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课堂中的小组合作学习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01-11
/ 2

初中数学课堂中的小组合作学习

杜映刚

杜映刚

〔摘要〕新课改倡导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开展合作学习已成为广大教师研究的课题。本文结合笔者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实践对小组合作学习学习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进行了探讨,期望得到同仁的指正。

〔关键词〕小组合作学习有效途径注意问题方法指导

1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

1.1合作小组的组建不合理。目前学习小组大多是老师根据学生的座位就近分组,座位变了,小组也就变了,随意性比较大。针对这个问题,作为班主任兼数学老师,在每一次编座位前,我都对每个学生作深入的了解和分析,尽量使按座位分组更合理,半个学期一,三组,二,组四交换,一般不会打乱组的成员,使组员稳定。组员一般以4~6人为宜,分组要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优势互补”的原则。每个小组都有高,中,底三个层次的学生,且各组间学生的成绩,能力尽量平衡。这样有利于各组间的公平竞争,使班级的学习气氛更浓。

1.2合作学习的气氛不浓厚。在实际的操作中,老师习惯听优等生的发言,容易忽略中等生,特别是后进生,没能进入小组合作的学习氛围。这种现象的出现,我认为主要是老师没有创设切合学生的实际问题情景,同时老师也没有提出合作学习的任务与要求,致使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缺乏探究的方向。怎样改变这种现象呢?我在教学中总结出两个经验:①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心理气氛,营造民主,和谐,愉悦的学习环境。多给中等生,后进生机会。同时对优等生和后进生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对其学习活动进行多样化的评价,对后进生多鼓励,从而激发更多的学生参与学习。②创设恰当的问题情景。创设恰当的问题情景是激发学生思维的有效方法。教师要善于把握学生的思维特点,创设好问题情景,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创设问题情景既要具有全程性,策略性,发展性,又要具有层次性,探究性,启发性,能不断的维持,强化和调整学习动力,促进学生自主探索,对教学过程起到引导,调节和控制的作用。

1.3合作学习的内容选择不恰当。新课程提倡合作学习,但并非所有的内容都要进行合作学习。在课堂教学中,有时为了追求合作学习效果,在内容选择上缺乏科学性。如选择抽象,难度较大的问题作为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造成学生无从入手,只好静静地等着老师的讲解。这种小组合作学习只能是浪费时间。与此相反,有时又为了追求课堂学习气氛,对于很简单的问题也作为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致使活动流于形式,缺乏有效的教学价值。因此,我认为在合作学习内容选择上既要考虑教学内容的适宜性,又要研究合作学习的必要性;既要把握合作学习的时机性,又要关注合作学习的适宜性。

1.4合作交流与教师的评价不科学。开展小组活动后常要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全班性的汇报交流,在交流后教师应给予恰当的评价。但教师的评价往往不科学、不全面,其主要问题表现在:一是偏重于对于学生个体的评价,忽略了对学生所在小组集体的评价。二是偏重与对小组合作学习结果的评价,忽略了对学习过程与方法的评价。解决这个问题的对策首先要重视合作交流与教师的评价。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合作交流,可使学生对各种信息进行合理的取舍提炼和加工,更全面、更深刻地理解知识,更多地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小组间交流是以小组为单位,在班级范围内进行交流,展示各小组的学习方法、过程和成果。在评价过程中,不仅要评价学习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学习过程;不仅要评价问题的答案是否正确,更要关注学生在表达自己的观点,倾听同学的发言时所表现出来的态度;不仅要评价学生的学习水平,更要关注学生在合作中所表现的合作精神、投入程度、情感与态度,通过客观、公正、激励性评价,帮助学生更清楚地认识到自身的优点与不足,更透彻地理解和掌握知识要点,使得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合作技能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2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指导

2.1对不清楚任务及操作程序的小组进行指导。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虽然合作前教师已经明确指出了合作的任务及操作程序,但在具体实施时可能有的小组仍然不够清楚,在操作程序上也会有些偏差,落实到个体上也可能不明确。这时,教师就要及时发现并提供必要的指导与帮助,以保障各小组的合作学习都能正常进行。

2.2对合作交流中偏离主题或遇到困难的小组进行引导与帮助。由于小组合作学习是在非常开放、宽松的氛围下展开的,小组成员的思维都非常活跃,难免有的小组讨论偏离主题或在细枝末节的问题上争执不休。此时,教师就要介入进行点拨,引导学生围绕主题进行研讨。有时遇到复杂的问题可能一时谁都没有想法,谁都没有一个清醒的认识,表现出暂时的沉默。此时,教师有必要介入进行恰到好处的点拨。这里需要注意,教师的“点拨”绝不能“越俎代庖”,不能代替学生做他们自己能做的事。要适可而止,还是要把更多的空间留给学生自己。

2.3对已经完成任务的小组进行检查、表扬与点拨。由于个别小组合作学习进行得较顺利,所以首先完成任务。此时,教师绝不能对他们不闻不问。如果对他们置之不理,一方面会导致学生探究活动表层化,不求甚解;另一方面,在丧失组间竞争意识的同时会给合作学习的秩序产生影响。因为已经完成任务、无所事事的学生难免会产生影响其他组的行为。所以,教师应对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成果进行检查。如果他们的想法是正确的,可以及时表扬,并引导他们整理小组的探究过程和结果,准备在全班交流。也可以提出深一层的探究要求,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

2.4对组内活动不协调的小组进行调控。由于学生个体的已有基础、性格、情感、表达等因素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所以在小组活动时难免有些不协调现象。此时,如果教师能及时介入并根据具体情况,协调组内成员的关系,就可以保障合作学习的顺利进行。如果某个小组经常出现不和谐现象,就要考虑调换小组成员。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的良好学习品质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要通过教师有效的学习和不断的指导来加强学生的小组合作能力,从而加强合作交流的有效性。在长期的熏陶下,通过相互探讨,不断反思、校正,才能逐步走向成熟。

作者单位:四川省巴中市职业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