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呼救病人“分类救护”模式探索及应用示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06-16
/ 2

120呼救病人“分类救护”模式探索及应用示范

李斌斌

(重庆涪陵中心医院急诊科重庆涪陵408000)

【摘要】目的:探讨120呼救病人“分类救护”模式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本市10个急救站点,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比较两组的反应时间、应用效果、服务对象满意度情况。结果:观察组实现调度反应时间、突发事件与危急重病人院内反应时间、急救半径为3~5公里的呼达时间、送达医院时间、急救成本核算均明显少于对照组,出诊返车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20呼救病人“分类救护”模式可显著提高救治效果,明显缩短出诊时间,急救成本核算低,更易为患者所接受,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关键词】分类救护;急救服务模式;应用示范

【中图分类号】R197.3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7)16-0352-02

Explorationandapplicationdemonstrationof"classifiedrescue"modeof120patientsforhelp

LiBinbin.

Emergencydepartment,ChongqingFulingCentralHospital,Chongqing,408000

【Abstract】ObjectiveToexploretheapplicationeffectof"classifiedrescue"modeof120patientsforhelp.Methods10emergencysiteswereselectedandtwogroupswererandomlypidedintotwogroups.Thereactiontime,theapplicationeffectandthesatisfactiondegreeofserviceobjectswerecomparedbetweenthetwogroups.Resultstheobservationgroupimplementationofschedulingresponsetime,emergencyandcriticalpatientsinhospitalemergencyreactiontime,radiusof3~5kmofcalltime,hospitalservicetime,emergencycostaccountingweresignificantlylessthanthecontrolgroup,visitsbackcarwassignificantlylowerthanthecontrolgroup,thedifferencewasstatisticallysignificant(P<0.05).ConclusionThe120emergencypatients"classificationaid"modelcansignificantlyimprovethetreatmenteffect,shortenthetimeofemergencyvisits,lowcosting,easilyacceptedbypatients,worthyofclinicaluse.

【Keywords】Classifiedrescue;Emergencyservicemodel;Applicationdemonstration

为了探讨120呼救病人“分类救护”模式的应用效果,此次研究选取10个急救站点,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实施不同的急救模式进行对比分析,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

本市10个急救站点,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5个急救站点,分别为涪陵中心医院、重庆大坪医院、重庆急救中心、重庆西南医院、涪陵区人民医院,观察时间为2014年5月—6月,120接诊次数为14369次。观察组5个急救站点,分别为重庆新桥医院、重庆医科大学附属一院、重庆医科大学附属二院、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三院、涪陵区中医院,观察时间为2014年5月~6月,120接诊次数为15247次。

1.2方法

对照组实施传统120呼救病人管理模式,即120急救指挥调度中心接到120电话后,立即联系附近医院,指导其进行出车救治,可开展边转运边治疗的方案,要做到以人为本,有呼必出车。

观察组实施“分类救护”120急救服务模式,即120急救指挥调度中心接到120电话后,要对患者病情有详细了解,对其进行有效划分,对危重患者要优先出车,对中、轻微患者可采用常规出车,对康复、转院等病情较为稳定的患者可采用预约出车,派送患者的车辆要完备,以救急为先,以转运为后,合理调配医院的救护资源,医生可采用分层管理,实现分级转运,做到人员优化,将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

1.3统计学方法

数据资料用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和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和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的反应时间比较

观察组实现调度反应时间(0.35±0.12min)、突发事件与危急重病人院内反应时间(0.74±0.31min)、急救半径为3~5公里的呼达时间(6.72±2.04min)、送达医院时间(10.28±2.17min)均明显少于对照组(1.46±0.53min)、(1.98±0.40min)、(10.13±3.25min)、(16.79±4.36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的应用效果比较

观察组各级别救护车利用率(99.2%)、危急重病人现场抢救处理率(98.3%)明显高于对照组(95.7%)、(88.8%)。观察组出诊返车率(0.7%)明显低于对照组(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120急救是处理突发事件与危急重病人的主要手段,及时开展院前急救,对于改善患者的预后至关重要[1-2]。然而目前的急救模式存在着诸多问题[3-4],分析如下:

3.1急救医师匮乏与有效使用矛盾并存

在120呼救急救服务实践中,部分患者是不需要转运救治的,可在现场实施急救,因而可将患者分为急救和非急救,目前非急救患者主要包括康复出院患者、由于个别原因离院患者、院间转运患者,这些患者的病情较为稳定,而急救患者需要进行现场和途中的紧急医疗救治。在120传统呼救模式中,非急救患者占据了一席之地,且比例较高,对于病情不紧急,不需要紧急救治的患者可适度减少医院资源的干预,将有助于提高医院工作效率。由于医院急救人员的匮乏,合理分配,才是关键。

3.2急救资源的不足与使用浪费并存

不同于常规临床治疗,急救具有特殊性,一旦接到电话后,医生需要立即放下手头工作,马上出发,尽量缩短耗时,以提高救治成功率。由于急救模式遵循了有电话必受理、有呼救必出车的原则,使得很多资源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浪费,例如分工不同,调度员只对呼救电话负责,会在患者周围医院中选取医院,指派救护车出车,没有对疾病进行有效划分,个别不需要急救的患者也派出了医生,而诸多急救电话同时响起后,会发现资源匮乏,医生不够,有些患者会由于得不到及时救治而发生意外,甚至死亡,所以需要考虑分级调派,对真正存在危险的患者排除有效的医生进行诊治,对于轻微患者可实施常规急救,对于病情较为稳定的患者可采用预约制。

120呼救病人实施应用“分类救护”的服务模式,按照病人病情的“轻重缓急”来安排急救资源,使真正的危急重患者得到及时救治,同时尽量满足群众的非急救服务需求。在日常的120急救工作中建立科学的分级调度,通过规范化的病情分级,合理调配医院资源,将好刀用在刀刃上,将大大提高医院的工作效率,对于挽救患者生命,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郭增勋,于海玲,鲁强,等.北京市城区120急救需求量区域和时间分布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12,15(9B):3050-3051.

[2]邓莉琼.广元市120急救服务现状及对策[J].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11,13(10):115-116.

[3]赵明锐.加强120急救中心院前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的管理[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22(11):2373-2374.

[4]杨娟,向新荣,谈惠丽,等.加强120急救中心院前急救医疗服务体系的管理[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4,8(18):334-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