必读”是一种方法,提出主题,以查询资料引入也是一种方法,比如提出“四书中是怎样说明君子与小人的”,或展开专章、专题的导读,或启发学生与先哲的书对话等等。

总之,为了教育真实有效,必须对教育对象进行深入的研究。在采取以上不同教育模式的同时,注意把握学生真实的心理,引导他们在理论层次上的提高;把握学生对知识的扩展心理,发挥优秀道德文化的激发和感染力量;把握学生对事实和操作的兴趣心理,在联系现实和行为训练上不断探讨更加科学和适宜的方法;把握学生对人格魅力的追求心理,帮助他们不断战胜自我,提高身心修养和实现精神的升华。

四、教育实验的初步成效及其延伸

中小学教育理念就是:素质教育——重视德育——重视道德教育——重视中华传统美德教育。这种教育理念,就是让我们的子孙后代,具有中国人的传统美德、中国人的精神与气节,真正成为堂堂正正的中国人。

1.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是把人引向希望和幸福的教育

利用、开发丰富的资源,给学生创造和谐融洽、健康向上的生活空间,引领学生在多样化的活动中进行探究、体验、发现、建构,其本质是锻造人格、美化生命、提升生命质量,使学生自由、和谐、文明并富有创意地生活,为他们的终生幸福奠基。

2.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目标

回归诚实、爱心、良心,做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做一个有礼仪、有信仰、有追求,心态和谐、生活方式健康、人文素养较高的文明人。

3.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把提高人的文化素养当作道德生成与实践的根本途径来看待

强调用民族文化、地域文化、学校文化来培育学生的道德精神,树立道德榜样,生成道德智慧。

在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实验过程中,始终把握住课堂与活动这两条线,但同时又以家庭为辅,利用好家长学校资源,成立家长委员会,定期举办家庭教育报告会、召开家长座谈会,引导家长形成共识,共同进行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同时,通过家访、建立家校联系卡等形式加强学校与家庭的沟通联系,使家长明白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重要性,并积极配合学校做好孩子的教育工作。

五、思考与建议

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实验是有效的,深得人心的。德育的立足点是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顺民意、得民心。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代代相传使子女真正成人、成才,成为“四有新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改进和改革现有的德育工作。道德是做人的基础,道德素质是思想素质、政治素质的基础。中小学道德教育内容,把“根”扎在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沃土上,要依据当今和未来中国社会发展的实际对人们道德素质的需要,设计新一代中国人需要具备的各种道德。要建构符合教育规律、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德育过程新模式,尤其是要强调学生主体参与的德育新模式;学校与家庭互动的德育新模式;学校、家庭与社会互动的德育新模式等等。

教育实验研究的建议:重点研究学校德育的内容,研究中华美德在学校德育当中的新定位。它是时代的需求,并具有一定的前瞻性。通过科研课题的形式,在比较、鉴别、评价的基础上,或促其成型加以推广,或取各种模式之长、优势互补,必将成为充实和更新现行德育内容与德育教科书的一种资源和载体。

参考文献

[1]王殿卿赵军华主编《中华伦理》.首都师大出版社出版,1994年。

[2]赵军华主编李春玲副主编《新编中华伦理》.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1998年。

[3]刘献君主编罗映光桑敬民副主编《中国传统道德》.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8年。

[4]张锡生主编杨明王月清副主编《中华传统道德修养概论》.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