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耳胆脂瘤在耳内镜下治疗的疗效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2-12
/ 2

中耳胆脂瘤在耳内镜下治疗的疗效分析

夏勇

湖南省攸县人民医院湖南攸县412300

【摘要】目的:分析中耳胆脂瘤在耳内镜下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抽取我院在2017年2月至2018年2月收治的中耳胆脂瘤患者33例,对其一般资料进行整理。所有患者均采取耳内镜下手术治疗。对患者的治疗结果进行观察和比较。结果:所有患者在经过临床治疗后,耳道后的肉芽组织和真菌感染组织得到了及时的清除,且在1个月内全部干耳,愈合状况良好。经过半年的随访,痊愈25例、好转7例、1例患者有复发迹象在二次手术后痊愈,且对患者采取听力监测,完全恢复正常。结论:对中耳胆脂瘤患者采取耳内镜下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较好,能够准确的清除病灶,促进患者听力的恢复,复发率较低,值得临床选用。

【关键词】中耳胆脂瘤;耳内镜;疗效

引言

中耳胆脂瘤是指胆脂瘤生长于中耳道内的一种慢性炎症疾病,一般来说,中耳道会出现脱屑以及胆固醇结晶堆积的现象,随着时间的延长,堆积物会相对增加,从而对中耳骨质产生一种压迫性的破坏,吸收难度较大,这就使得该种疾病形成。从临床统计上来看,这种疾病的发病率较低,仅占耳科疾病的0.2%左右[1]。但是,由于其发生部位相对隐秘,患者对于耳部的关注度较低,随着时间的延长,胆脂瘤分泌的蛋白分解酶会逐渐增多,而对中耳道产生腐蚀性,且腐蚀性会逐渐扩大,这就会对患者的听力产生严重的影响。如果未采取积极的干预措施,还可能会引发其他颅内外并发症,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与什么安全都会存在一定的威胁。随着近几年来临床工作的不断深化,耳内镜的运用也越加频繁,耳内镜手术成为治疗多数儿科疾病的常见术式,其具有定位准确,且对患者组织损伤较小等多种特点。我院在运用耳内镜治疗中耳胆脂瘤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具体报道如下。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抽取我院在2017年2月至2018年2月收治的中耳胆脂瘤患者33例,对其一般资料进行整理。其中,男性患者19例,女性患者14例,患者年龄介于22~56岁,平均年龄(40.91±4.34)岁。病程6个月~5年,平均病程(1.2±0.2)年。左耳16例、右耳15例、双耳2例。临床症状:患者存在听力下降、耳鸣、间歇性耳流脓等现象。在经过影像学检查后。可以明显看出,患者的外耳道存在胆脂瘤,有脓性分泌物。其中,完全堵塞的22例、不完全堵塞的11例。所有患者对耳内镜手术均无禁忌症,且患者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我院伦理委员会对本次研究进行批准。将患者的年龄、性别等资料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所有患者在入院后,均需要对其进行影像学检查,根据检查结果,确定患者的病情,并且制定对应的手术措施。同时,在手术实施前,还需要对患者采取常规的抗生素治疗,以降低炎症对耳道环境的影响。一般来说,治疗时间需要保持在1到3天,根据患者的状况轻重而定。在手术实施的过程中,需要对外耳道以及中耳道进行麻醉浸润。取患者的平卧侧头位,并进行常规的消毒铺巾。在手术过程中,不会对耳道的其他组织产生影响,只是经由中耳道来进行胆脂瘤去除。在耳内镜的引导下,对患者进行耳道清理,对其分泌物以及肉芽组织等进行清除。然后再根据胆汁瘤的具体位置,以及中耳道皮肤的距离,以中耳显微剥离子将胆脂瘤与外耳道四壁的皮肤进行分离,沿着边缘组织,对胆脂瘤进行分离。然后,使用肾上腺素棉球对患者进行耳道壁止血,一次性清除所有的胆脂瘤。在手术完成后,需要以耳内镜检查患者的胆脂瘤是否清除完整,并且以静脉滴注的方式给予抗生素,在中耳道适当的填塞纱条,于1周后取出。

1.3评价指标

观察患者手术后的恢复状况,并以随访的方式,对患者半年后的治疗效果进行统计。如果患者的临床症状完全改善,且听力无异常,则可认定为痊愈;如果患者的临床症状相对改善,听力基本恢复,则可认定为有效;如果患者在术后临床症状持续存在,进行二次手术,则为复发。

1.4统计学分析

在本次研究中,以统计学软件SPSS18.0来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其中,患者年龄、病程等资料以(x±s)表示,经t检验;患者性别、耳部发病状况以率(%)表示,经χ2检验,根据P与0.05的关系,确定其是否可比。

2结果

所有患者在经过临床治疗后,耳道后的肉芽组织和真菌感染组织得到了及时的清除,且在1个月内全部干耳,愈合状况良好。经过半年的随访,痊愈25例,占比为75.76%;好转7例,占比为21.21%;1例患者有复发迹象在二次手术后痊愈,占比为3.03%,且对患者采取听力监测,完全恢复正常。

3讨论

中耳胆脂瘤在临床的发病率虽然较低,但是由于其发病部位过于特殊,以及人们对耳部的关注度相对缺失,这就使得很多患者在发病后得不到及时的救治。而在病程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对患者的影响会相对加重,严重时还会引起失聪。由此可见,这种疾病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影响较大。从发病机制上来看,中耳胆脂瘤实际上是一种中耳道内部的炎症现象,这种炎症多是因耳部脱屑,以及胆固醇结晶长期堆积所致。当堆积达到了一定程度后,中耳道空间会逐渐缩小,且周围骨质所收到的压迫不断相对增加,在骨质吸收到一定程度后,就会形成胆脂瘤。从化学结构上来说,中耳胆脂瘤基本与外耳道胆脂瘤一致,因此在治疗方式上也大同小异。在影像学检查中,外耳道胆脂瘤耳道会存在明显的扩大现象,且骨质缺损会是从外到内扩张,中耳道胆脂瘤则无明显的耳道转变,且骨质缺损是指内而外扩张[2]。一般来说,其发病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胆脂瘤呈松散状,仅有小部分组织分布在骨壁上;第二,胆脂瘤呈袋状,损伤相对加重;第三,胆脂瘤入侵鼓室以及乳突。一般来说,中耳胆脂瘤多是处于第三个阶段。在治疗上,必须要以彻底清除胆脂瘤以及肉芽组织为原则。随着耳内镜应用范围的不断扩大,临床对于这种疾病的手术也趋于成熟。从手术实施上看,耳内镜手术能够最大程度的保证术中的视野,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控制手术,对患者的创伤,同时,在清除的彻底性上,也能够得到一定的保证,从本次研究结果就可以看出。

综上所述,对中耳胆脂瘤患者采取耳内镜下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较好,能够准确的清除病灶,促进患者听力的恢复,复发率较低,值得临床选用。

参考文献:

[1]白彦飞,蔡羿,王燕.中耳胆脂瘤在耳内镜下治疗的疗效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18(78):104+108.

[2]范敏杰.耳内镜治疗中耳胆脂瘤的疗效分析[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7,2(13):8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