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车间废气处理方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06-16
/ 1

浅析车间废气处理方法

韩福彬董飞

韩福彬董飞哈尔滨绿怡工程评价与检测有限责任公司150096

摘要车间生产过程中产生废气,该废气主要成分为:甲醇和丁酮。甲醇和丁酮有较强的毒性,对人体的神经系统和血液系统影响最大,其蒸气能损害人的呼吸道粘膜和视力,严重时可导致呼吸中枢麻痹而死亡。本文以车间产生废气为例,分析对甲醇、丁酮废气治理措施。

关键词车间废气、生物氧化技术、处理单元设计

1.基本情况

1.1污染源分析

根据XX公司所提供的资料,主要臭气来源为:车间生产过程中产生废气,该废气主要成分为:甲醇和丁酮。

1.2设计处理能力

根据业主方提供的数据,该公司生产生废气约为20000m3/h。

1.3设计处理前废气浓度和排放标准

排放标准:排放标准执行《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1996)中二级排放标准及业主方要求。具体处理前废气浓度和排放准如下:

表1-1处理前废气浓度和排放准

污染因子处理前浓度排放标准

甲醇≤5000mg/m3≤220mg/m3

丁酮≤4000mg/m3≤500mg/m3

2.废气处理方案选择

本方案选择将生物氧化技术治理污染气体作为主要工艺。生物氧化技术是利用微生物和污染气体接触,当气体经过生物表面时被特定微生物捕获并消化掉,从而使有毒有害污染物得到去除的一种污染气体治理技术。

2.1生物氧化技术的反应机理

将人工筛选的特种微生物菌群固定于生物载体上,当污染气体经过生物载体表面初期,可从污染气体中获得营养源的那些微生物菌群,在适宜的温度、湿度、PH值等等条件下,将会得到快速生长、繁殖,并在载体表面形成生物膜,污染气体中的有害成分接触生物膜时,被相应的微生物菌群捕获并消化掉,从而使污染物得到去除。

2.2生物氧化处理污染物的转化过程

污染物去除的实质是微生物捕捉废气中污染物质作为营养物质,进行吸收、代谢及利用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微生物之间相互协调,发生复杂的物理、化学、物理化学以及生物化学反应。

3.工艺介绍

3.1工艺流程

生产过程中产生臭气不具有燃烧价值,针对其浓度高,成分复杂的特点,采用喷淋+生物除臭床+强化吸附复合塔的组合工艺,洗涤作为预处理工艺可以降低后续强化生化反应器的负荷,有利于保证强化生化反应器的运行稳定性,同时其作为一个缓冲容器能对臭气进行调温、调湿,活性炭吸附塔能有效保证出口浓度,在生化反应器检修或者运行故障时还可以短时间内对排放浓度起到保证作用。

3.2工艺简介

车间废气收集后的废气先经过喷淋塔进行预处理,喷淋塔中装有填料,以保证气相与液相的充分接触,降低废气中污染物的浓度,为后续的生化处理提供良好条件。经喷淋洗涤后的臭气进入生物氧化塔,废气中的污染物与水或固相表面的水膜接触,污染物溶于水中成为液相中的分子或离子,水溶液中污染成分被微生物吸附、吸收,污染成分从水中转移至微生物体内。作为吸收剂的水被再生复原,继而再用以溶解新的废气成分。被吸附的有机物经过生物转化为无害物质。

4.处理单元设计

4.1喷淋增湿器

设置功能:使收集的废气增加湿度,以利后续生化降解。

数量:3套结构尺寸:D800×6000mm(D×H)

主要材质:丙烯

(1)配备喷淋泵

数量:3台主要材质:复合防腐

配电功率:P=3kW

(2)离心风机:T4-72-6A

数量:3台风量:8500m3/h

风压:1.1KPa配电功率:N=4kW

4.2生物除臭床

设置功能:使收集到的废气在适宜的条件下通过长满微生物的固体载体(填料),气味物质先被填料吸收,然后被填料上的微生物氧化分解,完成废气的除臭过程。

结构尺寸:9.0m×3.0m×3.0m。结构形式:玻璃钢

数量:3座

(1)配备喷淋泵

数量:6台(一用一备)主要材质:钢制防腐

配电功率:P=3kW

4.3排气筒

设置功能:将处理后的气体进行集中高空排放。

结构尺寸:0.5m(D)×8m(H)数量:3套

主要材质:丙烯

5.结束语

为确保产品质量满足合同规定要求,设计应对影响产品质量的各个过程进行控制,由技术部提供图纸、工艺文件、对工艺纪律进行检查,由生产部和质量检验部负责对各个过程进行监控,特别是对焊接过程,操作者都经过专业培训、考核合格后持证上岗,并按工艺规定对过程参数,进行监控并执行首检及自检,质检员按有关要求进行过程检验并记录,进行状态标识,对出现的不合格品采取纠正措施。然后进行成品检验,检验验收合格后方可出厂。这样进一步促进和完善我公司的质量保证体系,在设备制造整个过程中认真贯彻,切实执行。

参考文献

【1】蒋文举.宁平.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

【2】熊振湖.污染防制技术及应用工程.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3】蒲恩奇.大气污染治理工程.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4】杨智宽.韦进宝.污染控制化学.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