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血肿微创“H”定位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03-13
/ 1

颅内血肿微创“H”定位法

何承彪

何承彪(湖南省长沙市第四人民医院神经外科长沙410000)

【摘要】目的:寻找一种简便、快捷、准确、经济、易掌握的颅内血肿立体定位方法。方法:在头皮表面以血肿侧耳廓为中心贴3个标记物呈H形,行CT扫描,确定YL-1万特福穿刺针定位穿刺点。结果:对所有脑出血患者的颅内血肿进行H标记CT定位立体定向穿刺,术后复查CT,均准确地到达了靶点,准确率100%。结论:利用H标记CT定位法,操作简便、准确、易掌握,尤其可以提高初开展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的广大医生的成功率。

【关键词】颅内血肿;穿刺;H定位

【中图分类号】R651.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6455(2010)09-0197-01

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应用以来,挽救了无数生命。该手术已成为高血压脑溢血治疗的基本方法之一,而血肿体表定位是此技术应用的关健。虽然定位方法很多,但在实践中不易掌握且误差大。本人经过多年的临床实践悟出了一种简易的定位法,即“H”法与大家共同分享。

与大多数定位方法一样,即从CT片上选取最佳穿刺层面及进针点,然后在头皮体表找到对应的层面及穿刺点。

其它定位法的不足之点为:CT引导、标志物定位法[1-2];CT片定位法;大分规法[3],“331”定位法[4]都牵涉到CT扫描标准基线[4]。在实际临床工作中CT扫描时并非按标准体位及标准基线进行扫描。如果基线非标准线,而仍以标准基线定位,则必导致定位不准。除非在CT扫描时医生描出基线(在实际工作中较难做到)。

而本H定位法,虽亦为CT引导,标记物定位。但有根本性改进。其优点在于:无论CT扫描时体位及基线是否标准,都可通过体表标记物准确地在头皮体表找到血肿穿刺层面及穿刺点。本定位误差值小于1/2扫描层面厚度。自本法应用以来,无一定位偏差。

具体操作方法:

(1)患者备头皮后,在耳前后用油笔各画一相互平行的纵行线,在耳廓上方再画一横线与两纵线相交两点(分别称为a点与b点)。

(2)在标记线上放置标记物,并用胶带固定好(如图1)

(3)头部CT平扫

(4)在CT平扫图片上可以获得以下特征图片:

1)CT扫描在横线以下或以上,仅可见两标示点(即两纵线标记物的横切点)

2)当CT扫描同时扫到横线及两纵线时,可三个标示点(或两点加一线段),其中有两个层面可见横线与纵线的交叉点,称此两层面分别为A定位层面(如图2,过a和a’点)和B定位层面(过b点b’点)。

(5)在CT片上找出A,B定位层面,在定位层面上测量出交叉点与另标示点的距离R(即aa’或bb’间的距离)。

(6)然后在头皮上分别以交叉点为圆心,以R为直径作圆,与对侧纵线相交两点。下定位层面取横线以下相交点,上定位层面取横线以上相交点(对应交点分别为a’和b’).

(7)连结aa’,bb’并在头皮上延长,得两平行弧线。即为A,B两定位扫描层面(见图3),在临床实践工作中只需划其中任意一定位扫描层面即可。

(8)在CT片上选出血肿穿刺层面C(图4),计算出该层面与定位层面(A或B)的距离h,然后以距离h为层距在头皮体表上划出该层(C层)。再算出穿刺点D与标示点的距离关系即可在头皮上准确地找到穿刺对应点D(见图5)。

(9)经穿刺点D垂直正中矢状面,且穿刺针位于C层面进针即可到达血肿腔。

参考文献

[1]诸葛启训,林岩崇,陈伟建,等.CT监视立体定向早期血肿定量抽吸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256例.中国危重急救医学,1999,11(3):187

[2]李明耀,吴政光,李志超,等.CT引导简易三维脑立体定向术.临床荟萃,2000,15(15):716

[3]柯东风,马少彬,等.利用大分规的简易颅内血肿立体定向法.广东医学,2003,11(11):1155

[4]韩武师,吕涌涛,宋吉清,田本祥,李刚,等.依据CT片定位微创清除基底节区血肿.中国交通医学杂志,2004年18(6):744-7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