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学校多元校本教研路径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9-19
/ 2

农村学校多元校本教研路径

周庆东吴琴

山东省淄博第十中学255129

摘要:校本教研是以学校自身发展为本,以教师为研究主体,以解决发生在学校现场的教学问题为主要内容的教学研究活动,它是保证新课程实验向纵深发展的有效策略。提高校本教研的实效性,激发教师主动参与教研的内驱力,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进而全面推进学校的教育改革。课题组以“农村学校多元校本教研路径研究”为课题,按照研究计划和分工,采用问卷调查、文献研究和行动研究等方法,开展了校本教研的研究和实践,进行了过程性材料的整理和总结,旨在探索农村学校多元校本教研路径,构建具有我校农村中学特色的校本教研运行机制及模式,构建教育科研研究共同体,以赋予原有的校本教研活动以新的内涵、形式,切实推进学校教育改革,使教师主动地关注并思考教育教学问题,积极探索教育教学规律,从而实现教师的专业成长及学校的特色发展。

关键词:校本教研多元校本教研校本教研路径

一、问题的提出

校本教研是促进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途径,是促进学校内涵式发展和教师专业能力提升的重要策略。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原副司长朱慕菊指出,以校为本的教研,是将教学研究的重心下移到学校,把教师作为研究的主体,把课程实施过程中面对具体问题为对象,它强调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性研究,既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又注重经验的总结和规律的探索,是保证新课程实验向纵深发展的新策略。然而,当前校本教研在基础教育发展中的实际作用并不明显,尤其是农村学校受到城乡教育发展不均衡.教师专业结构存在差异.农村学校科研氛围淡薄等因素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校校本教研的开展。

淄博第十中学位于淄博市淄川区昆仑镇,是一所处于乡镇的普通完全中学,课题组以问卷的形式针对校本教研工作对工作于教学一线的110名教师进行了相关调查,经过相关数据的分析,我们发现目前学校的校本教研,校本教研主体错位、校本教研流于形式、教研主体缺少参与教研内驱力、“教而不研”等问题,“教而不研则浅”,学校校本教研的不尽如人意,影响了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如何提高校本教研实效性,如何激发教师主动参与教研的内驱力,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从而全面推进学校教育改革,成了学校迫在眉睫的工作重点,这也是本研究的缘起。

二、本课题与国内外研究成果的联系与区别

综合来看,国内外研究者形成的与“校本教研”相关的研究成果中,在以下方面已经达成共识,为本课题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就必须开展“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校本教研是推进新课程实施,提升教师专业水平,突显学校办学特色的有效途径和内在动力。关于校本教研的研究和实践在各地如火如荼的展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校本教研已进入人们的视野并受到重视。

2.已有研究抓住了校本教研的实质,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践案例对校本教研的产生背景.发展历程.内涵与特点,要素和操作程序等内容进行了有益探索,为我们全面理解校本教研提供了详实的资料,同时也为各学校进行校本教研实践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指导。

不过,已有研究中也有一些不足之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对农村校本教研的研究较少。通过文献检索及对比结果,我们发现,在众多的有关校本教研的研究中核心期刊对于农村中学校本教研实施现状和存在问题的论述很少。所以绝大多数的有关研究,无论是制度还是模式等等对于农村学校都不一定适用。

2.目前对校本教研的理论研究相对较为零散,几乎都散见于实践研究之中,专门论述校本教研理论的专著数量很少。此外,学术界对校本教研理论的理解过于单一,缺少多元的视角。

3.虽然校本教研的实践研究数量丰富,实践创新也不在少数,但对实践研究的多元研究十分不足。很少有人从实践层面作全面而系统的研究。

4.从教师实际出发的研究较少。众多的研究中缺少从教师本位出发来研究教师究竟需要什么样的校本教研,什么样的校本教研最切合教师的实际,什么样的校本教研最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

本研究试图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我校校本教研实践的现实着手,从教师教研的态度、教研的内容、方式、评价和制度等方面对学校校本教研进行调查,针对问卷中的一些不能深入调查的问题对部分教师和学校管理者进行访谈,全面把握我校校本教研的实施现状,分析学校本教研中存在的问题及产生问题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注重教研文化建设且从教师本位出发探寻多元的有效校本教研路径研究,以期提高学校教研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促进学校优质特色发展及教师素养提升。

三、本课题研究取得的部分成果

1.形成了系统的校本教研机制。

建立以学校为主的民主的决策过程,即校长、教师、课程专家、学生以及家长和社区人士共同参与学校课程计划的制定、实施和评价活动,体现出参与、合作、民主和多样性原则。建立较为规范的自觉自律的内部评价与改进机制。通过这种自觉自律的自我评价,不断地反思校本教研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自我批评、自我激励、自我改进。拓展校内外培训资源,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将科研部门负责人、名师、教研员等请进学校,对教师进行面对面的实地培训与指导;同时积极组织教师到校外参加交流学习。在教师年度考核中,把校本课程公开课计入学校公开课系列,并从中发现一些质量较高的公开课,再交由教研组集体打磨,在全校范围内推出示范课,同时把校本课程示范课单独划分出来作为加分项,单独加分,以此起到优秀示范,典型带动的作用。同时积极推出教师参加上级比赛,如全国校本课程优质课大赛等等,为教师的专业成长奠基。

2.开发校本课程

开展了以教师为本位的校本教学研究活动,形成教育科研研究共同体,从“深度”与“广度”构建了具有我校农村中学特色的校本教研课程,开展了学科社团活动,丰富了校园文化。

课题组在学校办学思想和教育理念的引领下,依托地域资源优势和本校教师的独特优势,开发了具有地方特色和学校特色的一系列校本课程,如《初高中衔接知识衔接》《“大嘴”英语吧社团活动》《3500考纲词汇百日任务单》《数学史》《中华传统文化》《英文电影赏析》《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等。

校本课程在适应社会变化方面更加灵活,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需要,这不仅为教师提供了无限表现和创造的空间,也对学生的学习生活产生了重要、深远的影响。通过开发校本课程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通过开发校本课程推动教师专业的发展。通过校本课程开发最终促进学校和谐、均衡发展。

3.微课资源库、优课资源库。

课题组成员通过不断的细化和完善,形成适合本校生源现状的以上的课程资源,在使用中,均可通过云平台,链接到的微课补偿资源库,实现学生自主学习的点对点问题解决,拓展和延伸课堂容量。创新数字化背景下的校本教研机制,借助云架构系统、微课程服务器、三陶教育等教育软件,积极探索网络环境下教与学的研究,建立微课、优课资源库。

4.课题组依据我校农村学校的特殊性构建了有效的校本培训模式,从而确立新课改理念下制度化的校本教研,实现了对传统教学理念与过程的“翻转”,翻转传统师生角色,为农村学校更好地开展校本教研提供了有效途径。同时,立足生源现状,打破农村地域限制,尝试校际教研、区域教研,开展各学科综合校本教研活动,加强了专业引领、同伴互助、自我反思。

参考文献:

[1]余广文.浅谈校本教学研究中的几种不合理倾向[J].教学与管理,2010(11).

[2]王添翼,蔡澄.农村中小学教师校本研修的现实困境及对策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2012(1),112-114.

[3]尹东,周祥云.农村中小学校本培训策略刍议[J].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2011(11),75-76.