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在欣赏活动中体验审美的愉悦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08-18
/ 1

让学生在欣赏活动中体验审美的愉悦

◆张华

◆张华山东省阳信职业中专学校251800

新制定的《美术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美术教育应当以审美、表现美为主要核心,主要作用于人的情感世界。它以一定的美术作品为审美对象,以参与欣赏活动的人为审美主体,形成一种特殊的审美观。通过这种画面的欣赏,实现对美术的美的感受和鉴赏。”新编制的美术教材作品中有着极其丰富的美的内容。面对众多的审美客体,教师如何做好审美教育的“导游者”,以达到唤起审美情趣,培养审美能力,让学生在欣赏活动中体验审美的愉悦呢?本人在教学实践中,有如下几点体会

一、通过多媒体技术创设美的情境,激发学生参与欣赏活动的兴趣,体验审美的愉悦

以往,受教学资源匮乏的限制,更多还是采取解说型的教学方法,就是根据课本中那小小的图片,一味由教师讲解,不单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听了反应淡漠,根本没有一点切身体验欣赏作品所带来的愉悦和深刻感受。这无疑限制了学生的艺术想象力和大胆评论对象的能力。

随着多媒体的广泛使用,美术课也开始运用多媒体教学了。多媒体教学手段能帮助教师创设良好的情境,其教学信息显示方式包括有文字、图像、图形、声音、视频图像、动画等多种形式。将教材中蕴含的意境美、音乐美、艺术美、充分表现出来,同时刺激学生的生理感观,激发学生的各种积极心理因素,调动审美主体的心理功能活动,从而产生强烈的美感效应,因而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使学生爱学、乐学。例如:在《中国古代书画》一课,欣赏古代人物画是重要部分,我将从网络搜来的图片精心分类,制作成课件。上课时,在优美的中国古筝音乐的伴随下,学生一边欣赏,一边赞叹,很快产生了审美愉悦的学习氛围。在个别图片的细节上,进行放大和特写,这时学生忍不住站起来想看得更清楚,迫不及待地举手想要向老师提问,小声地和同学讨论起来,学生的审美兴趣和意识高涨。

二、加强教师自身的美学修养,通过正确的方法,诱导和加深学生对艺术的审美体验和理解

在美术欣赏教学中,教师应牢牢把握住审美体验这条线,要善于把学生的思想情感引入到审美体验的教学情景之中,使学生在处于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中潜移默化地受到了美的体验,得于熏陶,从而提高了审美意识。激发他们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建构完善的审美心理结构。欣赏课是综合性很强的课,作为学生的引导者的教师更应具备较高的美学修养。学生在上美术欣赏课时都有一个对艺术的认识和理解的过程,最初是从他们个人的角度开始的。他们往往觉得画得“像”的就是好,而有些画得不“像”的作品就看不进去,而有些看起来不“美”的作品却被老师当成世界名画加以介绍。正是这些反差,他们渐渐会发现艺术品并不是以画得像不像做唯一标推。有了这些思考以后,学生才会关心艺术到底是什么。比如:在欣赏徐悲鸿国画作品时,学生情不自禁地发出一片赞叹声,而出示野兽派画家勃拉特的作品时,面对如此抽象的题材,学生则显得茫然不解。这是两种不同的画种和画派,画家运用不同的技法和材料,但是不管那幅作品画得像还是不像,都务必使学生体验和感受到这是画家对美的理解和追求。引导学生领悟画家在美的艺术形象中所要表达的纯真的思想感情,欣赏画家在作品中所倾注的对生活强烈的爱和淳朴的思想感情。在欣赏美术作品的同时,使学生的艺术情趣和生活情趣也受到影响,从中体验到了审美的愉悦。

三、不断加强学生运用语言表达自己对美术作品的的体验和感受,增强学生的自信和审美愉悦

教师在平时就应注意多引导学生学会表达,运用口头表达的方式把心中所想的东西表达出来。在欣赏美术名作时学生都有一种自己初步的印象和感觉。而教师如何抓住学生的最初感觉,可以做为深入分析作品的起点,积极引导学生对具体的美术作品进行欣赏。比如在欣赏塞尚的《日出-印象》时,我要求学生仔细地观察作品,说出各自的体验与喜欢的原因,并由学生分组正反双方进行自由辩论,用语言简单的描述自己看了作品以后的心理感受,课堂呈现一片活跃、热烈的气氛。在充分地肯定了学生的回答以后,趁机简单地介绍画家的生平和创作这幅画的时代背景,然后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深层次的分析,同时也获得了美的享受。实践证明这样做的结果,使学生增强了对理解新事物的自信心,培养了他们主动学习的习惯和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给学生以充分表达自己体验和感受的机会,使学生评论有序进行,避免出现随意的现象。

综上所述,教师要认真分析课改教材的特点,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创造一种生动、活泼、轻松的课堂气氛,让美术欣赏课成为一个寻找美、发现美、欣赏美、体验美、创造美的过程,让学生去享受审美的愉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