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有效途径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08-18
/ 1

活动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有效途径

姜磊

山东省招远市西苑学校265400

个性指个人带有倾向性的本质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它所表现的是个人的独特风格。每个人的个性都有他不同于别人的特点。我国的教育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的模式中徘徊,教育目标狭窄,教育手段单一,学校成为按一个模子改造人的“教育机器”,学生成为按一个模式训练出的“考试机器”,严重压抑了儿童的天性,扼杀了个性的发展。要彻底摆脱旧教育观念的束缚,跳出应试的框架,就必须重视对人的潜能的开发和发展人的个性,把追求学生个性与共性的统一作为教育的出发点与归宿。

而个性是具有一定生理素质的人在社会环境的影响下,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而逐步形成的。个性的发展不能简单归为先天素质或后天环境影响,起决定作用的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而相互间的作用就是主体对客体采取的一系列活动。

活动成为个人既有素质与社会环境共同作用于个性发展的中介环节。马克思指出:“为了在对自身有用的形式上改变自然,个人必须使自身的自然力运动起来。当他通过这种运动作用于他身外的自然并改变自然时,也就同时改变了他自身的自然,他使自身的自然中沉睡着的潜力发挥出来,并且使这种力的活动受他自己的控制。”

教育强调要为每个学生的才能、智慧的发挥创造机会和条件。单纯让学生在教室听课、回答问题、作业是不够的。学生的潜能、才能是多种多样的。创设条件,让其表现,就是要提供多种活动,创设活动的空间和物质条件,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让他们的个性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活动课的开设并列入课程表,形成新的课程结构,这对培养学生兴趣特长、挖掘潜能、发展个性开辟了最佳的途径。同时,多样化的活动内容和活泼的活动形式又丰富了学生的个性。由于个性的形成和发展都是表现在具体的活动之中,如果不从事某种形式的活动,就不可能形成或提高相应的活动能力。反之,进行了这类活动,那么作为个性的主要特征的能力也就能够得到形成或提高。因此,学校开展多种活动,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特长选择参与,在活动中挖掘了潜能,提高了能力,也就丰富了学生的个性。但值得一提的是,学生并不是参与活动就能发展能力、完善个性,参与活动有积极与消极、主动与被动之分,因此也就导致了个性发展水平的不同和个人潜能挖掘程度的不同。

良好个性发展的主要特征是自主意识与创造性。因此,在平时的活动中培养学生个性应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一、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

主体意识包括自强奋斗意识、自主学习意识、自主发展意识、自立创造意识,自我管理意识、自我评价意识、自我完善意识。主体意识是学生个性发展的内动力,对其个性发展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因此,提高学生主体积极性和能动性是教育教学的主旋律。目前,学校构建出以研究性学习为核心、以信息技术教育为补充与拓展、以劳动与技术教育及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为主要活动形式的综合实践模式,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构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情感为生长点,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学得主动、学得愉快、学得成功。这也是这些改革成果得以推广的关健所在。

二、挖掘学生创造潜能,培养学生创造力

创造才能表现为追求真理、勇于探索、独立思考、敢于冒险、主动进步,表现为个人应该具有生产新的思想产品和物质产品的创新愿望和创新技能。对于学生创造教育的目标应是:培养创造精神,发展创造思维,开发创造才能。在实践教育活动中要鼓励学生主动探索、不断探求新知。因为创造是以“我”为主,不能简单地模仿,教者的思路应是把学生引到特定的环境中提出明确要求,让学生根据实际发挥自我长处去获取知识。所以可通过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建立科技小发明奖,鼓励学生在参与实践活动中、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求异、求新,使其创造潜能得以挖掘开发。

总之,面对21世纪的国际竞争,基础教育要以素质的提高和个性和谐发展为目的加强对有关理论的研究和实践的探索,充分发挥教育促进社会发展、促进个人发展的最佳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