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表演课说“不”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10-29
/ 1

对表演课说“不”

田秀琴

山西省长治市特殊教育学校046000

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塑造美好心灵的圣地。教师在课堂上的一言一行都在体现着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准,并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

学校曾组织到某小学听语文公开课,讲课的是位年轻的女老师。她提出了下面的问题来导入课程:同学们,你们发现今天上课与以往有什么不同?

生1:今天不在教室上课。

生2:来了很多老师。

生3:我发现我们二班的学生少了,反而多了很多一班的学生。

女老师稍一愣,脸一红,然后若无其事地继续上课。

从展现出的效果来看,这节课是非常成功的:课堂上学生个个积极发言、人人思维敏捷,一问便知、一答就对,整节课环环紧扣、严实合缝。但从课堂开始时那位学生的无意发现,就可以推知这样的课堂并非是这位女老师组织教学的真实状态,而是为了前来听课的老师精心准备、刻意编演而成的,是一节上给“观众”的表演课。

还有另一种情况。学生的确都是本班的学生,回答问题时也一样是对答如流。但仔细观察就会发现,不管是被点名还是主动举手,翻来覆去就是那几个学生。显然他们是班里的优等生。老师为了尽快完成课堂进度,有意无意地无视了其他学生的掌握情况,有时甚至在大部分学生还未听懂的时候,就仅从优等生的表现进行判断,匆忙进入了下一个环节。

公开课与常态课之间存在的差异,追根溯源是部分教师教育信念的缺失。教育目的是为了学生智力、身体与人格的发展。不论是凑齐各班优秀学生上课还是无视普通学生的掌握程度,都是没有把学生发展看做教育目的的表现,教学中掺杂了某些教学本质以外的东西。譬如把课堂作为获取某种奖励和荣誉的机会,或作为晋级提升的资本等等。当课堂不再是以生为本,而变成“以师为本”时候,那教学过程必然会走样,甚至变质。

课堂生活是少年儿童成长的重要历程。老师应当具有生本意识。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曾留下至理名言: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知识的学习可以反复,但是学生对知识的初次感知却是不可重复的。让学生反复上同一节课、进行同样的环节,这是对学生学习体验的轻视。而且,教师为了追求个人心中的“完美的课堂”,教师很容易忽略学生富有个性的想法,乃至把原本应该自然生长的过程编成“剧本”,让学生们提前“排演”。这种功利主义的做法不仅会使教师威信扫地,也会对学生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让学生产生“真理的发现是可以提前定好的”“学生不可以在考场上作弊,老师却可以提前透漏正确的回答”等错误的认识。这对学生心灵是看不见的“毒害”,会逐渐使学生丧失对知识的敬畏之心、丧失对科学研究的严谨要求和求真务实的优良品质。

孔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正确面对“知”与“不知”是大智慧。试想,在我们平时上课的过程中,真的能做到在一节课内让全体学生都熟练掌握所有知识吗?这种概率是很小的。而在公开课上,我们却可以常常遇到这样的课堂:满堂都是知者,全然没有不知。但在热热闹闹的背后,隐藏着现实中教育的某种悲哀——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踏实做事的学风遭到了频繁践踏。

如果老师在知识的探索过程中作假,培养出的学生也会利用做假去得到想得到的东西。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勇敢地对表演课说“不”,需要我们大力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发扬求真务实的教风,尽力剔除其他附加目的,保护教育“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这一纯真性;需要我们革新教师的教育观念,正确理解并接受教育结果的多元性,学会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成长,而非拘泥于“完美”的课堂。当然,也需要改革教师激励体制,给教师的教学以多元化的评价方式,让教师从整齐划一的标准中挣脱出来,能有机会多角度地展示自己的教学水平,从而从容地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实现自己的职业发展目标,真正成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成为“行为世范”的人生表率,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出更多德能兼备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