泌尿系统X线造影技术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12-22
/ 1

泌尿系统X线造影技术

刘伟南

刘伟南(黑龙江省农垦总局总医院150088)

【中图分类号】R8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0)20-0172-02

【摘要】目的泌尿系统X线造影技术与应用。材料与方法收集本院有临床症状并行泌尿系X射线扫描的病例。结论采用适当的造影方法和重建方法,泌尿系统成像有明显的优势能满足临床应用。

【关键词】泌尿系统X线造影技术

一、静脉尿路造影

[操作方法及程序]

1.摄影体位

(1)病人仰卧于摄影台上,双下肢伸直,正中矢状面垂直台面并与暗盒长轴中线重合,两臂置于体侧。(2)在相当骶髂关节水平,利用肾盂造影压迫器、充气气囊或加压腹带,对下段输尿管进行压迫,压力一般为14.7kPa。(3)双肾区造影片上缘包括第11肋骨,下缘包括第3腰椎。(4)双肾区造影中心线垂直对准胸骨剑突与脐连线中点射入胶片中心。(5)全泌尿系统造影照片上缘包括膈肌,下缘包括耻骨联合。(6)全泌尿系统造影片,中心线经剑突与耻骨联合连线的中点垂直入射胶片。(7)使用滤线器。(8)摄影距离为100cm。(9)平静呼吸状态下屏气曝光。

2.摄影程序

(1)造影前先摄取腹部平片。如发现肾区有钙化,加摄腹部侧位平片。(2)对比剂注射后7min、15min,分别摄取双肾区造影片,至双肾显影良好为止。(3)解除腹部压迫,立即摄取全泌尿系统造影片。(4)由摄影技师认真填写检查申请单的相关项目和技术参数,并签名。

[并发症]

碘过敏并发症:喉头水肿、喉头及支气管痉挛、肺水肿、休克、急性肾功能衰竭等。

[注意事项]

1.遇对比剂注射30min后,肾盂、肾盏仍湿影不佳时,可延迟摄影时间。

2.疑-肾下垂者,腹部压迫解除后,即刻同时摄取立位腹部前后位造影片。

3.疑膀胱占位性病变者,解压后,待排尿前摄取膀胱造影片。

4.输尿管加压压力视病人的耐受能力调整。加压期间,若病人出现迷走神经反应和下肢循环障碍时,应立即减压或解压。

5.造影过程中出现碘过敏症状时,应立即终止检查,并进行对症治疗。

二、逆行尿路造影

[操作方法及程序]

1.摄影体位

(1)病人仰卧于摄影台上,双下肢伸直,人体正中欠状面垂直台面并与暗盒长轴中线重合,两臂置于身体两侧。(2)胶片上缘包括肾上极,下缘包括耻骨联合。(3)X线中心线通过剑突与耻骨联合连线的中点垂直射入胶片。(4)使用滤线器。(5)摄影距离为100cm。(6)曝光时机的控制,应遵从检查医生的指令协同进行。(7)平静呼吸状态下屏气曝光。

2.摄影程序

(1)造影前先摄取腹部平片。(2)经导管缓缓注入对比剂,待检查医生发出指令,即可曝光摄影。(3)当。肾盂、肾盏显影满意后,由临床医生拔出导管,造影结束。(4)由摄影技师认真填写检查申请单的相关项目和技术参数,并签名。

[并发症]

1.碘过敏并发症:喉头水肿、喉头及支气管痉挛、肺水肿、休克、急性肾功能衰竭等。

2.泌尿系统感染。

[注意事项]

1.膀胱镜、输尿管导管插入及对比剂的注射,均由泌尿科医生准备并操作。

2.造影过程中出现碘过敏症状时,听从临床医生指挥,终止检查,配合治疗。

三、膀胱造影

[操作方法及程序]

1.摄影体位

(1)膀胱前后位:病人仰卧于摄影台上,双下肢伸直,人体正中矢状面垂直台面并与暗盒长轴中线重合,两臂置于身体两侧。(2)中心线经耻骨联合上4cm处垂直射入胶片中心。(3)膀胱右后斜位:病人仰卧于摄影台上,人体左侧抬高取右后斜位,冠状面与台面约呈45°,耻骨联合左缘5cm处的纵线与台面正中线重合。(4)中心线经耻骨联合上方4cm再向左5cm处垂直射入胶片。(5)膀胱左后斜位:病人仰卧于摄影台上,人体右侧抬高取左后斜位,冠状面与台面约呈45°,耻骨联合右缘5cm处的纵线与台面正中线重合。(6)中心线垂直经耻骨联合上4cm再向右5cm处垂直射入胶片。(7)使用滤线器。(8)摄影距离为100cm。

2.摄影程序

(1)造影前先摄取膀胱区平片。(2)对比剂注入膀胱后,依次摄取膀胱Ⅸ前后位及膀胱右后斜位、膀胱左后斜化。必要时加摄侧位或俯卧位。(3)根据临床需要,决定膀胱造影照片是否包括外尿道。(4)由摄影技师认真填写检查中请单的相关项日和技术参数,并签名。

[并发症]

1.碘过敏并发症:喉头水肿、喉头及支气管痉挛、肺水肿、休克、急性肾功能衰竭等。

2.有泌尿系统感染的可能。

[注意事项]

l.导尿管等造影器具由泌尿科医生准备及操作。

2.造影过程中出现碘过敏症状时,听从临床医生指挥,终止检查,配合治疗。

参考文献

[1]刘其凤.先天性巨输尿管的X线诊断.实用放射学杂志,2000,16(12):747-748.

[2]王志翔.不同影像技术在泌尿系结核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职业与健康,2003,1:145-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