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日本的纵向社会结构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5-15
/ 3

浅析日本的纵向社会结构

王鑫婧

武汉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湖北武汉430072

【摘要】日本社会结构的特殊性经常被提及和讨论,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说法就是“日本是一个纵向社会”。也就是说,在日本这个社会集团里,相比横向的人际关系,纵向关系更占主导地位。而纵向关系也确实发挥着它独特的功能,具体体现在日本人的集团主义,内外意识,价值观的多样化等方面。比如,在一个集团内,如果有具有同等资格的两人,受纵向关系的影响,也会通过某种方法设定出差别,并加以强调,重新将其排入纵向序列,这种序列的精确性几乎到了惊人的程度。本文通过分析与纵向结构有着密切关联的日本社会所特有的现象和生活习惯,来深入研究日本的纵向社会结构究竟是什么,有着怎样的特征乃至优缺点,以及今后将会以怎样的趋势发展等问题。

【关键词】日本;集团;社会结构;纵向

一、日本的纵向社会结构

二战后的日本,虽然通过实行民主化,同有很大发展的西方先进国家一样实行了资本主义制度,但仍有很多近代残留下来的事物。在日本现代社会,这些事物并没有与现代化的经营体制相矛盾,而成为促进日本经济成长的一个重要原因。这可以说是通过以“家制度”为基础的纵向社会结构和文化结构的特殊性来实现的。

日本著名的社会学者中根千枝从社会人类学的立场分析了现代日本社会,在其著作《纵向社会的人际关系》一书中,以论述作为日本人的集团性的关键——“立场”和“资格”的概念为起点,阐述了具有很强归属意识的日本人在所谓的立场下“纵向”地相互关联,产生影响,并由此产生了“纵向”式的集团。强调“立场”,对“圈外”、“圈内”有很强意识的日本式社会结构是“纵向社会的人际关系”。公司里、学校里以及社会集团通过排序与明确的上下级关系,构成了没有底边的金字塔形的结构关系。被置于这种结构下的无论哪一个阶级、任何人,都绝对地忠诚于上级,所有集团的成员,包括集团的领导者在内,都必须对集团的利益尽忠。这种纵向的人际关系,被认为是集团成员向心力形成的关键。

日本的社会组织和社会结构具有单一性。在纵向的结构下,各集团,一般情况下只是上下两级间发生关系,与处于同级的其他单位不发生关系。如图1所示:处于领导位置的a和其他部下d、e、f、g的关系是通过b、c来实现的。a是最高统治者同时也是这个结构的关键,若没有a,b和c的关系是不成立的。如果a和b的关系中断了,d、e和a的关系也被中断。a对d的支配是通过b来实现的。同理,d、e、f、g和a的关系也是如此。a的权利通过b、c下至d、e、f、g。因此,集团构造的核心是a对b、a对c的关系。若没有这种上下关系,这个构造便不会形成集团。这种集团的特色是:(1)成员以a为顶点全体紧密相连。(2)这种形式的集团呈现出没有底边的三角形的关系。这种组织的优点是:从上级领导下达到下级成员的命令能够非常迅速地执行,因此十分具有发动力。另外也得出结论:在这种集团组织构造下,必然形成“纵向”的运动方向,而横向的联系和调整则很难实现。

图1纵向社会的集团结构

因此,对于在企业中工作的每一个人来说,与其关心普遍上的正义,更重视自己所属的集团。对于他们来说,个人最大的关心只有自己所属的小集团。因此每个人只同自己所属小集团的上司以及部下这种纵向关系的人们发生各种关联,而同横向关系的集团的人们是毫无关联的。也就是说这是一个对于外部表现出丝毫的不关心,而与此相对照的是表示出对内部的强烈关心的这样一种封闭型的社会。

