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叶圣陶“教是为了不教”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运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03-13
/ 2

浅谈叶圣陶“教是为了不教”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运用

李颖

苏州工业园区青剑湖学校

摘要:叶圣陶先生的“教是为了达到不教”教育思想具有鲜明的前瞻性和科学性,是我国教育的宗师。他的教育思想对我国长期的教育起过巨大的推动作用。启迪我们现今和今后的语文教改朝着健康的方向前进。叶老的教诲如指路的明灯,让我获得了很多启迪。汲取叶圣陶思想,更新我们的教育观念。

关键词:转换角色,自主学习激发兴趣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新课程标准一直强调“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首先要改变自己的教学理念,要让学生自主学习落到实处。教学过程不是简单的传授一门具体学科到结束,而是主要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一意识,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一、转变教师角色,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叶圣陶说:“教育的对象是受教育的,受教育的是教育事业的中心”。要使学生达到不需要教的境界,必须还学生以教学活动中心的地位。他历来主张把“改变教育与受教育的关系”作为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传统的教学观认为教师是教学的主宰,而叶圣陶强调的是平等地对待学生。不论学生的成绩、长相、品行。

在教学过程中,教学过程被僵化成为教师“念一句讲一句”,学生“看一句听一句”,“学生除了听讲以外再没有别的工作”。“学为主体”主要表现为:学生→自学生疑→探索质疑→合作释疑→拓展创新。“教为主导”主要表现为:教师→激发引导→信息反馈→点拨指导→启迪创造。[2]

案例1:《虎门销烟》教学

教师可以通过各方面资源的收集,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一段有关于虎门销烟的视频,鼓励学生谈谈自己的观后感。学生回答“这段视频很鼓舞人心,这是在硝烟。”视觉上的直观感受让学生有如身临其境,继而以主人公的角色产生了为什么要进行硝烟,是谁在硝烟,硝烟的结果如何等一系列问题,激发了他们探究解决问题的欲望,然后引领学生开始进行读课本,从课本中找出问题的答案。这时,有学生质疑课题,为什么虎门销烟要选择在虎门寨,为什么是林则徐来硝烟?……很多看似无厘头的答案,在这时候,教师不急着否定,应让学生充分大胆提出自己的疑问。

这样的课堂也正如哲学家巴赫金认为,人与人之间应该是一种“对话”状态:即人与人之间应该是平等的关系,应该尊重对方,因为任何人都是有价值的。

二、教师要注重启发诱导,培养正确思维观。

叶圣陶说:“所谓教师之主导作用,盖善于引导启迪”,“致力于‘导’,导者,多方设法,使学生能逐渐自求得之。”这不是说忽视教师的作用,反而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叶圣陶说:“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给指点,给讲说,却随时准备少指点,少讲说,最后做到不指点,不讲说。要想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要准备好一桶水。这一桶水如何倒,如何取舍?取决于教师对课堂力度的把握。[3]

案例2:《争论的故事》

《争论的故事》是关于两兄弟对大雁烹饪方法的争论的故事。教师教学这一课可以模拟情境,选择分角色表演课文内容的方法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以“若是你们遇到大雁应该怎么办”为题,让学生熟读课文后根据自己的理解组成团队进行辩论。A方说:“大雁,烤着好吃,皮香肉嫩,就像烤鸭一样美味。”字正腔圆,语气强烈。B方对曰:“煮着吃,营养价值大。”节奏明快,针锋相对。A方立刻争道:“肉会煮烂掉的。”B方反驳道:“烟熏火燎的,不但会烤焦,而且对身体也不好。”此刻,老师以问题的形式来引导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同学们,请抬头看看,当你们在辩论的时候,天上的大雁还在吗?”还沉浸在激烈讨论中的全班同学恍然大悟。“听了这个故事,每个小组都有什么感想呢?”这时巧妙地引导小组合作的同学相互交流,交换想法,共同探究出了自己的失策和经验。以自己同课文中兄弟一样失败的经历深刻地认识到做事应把握好时机如果陷入无休止的争论,必将贻误时机,一事无成。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注重引导,在价值观识别冲突时,要想鉴别确认好观点,需要在探究中找寻。进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学生自主探索学习,成为课堂主人

叶圣陶先生认为:“各种学科的教学都一样,无非是教师帮着学生学习的一串过程。”

案例3:《师恩难忘》教学

在熟读课文后,教师提出:“《师恩难忘》中的老师指的谁?”同学们不约而同地脱口而出:“田老师”。不难看出学生大致了解了整篇故事的人物,故事。紧接着老师又问:“田老师为什么能让作者在40多年后遇到他还恭恭敬敬地向他行礼?”。这时学生们开始疑惑,不知从何开始说起。于是带着浓浓的疑问,开始走向课本,探究内容寻找答案。学生们还是很聪明地快速找出因为田老师在课堂上讲了引人入胜的故事。因势利导,从而去感悟文章的主题“为什么,谈起往事,作者要深深感谢老师在他那幼小的心田里播下了文学的种子。”这样由表及里,由浅入深,步步推进。不仅使学生进一步体味了“老师在我那幼小的心田里,播下了文学的种子”这句话,进而让学生感悟对“我”的教诲之恩。

四、结语

“润物细无声“””总而言之,叶圣陶教育理论的形成,有着丰富、深厚的基础。“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不但是教学的目标,而且是教学的途径。“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是整个教育体系的哲学纲领,具有独创的见解、丰富的科学内涵与时代精神,体现着与时俱进的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怀。在今后的教学中,用叶圣陶的的教育思想照亮语文的新课堂。

参考文献

[1]叶圣陶,《教育与人生:叶圣陶教育论著选读》,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7.1

[2]闫承利.素质教育课堂优化模式.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3]叶圣陶,《教育与人生:叶圣陶教育论著选读》,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