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氓》教学设计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5-15
/ 1

《氓》教学设计

高璇孙梦菡

山东省淄博第十中学255000

【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时已接触过《诗经》及其中的爱情诗,《氓》的字词难度较《蒹葭》、《关雎》有一定难度,但结合课本下的注释,学生也能基本疏通字义。因此,本诗的教学定位于在学生充分的自主预习基础上,激发学生的兴趣,细读文本,提升自己的思想认识。

【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进行文本细读,在字词句的反复咀嚼体会中深入理解人物形象及思想感情,引导学生认识《氓》在《诗经》婚变诗中的价值。

【教学重点】

通过问题和教学活动的设计引导学生进行文本细读。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认识《氓》在《诗经》婚变诗中的价值。

教学过程及内容要点:

【导入新课】

以《蒹葭》、《关雎》导入新课,诗经中三分之一的篇目刻画的都是女子形象,不论是《关雎》里的窈窕淑女,还是《蒹葭》里的在水伊人,都给我们留下了美好的形象。今天我们学习的《氓》中的女子又是怎么样的形象?

【基础落实,预习展示】

赏析诗歌,我们首先要读懂诗歌。请同学们大声自由朗读课文两边,要求读准字音,读顺语句。(展示预习成果)

读准字音(靡,渐车帷裳)重要字词释义(爽,靡,将)学生整理比兴手法。

设计目的:

强化学生课前预习的效果,疏通课文。

【整体感知,疏通文意】

找出下列诗句意思在文中对应的原句,理清文章思路。

1.墙头马上遥相望,一见知君即断肠。(第二章:“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2.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第三章:“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3.易求无价宝,难得有情郎。(第四章:“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4.皑如山上雪,皎似云中月。闻君有两意,故来相决绝。(第六章:“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文章思路:恋爱——婚变——决绝。

从痴情到怨情的女主人公跳着孤独而坚强的舞步决绝走出婚姻的枷锁

设计目的:

以诗解诗,主要是让学生整体感知诗歌内容,掌握这首叙事诗的基本故事情节。

【细节赏析,觅获诗情】

1.以《氓》为例,分析诗歌中的比兴手法(插入微课,简介《诗经》中的赋比兴手法)

(结合《白头吟》和《井底引银瓶》)

设计目的:

在整体感知的前提下,分析《诗经》赋比兴手法。

2.品读虚词“矣”,体悟卫女的内心世界。

(诗歌,是最精妙的语言艺术,是抒写心灵的艺术。而真正能凸显文章功力的,却是一些我们不太留意的虚词,它们是表情达意的最佳细节。)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这一段连用六个“矣”字,这几个“矣”字。表达的情感是一样的吗?请结合文本进行品读。

设计目的:

通过诵读诗歌,品读细节,感悟女主人公丰富的内心世界。

【拓展阅读,探究主题】

终成眷属又怎样?

再读文本,结合《白头吟》、《井底引银瓶》探讨自由恋爱的婚姻为何也以悲剧告终?从中我们获得什么启示?

设计目的:

《氓》这首诗歌除了单纯记述女性被弃的经历,诗歌还指出了人类感情问题的千古困惑及其难以避免的悲剧性。通过三首诗歌的分析对比,让学生能深入探讨《氓》的爱情悲剧的内涵。

小结:

《氓》中的男女主人公是在无外力强制下自由相恋,又是在无外力干预下走向婚姻,这是其他婚变诗没有涉及的东西,也正是这一点可以引发我们的思索。自由相爱并喜结良缘,这是至今仍被人欣然向往、羡慕不已的,然而正是这自由恋爱其最终结局又怎样呢?婚姻并不是保险箱,而是一个更为复杂的生活磨合的开始,那绝不仅仅是柏拉图式的精神上的依存和爱慕,而是更为实际甚至残酷的现实生活,那里存在着太多在你情我愿的誓言掩盖下不稳定的因素。而当爱情因成熟而失去激情,因转化成生活而变味时,人们经常茫然无措,无法找到爱情生长更新的有效途径。钱钟书先生的话颇能切中肯綮,“婚姻是一座围城,在外面的想进去,在里面的想出来”。

从这个意义上而言,《氓》通过爱情悲剧体现了人类永恒的情感困惑,它已经提出了一个关于爱情和婚姻极具现实意义的情感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