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科学活动中幼儿的主动学习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07-17
/ 2

浅谈科学活动中幼儿的主动学习

柳铭

柳铭(西安市第一保育院,陕西西安710054)

摘要:顺应时代发展,响应素质教育,在幼儿园开展科学活动就要从幼儿的兴趣出发,选择贴近幼儿生活的知识点,为幼儿提供富有挑战性的、丰富的、和谐宽松的物质环境,并通过教师巧妙地组织、提问和引导激发幼儿探索科学现象的兴趣,培养幼儿在科学活动中的主动性,帮助幼儿形成爱科学、学科学的良好习惯,为孩子们今后适应未来社会奠定良好基础。

关键词:幼儿;科学活动;学习;主人

幼儿科学活动是指教师利用周围环境,为幼儿提供材料和机会,让幼儿通过自身感受去探索周围世界,获取信息,发现问题,寻找答案的一种活动。在新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①幼儿的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②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③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因此,在科学活动中应让幼儿主动地学习。正如美国教育家布鲁纳所说,主动发现学习具有四大优点:一是有利于激发智慧潜力;二是有利于培养内在动机;三是有利于学会发现的技巧;四是有利于记忆的保持。那么,在科学活动中,教师应如何适应幼儿的发展需要,促进幼儿的主动学习呢?

一、选择与幼儿兴趣和需求有机结合的内容

首先要做到的从幼儿的兴趣出发。教师应考虑到每个幼儿要达到目的所需要什么经验,还要思考“接下来孩子会做什么?”这样就能从幼儿兴趣中发现对幼儿发展有益的,能够激发幼儿主动学习的教育目标。如,幼儿发现了搬家的蚂蚁,很感兴趣。教师此时的任务是要揣摩研究孩子的行为,想一想个别孩子的关注点能否成为全体孩子的兴趣?这些兴趣能否激活孩子原有的认知经验?

其次要以孩子现有的认知水平为基准。教师应将幼儿的兴趣点与活动内容有机的结合起来,让孩子形成新的认知经验,如:将幼儿发现“搬家的蚂蚁”这一新生内容纳入到计划中去,进行预定的科学活动---《蚂蚁搬家的秘密》,帮助幼儿主动探索搬家的原因,从而引发了幼儿对天气变化后一些动物、昆虫、植物也会发生变化的一系列科学现象的好奇,激发幼儿主动探究问题的浓厚兴趣。也正是由于这样的活动内容来源于孩子本身,孩子主动学习的欲望也就更为强烈。

二、提供有助于幼儿主动学习的教育环境

1.富有挑战性的环境。在环境的创设中,要能认识到认知发展的关键是让幼儿自己建构知识,而这一过程是通过幼儿在所创设的环境中操作物体来实现的,尤其是具有挑战性的环境更能引起幼儿主动学习,探索问题的欲望。因此,要为幼儿提供各种能够变化的材料,在材料的数量和种类上能够按照幼儿活动的需要不断调整和重新搭配,经常以新的面貌维持幼儿主动学习的兴趣。例如“会变的颜色”,幼儿不仅可采用彩笔在纸上调配变化,也可用水彩在水中变化,还可用广告色在白板上用手进行调配变化……同时,在同一背景中的各种环境要素之间的联系也应是有机的,即把能引发相关经验的环境要素组合在一起(如光影、镜像、水中倒影等系列因素;单面镜、双面镜、三面镜以及三棱镜、万花筒等系列材料),以便引发幼儿在比较事物的过程中建设性、主动性的使用材料,更主动的去探索各种科学现象。

2.丰富的物质环境。在科学活动中,最重要的是要能为幼儿提供满足其主动探索、创造所需要的活动材料。如电磁学方面的磁铁、电池、有趣的小电器(扩音机、声控门铃、路灯控制器、遥控变光灯等);力学方面的球(不同质地的)和斜坡(不同角度、不同面的);光学方面的反向镜、倒像镜、凸透镜……;化学方面的糖、盐、书写“密信”……;生物方面的动植物标本、黄豆变绿、双色花……这些丰富的材料不仅可以使幼儿的好奇心得到满足,而且还可通过观察、实验获得知识,养成良好的、科学的、主动的学习习惯。

