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虚湿盛泄泻患者肠道微生态及舌部菌群变化的临床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1-21
/ 2

脾虚湿盛泄泻患者肠道微生态及舌部菌群变化的临床观察

丁宇翃1陈明明2骆杰伟

(1.福建中医药大学350000;2.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福州市中医院350000;3.福建省立医院350000)

摘要:目的观察脾虚湿盛泄泻患者肠道微生态及舌部菌群的变化。方法择取2017年2月至2018年2月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福州市中医院收治的40例脾虚湿盛泄泻患者作为研究组,并择取同期收治的4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对两组舌象变化进行观察,并对粪便中四种肠道常驻菌、舌部菌群变化进行测定和分析。结果除肠杆菌之外,脾虚湿盛泄泻患者粪便中肠球菌、双歧杆菌以及乳杆菌均明显比健康体检者少,可见脾虚湿盛泄泻患者有肠道菌群失调现象(P<0.05)。与健康体检者相比,脾虚湿盛泄泻患者卡他球菌、干燥奈瑟菌、表皮葡萄球菌、溶血性甲型链球菌、黄色奈瑟菌5种舌部菌群的检出率均比较高,可见脾虚湿盛泄泻患者的舌部菌群多于健康体检者,即舌部菌群存在异常(P<0.05)。结论脾虚湿盛泄泻患者的肠道微生态失调情况明显,且有明显的舌部菌群改变现象,且两者之间存在一定联系。

关键词:脾虚湿盛泄泻;肠道微生态;舌部菌群变化

脾虚泄泻作为慢性腹泻,属于现代医学范畴,伴随临床对微生态学研究的不断深入,说明这一疾病患者的肠道微生态失调明显[1]。为对脾虚湿盛泄泻患者肠道微生态及舌部菌群变化进行了解,本文择取2017年2月至2018年2月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福州市中医院收治的40例脾虚湿盛泄泻患者和40例健康体检者进行研究,观察脾虚湿盛泄泻患者肠道微生态及舌部菌群的变化,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择取2017年2月至2018年2月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福州市中医院收治的40例脾虚湿盛泄泻患者作为研究组,所选患者经过检查均与全国中西医结合虚证相符合,并与老年病研究委员会制定的脾虚湿盛泄泻诊断标准相符合,其中男22例,女18例,年龄最大为55岁,最小为23岁,年龄均值为(40.36±5.26)岁,病程最长为13年,最短为1年,病程均值为(5.65±2.42)年,每日大便次数最多为7次,最少为3次,每日大便次数均值为(4.78±1.11)次;并择取同期收治的4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其中男24例,女16例,年龄最大为57岁,最小为24岁,年龄均值为(40.44±5.31)岁。两组患者各项资料数据对比结果提示无统计学差异,可以进行比较。

1.2方法

粪便中菌群测定:取受检者自然排出的大便末端,对大便标本进行连续稀释,稀释度为10倍,并通过对应稀释度的培养基进行培养,需氧培养时间为24-48小时,37℃厌氧培养48-72小时,对CFU/g标本进行计算,计算结果为常用对数值CFU/g形式。

舌部菌群测定:在舌面中心部位用灭菌棉拭子进行取样,之后涂在血琼脂平板上,置于37℃温箱中进行培养,时间为24-48小时。

临床症状观察:对所选研究对象的舌象变化、大便次数等进行观察和记录。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P<0.05,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粪便菌群检测结果分析

除肠杆菌之外,脾虚湿盛泄泻患者粪便中肠球菌、双歧杆菌以及乳杆菌均明显比健康体检者少,可见脾虚湿盛泄泻患者有肠道菌群失调现象(P<0.05)。见表1:

表1两组粪便菌群检测结果分析(,lognCFU/g)

3讨论

脾虚湿盛泄泻通常在小肠吸收不良综合征、癌肿、炎性肠病、肠易激综合征等疾病中出现[2]。

伴随微生态学的进一步发展,正常肠菌群与腹泻之间的联系已经得到广泛关注,腹泻产生的关键在于肠道菌群失调,肠道菌群失调的特殊表现为腹泻。本次研究中,脾虚湿盛泄泻患者均存在肠道微生态失调现象,双歧杆菌减少,相比于健康体检者存在显著差异[3]。因肠道中厌氧菌明显降低,破坏了厌氧菌生物屏障,这不仅降低了免疫抗病能力,同时也降低了生物拮抗功能,对致病菌定植与侵袭有利[4]。除此之外,因肠道微生态失调还会造成吸收功能下降、消化功能下降等现象,引发腹泻症状,或使腹泻症状加重,而腹泻之后则会使菌群紊乱现象更加严重,腹泻与肠道菌群失调之间互为因果,由此可见减少厌氧菌、避免肠道微生态失调对避免腹泻发生和发展有重要意义[5]。本次研究中,脾虚湿盛泄泻患者的舌部菌群多于健康体检者,消化功能与肠道微生态之间存在密切联系,肠道微生态失调还会表现为泄泻、食欲不振以及胃部不适等症状,说明脾虚湿盛泄泻患者有肠道微生态失调现象,同时也伴随舌部菌群异常现象。

结语:

脾虚湿盛泄泻患者的肠道微生态失调情况明显,且有明显的舌部菌群改变现象,且两者之间存在一定联系。

参考文献

[1]王慧雯,郭春荣,张伟妃,等.舌苔的细胞信号通路研究进展[J].中国中医药科技,2016,23(05):630-630.

[2]赵玉斌,王慧洁,肖颖.胃寒热微观辨证与舌象及胃镜黏膜象双象诊断模式的建立[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6,25(24):2730-2734.

[3]王冰,丁璐,关徐涛,等.食管癌黄厚腻苔与舌苔微生态相关性研究[J].中医学报,2016,31(02):167-170.

[4]韩晓伟,谭健,吴艳梅,等.脾虚泄泻患者肠道念珠菌群的生态变化研究[J].辽宁中医杂志,2017,01(08):1569-1571.

[5]王圣隆,吴丽萍,曹灵勇.基于"肠道菌群"探讨理中汤对脾虚泄泻的治疗机制[J].浙江临床医学,2018,02(02):373-3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