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如何纠正小学生不良品德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05-15
/ 2

班主任如何纠正小学生不良品德

白艳霞

河北省临城县临城镇东街小学白艳霞054300

【摘要】:在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除了让学生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合作等方式培养良好品德,还要注重信息的沟通,通过课堂上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与交际,逐步提高学生自身修养素质,使学生最终树立良好的品德。

【关键词】:品德教育、纠正、多样化、

品德教育的过程必须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结合小学思想品德课的学习和教师的课余教导,教师应有意识地帮助学生形成适合自己的有效的学习策略,从而让学生学得轻松,学得快乐,享受学习知识的乐趣,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德育,并教育引导学生联系实际,付诸行动,提高思想认识。品德不良的学生决不是生性愚顽,不可救药。在一定的条件下他们的不良品德是完全可以矫正过来的。在做化过程中,应当细致考虑到他们特殊的心理状态和特点。

学生品德不良是指学生经常违反道德标准或犯有比较严重的道德过错。这种现象在学校中,虽然只是发生在极少数学生身上,但是,矫正不良品德直接关系到他们的成长,而且对全体学生的道德教育也有重大影响。因此,教师应把这项工作当作自己的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必须高度重视。

1、加强学生教育工作,首先要优化思想品德课的教学。

所谓优化,是指教师在思想品德课上要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达到知行统一的教学目的。另外,课外要设计练习,留置作业。练习题要从实际出发,紧扣《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思想品德课的作业,主要是让学生开展社会调查,和让学生进行行为训练。学习一个品德形象,接受一个品德道理,从而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行为。学生的思想会默默地受到周围的先进人物事迹所感染、受到启迪,也对自己提高了自身的修养。

2、培养深厚的师生感情。

品德不良的学生,担心别人看不起自己,对人有戒心,有敌意,他们往往会认为教师有偏心,厌弃自己。由此,他会对教师抱着沉默、躲避、怨恨等态度,不肯接受教师的教育。因此,教师要注意情感的培养,亲近他们,真诚地关心他们,用感人的事例和深刻的道理教育他们,入情入理才能入心,使他们听得进,记得住,想得深,改得快。

3、保护自尊心,培养集体荣誉感。

自尊心和集体荣誉感是学生克服缺点,努力上进的动力。教师如果无视他们的自尊心,一味批评,指责。他们就容易表现出“破罐破摔”的态度和对立的情感,因此,矫正学生不良品德,一定要重视学生自尊心的培养。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和细微的进步,及时给予肯定、鼓励、赞扬,在活动中启发他们意识到自己是集体的一员,自己的一举一动直接影响着集体的荣誉,促使他们珍惜集体的荣誉,鞭策他们管住自己,抑制自己不良品德行为。

4、针对学生的个别差异,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措施。

矫正学生的不良品德,既要注意他们的一般特点,又要针对他们的个别差异,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不能一锅煮,一刀切,针对不同学生的个性特点,进行因材施教。

为了因材施教,教师必须经常接近这些学生,和他们交朋友,深入调查研究,了解他们的家庭和个人一贯表现等各方面的情况,细致分析他们的个性特点,选择有效地教育方法,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只有这样,才能打开他们的心灵之窗,促使其品德向好的方面转化。

5、思想品德教育要坚持多样化。

所谓多样化,是指教育形式的多样:课堂讲解——教师在思想品德课上根据教材,并联系实际补充丰富德育资料向学生讲授,着重抓住德育目的,讲清人物实际,让学生感受德育道理。课堂讨论——在讲解和认知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开展课堂讨论,让学生在讨论中加深理解,充分发挥他们的自我教育能力。专题班会——创设机会,让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德育专题班会,使学生从活动中有所悟,有收获。

6、思想教育要有坚持示范性。

所谓示范性,是指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育中,要身体力行,成为学生的模范和表率。小学生有着模仿的习惯这一特点,相反地说,教师的言行举止将直接地影响着学生的行为模式。如:教师道德修养中有“为人师表”的要求,然而,教师对学生提出了“讲究卫生”、“爱护公物”、“讲文明”等德育要求时,教师本身的品德将影响着学生,学生会产生比较的心理。所以,在教育学生时,教师要坚持示范性,不然对学生的教育便会削弱力量。

7、小学思想品德教育要突出针对性。

所谓针对性,是指根据学生实际,有的放矢,及时帮助学生改掉不良习惯和纠正不正确的认识。如:五年级的××同学受经商意识的影响,认为成绩只要及格,不用那么刻苦,课外跟家人摆小摊找点工作多赚点钱,这样也会使父母感到满意。我了解到这一情况,在教育中我讲事实、摆道理,使她懂得作为学生应该以学业为主,只求考个及格是不上进的表现,只有专心致志读好书,才是正确的。至于在寒暑假摆小摊或找点小工作赚点钱改善生活,也是可以的。但在上学期间要积极努力地学习,在我的耐心教导下,终于摆正该生思想中读书与赚钱的位置,也解决了这类学生的思想矛盾。有如,针对学生中存在不团结、相互妒忌、关系紧张的情况,我及时进行解决、引导,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彻底化解矛盾。解决这类学生的矛盾,首先要针对事情的严重程度和来龙去脉来教育他们。在这一点上,我列举了村上曾经发生的一宗因学生矛盾而造成双方家长动手打架的恶性事件来教育。通过事例引导他们吸取教训,认识自己的过错和鲁莽。经过教育,他们都作了自我批评和检讨,表示改正和彼此要向对方道歉的决心。他们的行动,同时也影响了其他不团结的同学,使这些同学也深受感染,互相搞好团结。

总之,在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除了让学生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合作等方式培养良好品德,还要注重信息的沟通,通过课堂上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与交际,逐步提高学生自身修养素质,使学生最终树立良好的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