3.宽松、自由、和谐的探索环境。宽松、自由、和谐的环境有利于幼儿创造能力及个性的发展。教师应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尝试,支持、鼓励他们大胆提出问题,毫无拘束的表现自己的内心情感,发表不同的见解,重视每个幼儿的个性表现。如:“你是怎么书写‘密信’的?快教教老师吧!”“真能干!你选的小球比老师选的跑得快。”“你愿意把双色花的秘密告诉大家吗?”等等语言。让幼儿在获得经验的同时,逐渐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识,学会尊重别人的观点和经验,使他们由此更加喜欢科学活动,更富有创造勇气和热情。

三、教师的组织和指导要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性

教师应是科学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教师的组织用途主要体现在:如何通过活动创设与材料投放来提高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兴趣,使幼儿能主动投入到科学研究过程。教师的指导作用则主要体现在:对活动过程的指导及实现目标方法的揭示。在科学活动中,教师只有起到了组织者和指导者的作用,才能使幼儿在科学活动中充分发挥主体作用,激起幼儿深入研究的兴趣。

1.创设情景、巧妙诱导。比如,让幼儿更好的认识宝贵的泥土,就可以通过组织幼儿在室外找一找土壤妈妈在哪里?活动中幼儿在草地上、山坡上自由自在的寻找、挖掘、采集,不仅开阔了视野,而且培养了他们对美好生态环境的情感。又如,在惯性实验中,可通过“运水果”的游戏,请幼儿在游戏中发现问题,并在游戏中解决问题,找出答案。

2.抓住契机,设计问题。教师的提问直接影响幼儿的思维及操作方式,所以向幼儿提出有质量的问题是幼儿主动学习的重要一环。在问题的设计中可多采用探索性的提问,如“在什么情况下石头会发出声音?”“为什么青蛙的后腿长,前腿短?”“怎样不用手拿,能使你面前的物体移动?”这些既有指向性,又有开放性的问题,能使幼儿从多种方位去思考和探索问题,并回忆、联系已有的知识经验,在活动中感知、操作、比较。在问题的提出中要注意的是:要引起幼儿的注意。对于幼儿不感兴趣的内容,可以设计一些问题来引起幼儿的注意。如“惯性”这一概念是十分抽象的,幼儿难以理解,不愿去探究学习。这时可用帮助小白兔搬水果活动所设定的“我们能用什么办法又快又省力地帮助小白兔运水果呢?”这一问题激起幼儿发现惯性,探究惯性现象的兴趣。又如:在帮助幼儿理解“大气压力”这一概念时,教师可通过开展“蒲公英飞得高”活动,为幼儿提供大、小不一的塑料瓶和包装绳制作的蒲公英,并以“瓶子是怎么帮助蒲公英飞起来的?”“蒲公英怎么才能飞过高山(高)、飞过大海(低)?”这一系列的问题引导幼儿发现“大气压力”的奥秘。

同时,多种正确答案的、开放的提问能活跃幼儿的思维,唤起每个幼儿以往的经验,促使幼儿积极探索。如在玩水的科学活动中,可这样问幼儿“你有什么办法使一些沉在水里的东西浮起来,浮在水面的东西沉下去?”幼儿在这一问题的暗示下,就能充分发挥想象,创造性的想出各种办法,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3.观察了解每位幼儿的活动情况。在实施教育计划时,教师要观察幼儿在探索过程中的反应,看活动的进行是否不断刺激着幼儿继续观察、比较和思考。在观察、了解时首要做到的是了解幼儿的学习兴趣与需要,在活动中,教师可通过和幼儿个别交谈或个别辅导,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也可以根据事先设计好的多种应变方案,给予幼儿灵活机动的教育引导,以满足幼儿的表现需要。在活动,幼儿常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需要教师作适当的引导和灵活的处理。教师只有对幼儿学习过程做客观、仔细的观察,才能了解幼儿需要何种支持、鼓励和帮助,并尽可能在幼儿感到困难和乏味之前介入,避免幼儿产生畏难情绪,进而对学习失去兴趣。

总之,在幼儿科学活动中要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性,培养幼儿主动学习,积极探索的能力,帮助幼儿形成爱科学、学科学的良好习惯,为他们今后适应未来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

作者简历:

柳铭(1972—),女,上海人,西安市第一保育院教师,小教高级,研究方向:基础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