上述的日本纵向社会结构是在日本传统封建社会的“家制度”上形成的。遵照这种原则,纵向的上下关系,表现为以家本位的“亲——子”关系。上级相当于“家长”,下级相当于“孩子”。“家长”可以支配“孩子”,照顾“孩子”,而“孩子”也要对“家长”尽义务。因此,日本的社会结构被认为是家的扩大,个人通常被认为是家族的“一员”,公司职员的家庭连同职员一起被认为是同一整体。因此,集体的力量可以涉及个人的行为乃至想法。“家本位”的观点,不只在企业,而是体现在日本的各种组织中。

二、纵向社会的特征

(一)强调“场所”

在日本社会里,集团构成的第一条件是每个人具有的一定“资格”的共同点和他们共同依赖的“场所”。这里所说的“资格”,是指男女老少不同的社会性所决定的一些属性,比如姓名、性格等个人特征,以及学历、职业等后天所具备的作为社会的个人所具有的属性。这个也是在集团里个人区别于他人的依据,根据这些不同的依据而构成了很多人的集团。而“场所”是指一定的地域、所属机关,不论资格,由一定的领域把一些个人构成集团的场所。无论在哪个社会里,个人都是从属于由资格和场所构成的社会集团或者社会阶层。有些社会是资格和场所各自发挥着同等重要的功能,有些则是其中一方占据主导地位。日本人在面向他人的时候,之所以喜欢首先将自己的社会进行定位,是因为他们考虑自己的“场所”更加优先于考虑自己的“资格”。这样的集团意识,在日语语言中,特别是日本企业里常用的日语表达中都会有所体现,日本人把自己所属的职场、公司、学校称为“うちの”(自家的),把对方所属的职场、公司、学校称为“おたくの”(贵方的)。因此在这里,我们也可以窥见日本文化的独特之处。

(二)共同体意识

事实上,在被誉为“日本三神器”的三大要素中,最值得一提的就是集团主义。集团主义在日本的历史文化中占有不可磨灭的重要地位。三户公认为,将一个整体分割到最小的单位,并以个人为最小的单位和要素;以这个最小的单位为中心和基本来组成社会的整体,在此基础上思考、行动,这就是个人主义。所谓集团主义,是将作为最小单位的个人集中到一起,以统一的整体为中心和基本进行各项活动的主义。在集团优先的原则下进行各种思考,采取各种行动,集团优先于个人。

在日本式经营企业里,集团主义又是如何得到体现的呢?尾高邦雄在其1964年撰写的《日本的经营》中指出日本企业完全贯彻了集团主义的经营惯用手段。并且还指出,在日本的这些经营惯用手段里,都有一个共通的目标,并且这个目标在结果上都最终指向企业——这个被认为是命运共同体的集团的稳定、发展与繁荣。尾高邦雄以“命运共同体”来称呼企业,在这个“命运共同体”中,每个人的目标都不是指向自己,而是指向共同体的长期稳定和发展。命运共同体被认为是日本式经营的基盘,是框架,也是推进力,是一个高度同质化的、封闭性很强的社会。日本社会的命运共同体,在历史上经历了家,再到村、国、藩的各种形态的发展。在这些各种形态的命运共同体中,归属其中的正式成员,在原则上,生于斯、长于斯、老于斯,或者终身保持着做为该集团的成员的意识和自觉性。这些成员,全身心地归属于共同体,同时也被期待着终其一生为了集团的长期稳定和发展做贡献。

(三)内外意识

受地理环境,传统家族制度,纵向社会结构等因素的影响,日本人不论是在行为上,还是在语言表达方面,都会区分“内”和“外”。在不同的场合对不同的人讲话,都会以极强的内外意识处理好彼此的关系。说话时不仅要搞清对方是圈内人还是圈外人的问题,还要分清谈话中出现的第三者是圈内人还是圈外人。对待圈内人,自然会有一种伙伴意识,心理上产生亲近感,因此语言表达显得非常亲密融洽;而对待圈外人,则从心理上保持一定的距离,语言表达谦逊客气,行为举止也彬彬有礼。这种看似礼貌的行为实际上表现出的是心理上的距离感,是疏远排斥对方的表现。

