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象/抽象”与“意象”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09-19
/ 1

“具象/抽象”与“意象”

潘俊峰王晓红

潘俊峰王晓红山东省淄博市临淄一中255400

在艺术领域里,以作品与自然对象相似程度上来划分风格的概念,就可分为具象艺术(FigurativeArt)与抽象艺术(AbstractArt)。具象艺术指艺术形象与自然对象基本相似或极为相似的艺术。具象艺术作品中的艺术形象都具备可识别性的特点。古希腊的雕塑作品、近代的写实主义和现代的超写实主义作品,因其形象与自然对象十分相似,故被看作这类艺术的典型代表。其实,其他具象艺术广泛地存在于人类美术活动中,从欧洲原始的岩洞壁画艺术到文艺复兴时代的宗教壁画,从印度的佛教艺术到中国的画像砖石等。抽象艺术是那些艺术形象较大程度偏离或完全抛弃自然对象外观的艺术。一部分原始艺术品和大部分工艺美术作品以及书法、建筑等艺术样式,就其形象与自然对象的偏离特征来说应属抽象艺术。

“具象/抽象”放在一起还是十分清楚的。用大白话说:一个是能看出什么东西的模样,一个是看不出画了什么东西。当“现实主义”或“写实”在上世纪80年代不能代表多样风格的创作现象时,许多美展就以“具象”为关键词,表示一种走出“写实”的艺术观念与表现手法但又不是抽象艺术的新探索。

关键问题还是出在“意象”。一些教材,甚至“专家”莫明其妙地在“具象/抽象”十分清楚、且约定俗成的关系中,塞进一个“意象”。把本来十分清楚的一对关系变复杂了。

意象。《辞海》解:“①表象的一种。即由记忆表象或现有知觉形象改造而成的想像性表象。文艺创作过程中意象亦称‘审美意象’,是想像力对实际生活所提供的经验材料进行加工生发,而在作者头脑中形成的形象显现。②中国古代文论术语。指主观情意和外在物象相融合的心象。……明清后专指借助具体外物,用比兴手法所表达的作者情思。”

据《辞海》,①、②两个意思都清楚界定了“意象”是指:来自客观物象(①记忆表象、知觉形象、经验材料,②外在物象),又加入了主观情思(①想像、加工生发,②主观情意、比兴手法),之后形成的审美意象(①想像性表象、作者头脑中形成的形象显现、②心象、表达的作者情思)。

由上述解读,“意象”,是对艺术思维方式、艺术表达情感形式的描述,强调了主观情感对客观形象的“审美改造”或审美升华。但“意象”中还是有“象”,不是“抽象”。其整体关系如下:具象(客观的、写实的、再现的)形似——意象(主观的、写意的、表现的),“形似”与“意象”对应,不如“客观/主观”、“再现/表现”、“写实/写意”有那么鲜明的约定俗成的对等性,但分拆在两边括号中,表达“形似/意象”的内涵差异是没有问题的。

如此,“意象”恰位于“具象/抽象”两大类别之间,比“写实”更偏主观、表现、写意,但还没有进入“抽象”的范围。而与“抽象”相比,它又“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不出“具象”的大圈。这方面典型的例子,是中国传统艺术所崇尚的“立象尽意”,“境生象外”,“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艺术意境论和丰富多彩的山水、人物、花鸟艺术创作经典。

因此,把“意象”插入“具象/抽象”之间并列,必然导致混乱。正如这样提出问题:“华南虎属于猫科动物?还是属于动物?”你如果回答:“华南虎属于动物”就意味着它不是猫科的,但显然它又不是其它科的,就只好成为一种“意象的”动物。而回答:“属于猫科”。问者则会反问:“华南虎不是动物吗?”

有的教材把委拉士贵之的《英诺森十世像》划为具象作品,汉代雕塑《说唱俑》划为意象作品。据说就真有高中一年级学生问教师:“为什么《说唱俑》不是具象作品?”教材主编能帮助回答?当有一位美术同仁反复问我:“吴冠中的这些作品,应该算是具象的?还是意象的?”我哭笑不得……

其实,用主观/客观、写实/写意、再现/表现来表达教材设计者原初的意思,更通俗、更方便、更准确。任何优秀的艺术作品,都离不开作者的主观情思、风格手法在作品中的独特表达,否则就不配称为“艺术品”。教材对概念的把握不准,也源于对艺术的基本特点理解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