在日语里,很少用你、我(你们、我们)这种他们认为是很生硬的代词来做口语表达,而往往是用一些内外之分的言辞,以及用敬语词汇或者授受关系句式来区分你我。在表达意识上,日本人把集团内和集团外严格区分开来。比如,像“ウチの大学”、“ウチの会社”、“ウチの子”这样的日本独特的语言和表达形式,“晩御飯はウチで食べます”中的“ウチ”是“家”的意思,其他的“ウチ”(内)是“家”的意义上的引申。日本人将有血缘关系以及自己所属的社会集团当作“ウチ”,它代表着家人、朋友、信息、知识的共有,精神上的放松等,是属于自己领域的自由境地。中国人是关系网,日本人则是用圆圈出来的“ウチ”范围的圈子,一圈套一圈,由里向外,越靠里关系越密切。与“ウチ”相对是“ソト”(外),那是一个外部的世界。日本人常常使用“よそ”和“他人”之类的措辞,都是“ソト”的代表,中国也有“他人”这种说法,可这是一个中性词,没有日语的“他人”所带有的一种见外、疏远的语感。

(四)直接接触的人际关系

为了克服集团成员的差异而带来的不安定元素,集团意识得到了很高的重视。这样一来,集团内成员之间的直接接触就必不可少,同时,大家都必须努力维持互相的接触,且尽量不发生纠葛。身处集团中的每个人必须对自己有一个明确的定位,必须意识到无论在日本的哪一个社会集团,进入集团的时间长短对个人在集团中的位置、发言权、权利行使等都具有巨大的影响。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到日本企业雇佣制度的“三大支柱”之一——年功序列制。年功序列制实际就是日本纵向社会结构最具代表性的产物之一,其主要内涵是员工的基本工资随员工本人的年龄和企业工龄的增长而每年增加,而且增加工资有一定的序列,按各企业自行规定的年功工资表次序增加。与年功序列制相对的,则是凭借个人能力决定在集团中地位高低的能力竞争制。这两种看似矛盾的制度其实在日本社会中都是存在的,但前者在日本社会中的比重远远胜过后者,并且在传统形式的日本生活中根深蒂固,可以说影响了大部分的日本人。

三、纵向社会结构的优缺点

(一)“纵向”组织的优点

日本的纵向社会结构对日本经济乃至社会的发展发挥着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自上而下的纵向组织可以保证从领导到末端成员的传达迅速且有效,相比横向组织更易于达成意见的统一。即使出现意见不统一的情况,根据集团的构造特点,组织的上层者也一定会采取决断,由掌握集团核心的上层来排除阻力决定最终意见。在“纵向”组织的集团中,由于领导者具有最高位置,形成集团的每一个人的关系都是直接且强韧的,是具备着一定凝聚力和行动力的机能集团。

(二)“纵向”组织的弱点

在纵向组织中,领导的替换虽然不是不可能的,但实行起来会十分困难。领导者和与他直接联系的成员即位于领导者其次的排列者就是集团的核心,这种关系一旦瓦解,集团中必然会产生小团体之间的恶性竞争,甚至造成内部分裂,从而导致集团整体的崩坏。因此领导者的存在对于集团的维持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日本的这种纵向社会结构也导致了日本社会对平等主义的追求和集团间的过度竞争。

四、纵向社会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经济全球化促进了国际化的迅速发展,日渐多样的个人价值观也对日本社会的单一性带来了影响,并逐渐改变着日本社会。原本强调“场所”,以集团为中心的日本职场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加上经济不景气等因素,日本传统企业雇佣制度——年功序列制的地位也在逐渐发生改变。能力主义等的新思想开始向日本社会渗透,将公司作为“场所”的精神意识在日本社会中开始变弱,这种变化在年轻人中尤其明显。此外,被称为日本企业社会特征之一的企业排列也开始瓦解,作为替代的是同业界各企业间的相互交流与共同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